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三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三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海阳县儒学宫
  海阳县儒学宫,俗称学宫,在潮州城昌黎路西端。据清乾隆《潮州府志》载:县儒学宫“旧在府治西偏附郡学右”。至宋绍兴年间(1100年)县令陈坦迁到锦坊(即今址)。此后历代屡有增修,使海阳县学宫成为一座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学宫现有面积仅存40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为棂星门、伴池、两庑厢房、大成门及大成殿。大成殿是海阳县学宫主要的建筑,至今仍较好地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俗,重檐歇山顶,西阔五间,进深四间,金箱斗底槽柱网布置。潮州市博物馆现设在县儒学宫内,游览学宫除欣赏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外,学宫内陈列藏宝甚多,文物种类齐全,包括有玉石器、陶瓷器、铜铁锡器、潮州木雕、织绣品、古字画、…[详细]
广济门城楼
  潮州古城现存的东城墙上的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城楼,宫殿式三层歇山顶。可登城楼顶观韩江水、湘子桥。广济门城楼座落在湘子桥西端,是潮州城的主要标志。广济门城楼修缮按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设计,恢复明代石木结构,保留东门楼原有防守、防洪和观景的功能。建筑总高度为24.43米,比原城楼约高出2.4米。二楼的原水泥承重柱恢复为石柱,三、四楼仍用木柱,取消原水泥结构;梁架、门窗、栏杆、瓦脊等均恢复明代形式,拆卸构件经甄别后尽量利用,以保存更多历史痕迹;瓦面、墙体、地面、石质、台阶等表露部分不直接使用水泥;修缮后的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面环窗改为格扇门。广济门城楼座落在湘子桥西端,是潮州城的主要标志。广…[详细]
泰新桥
  明 封开 泰新桥 位于封开县平凤镇平岗村。据民国年间《封川县志》载:“嘉靖十二年(1533年)邑人陈时用等募缘修建,长十余丈,阔一丈,上覆以亭”。清嘉庆年间重修。现桥屋梁底仍有重建时的题记。桥为梁柱式廊桥。桥长10.89米、宽3.4米。桥上有涵盖全桥的桥屋。桥屋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抬梁式梁架。四椽栿上置驼峰,驼峰上隐刻栌斗承托平梁,栌斗纵横向上出栱。平梁正中置驼峰,驼峰亦隐刻栌斗承一斗三升斗栱,上承三角形梁枕木和脊榑及顺脊串,题记写在脊串下。脊榑截面为圆形,顺脊串砍作腰鼓形,其两端雕刻花纹。梁架间以驼峰斗栱承托,驼峰上刻如意纹。明间两侧驼峰则雕刻鲤跃龙门、双狮戏球、丹凤朝阳、麒麟献瑞等…[详细]
广州明代古城墙
  明广州古城墙位于广州市越秀山上。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广州三城合而为一,并向北扩展,跨越到越秀山,史称旧城。据明黄佐《广东通志》载,当时广州城“周长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二丈”。有城门、城楼、敌楼、警铺等。“崇祯十三年(1640年)增筑北城,将城墙培高七尺,增厚墙基,并且每隔二十丈置有台阶,以便在城墙上落”。越秀山明代城墙现存总长度为1137米,除镇海楼段外,只剩下10米高以下,高低不一的残垣,其他有关建筑已荡然无存。1987年,镇海楼后面连同东、西两侧的城墙共长180米,已修缮复原,1989年又接修其东的20米,共200米已雉堞严整,恢复旧观。从中山纪念碑后边,折向西行,…[详细]
罗定文塔
