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三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三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贺龙中学
  贺龙中学贺龙中学(第三批省保)时代:1945年地址:方山县大武镇大武村学校于1945年9月在贺龙元帅领导下于文水县成立,称“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驻晋随营学校”,贺龙元帅亲任校长。1945年10月迁驻方山县大武村。1945年7月1日改称“贺龙中学”。直至1948年夏扩建为“西北军政大学”后,校址随即南迁临汾。贺龙中学,以大武为本部。在静乐县设二部、朔县设三部。设在大武贺龙中学本部旧址原为大武村最大的宫庙建筑,称“紫花宫”。内有真武大殿、配殿、过殿、戏台、献殿、道舍、山门等建筑十几座,占地约4000平方米。现由方山县直中学—贺龙中学(1985年复名)占用,保存较好。…[详细]
柳林观音庙
  观音庙,又名观音堂、白衣庵,因山腰有一清泉,故名清泉山,观音庙后又被称为清泉寺。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明清碑碣记载,重修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清康熙五年(1665年)重修僧舍,康熙三十二年(1695年)对庙内各殿再度补葺,雍正八年(1730年)至九年(1731年)重修韦陀楼并山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本庙住持圆贵广募财物再修殿宇并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工程告竣。庙坐东南朝西北,占地近1000平方米,布局为两进院落,中间以照壁相隔,两侧随墙开门,由山门入内为前院,建钟鼓楼及僧舍三间。后院之东建正殿,南北两侧建偏殿,中建韦陀楼。正殿为观音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前檐插廊,为…[详细]
汾阳关帝庙
  关帝庙时代:明地址:汾阳市鼓楼南街东侧原名关王庙,因庙内原有铸铁关羽骑马像一尊,故俗称为铁马老爷庙。据庙内题记可知,始建于明正德、嘉靖年间,以后各代均有修葺。庙坐北朝南,现存主要建筑有:关帝殿及其偏殿、中殿及左右朵殿、献殿、东西配殿、藏经楼、斋房院、照壁等,总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正殿为砖石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前加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的卷棚歇山式抱厦。殿顶为筒板瓦覆盖,正脊、垂脊均采用浮雕莲花琉璃脊筒,正吻、垂吻、戗吻均完好,脊刹为兽驮宝珠,背后题迹:“大明嘉靖二十四年五月建”。中殿与献殿采用勾连搭手法相连,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中殿为单檐悬山顶、献殿为单檐歇山顶。拱眼壁均采用…[详细]
狄青墓
  狄青墓狄青墓(第三批省保)时代:宋地址:汾阳市城北十里刘村村东狄青,字汉臣(公元1008—1057年),宋汾州西河人。在西夏战争中屡立战功,由士兵升大将,皇祐五年(1053年)官拜枢密使。嘉祐四年(1059年)归葬于此。嘉祐七年,追赠为狄武襄公。墓地坐北朝南,原占地79920平方米,建有祭祠性建筑显庆寺(宋代)、狄公祠等,均毁于晚清至抗战期间。建国后,陵园已不存,“文革”中,墓丘