  罗定文塔矗立于泷江曲水环抱的一个半岛上,建于明万历39年(1611年),塔高47米,建筑宏伟壮观,是罗定年代最早的高层建筑。宝塔平面上呈八角形,各层塔檐微微翘起,状如绽开的花瓣,整个塔身有如七朵盛开的花儿叠成,顶层由一铁柱直插苍穹构成塔尖,四周用铁链牵护,形若伸出的花蕊。远远望去,宛如一座色彩华丽的花塔。塔顶的连花座铁柱总重逾7吨,为广东古塔之最,铁柱上镌刻有造塔时的建塔铭,也是迄今我省已发现和保留最完好的有绝对年代的铁铸塔柱,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塔地处曲水环抱之中,与神滩庙妆楼双峰相对,河上七级浮屠映照波心,登青云桥揽胜有宝光荡漾之趣,成为明清罗定八景之一,曰:…[详细]
狮雄山塔
  明五华狮雄山塔位于五华县华城镇塔岗村狮雄山。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守道蔡国炳、署县事通判蒋杞、知县詹子忠等相继主持兴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和民国十五年(1926年)分别作过小修。为楼阁式砖塔,八角九级,高35.5米。塔基须弥座用条石砌筑,每边长5米、底径13.8米。塔身用青砖砌筑,墙厚4米。塔阶为壁内折上式。一至七层设木楼板。各层腰檐用菱角牙砖叠涩出檐。二层出平座。顶置铁铸葫芦形塔刹。塔门额嵌一方长乐县(今五华)知县詹子忠书“万代瞻仰”楷书阴刻题额,上署“万历癸丑端阳”、“金漳詹子忠立”。塔内存两方修塔碑记。清代本县诗人张铁珊曾为此塔题联云:“山作屏,地作毡,月作灯,烟霞…[详细]
高州宝光塔
  高州宝光塔位于高州市区鉴江河西岸,明万历四年(1576年),由知府张邦伊以镇城风水为名集资兴建。为楼阁式砖塔,阶梯为壁内折上式。塔平面八角形,外观九级,高65.8米,是广东现存最高的古塔,底层每边长5.72米。每层均以菱角牙砖和线砖相间叠涩砌出腰檐和平座。塔座八面有花岗岩浮雕24块,每面3块,图案内容有富贵吉祥、双凤朝阳、云鹤双飞、鱼跃龙门等;每块雕刻长1.45米、高0.55米,两块石雕间有竹节形石雕相隔,竹节形石雕高0.55米、宽0.28米。在8个角上镶嵌力士雕像,雕像高0.55米、宽0.38米。塔内每层都设立4个佛像,装饰华丽,粉彩璀璨,故群众又称宝光塔为“粉塔”。1992年进行了维修。…[详细]
金鳌洲塔
  明东莞金鳌洲塔位于东莞市万江金鳌洲村。塔处江心陆洲,三面环水。平面为八角形,外观九级,楼阁式砖石塔。各层置腰檐与平座,穿壁绕平座式阶梯,高50.95米。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天启四年(1624年)落成。清康熙年间曾重修,至四层,工半而停。乾隆二年(1737年),因塔倾圮而重修。1989年维修。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高要文明塔
  明 高要 文明塔 位于高要市南岸镇的镇塘岗,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肇庆知府郑一麟为振兴文风而建。因与肇庆府学宫文明门隔江相对,故名文明塔;又因建在镇塘岗,俗称镇塘塔。相传,凡塔上空乌云翻滚,肇庆必生风雨,故又称雨云宝塔。塔平面六角形,塔身外观七级,内13层,高45米,为穿楼阁式砖塔。塔基为石砌,塔刹为铁铸。底层南北对开一平门;西北面开一上落门,可循级壁绕平座盘旋登上顶层。首层边长6.8米,墙厚3.98米,二至六层开四门,第七层开两门。塔身用一顺一丁的青砖铺砌,中为泥浆粘砌,外表用灰浆砌缝,白纸筋石灰批荡。各层以菱角牙子砖与线砖相隔叠涩出檐。1986年、1996年两次维修。1989年6月广…[详细]
英烈庙
  明五华英烈庙位于五华县双华镇大陂高山寨顶。建于明末。是当地民众为祭祀敕封英烈相女谢二妹(谢圣仙娘)而筑。庙为全石建筑,前亭后殿,用石槽构件紧紧衔接,平面呈长方形。长5.5米、宽2.82米、高3.15米。前亭为抬梁式石梁架,四角攒尖顶,平面呈四方形,前后石柱均为八角梅花柱,前为方形柱础,后为鼓形柱础。顶用预制石板拼成翘角正檐,四角攒尖顶,顶尖置后葫芦。后殿为石砖墙硬山顶,石板当瓦。内设一座刻有浮雕图案的石神坛,坛上再置一小石宫,宫内供谢圣仙娘神像。庙内刻有3幅楷书楹联。神台联云:“莫道生为女子,依然没则明神”,后柱联云:“能敷人世康宁福,常作天边欢喜迁”,前柱联云:“祷心殷殷在我尽一心诚敬,情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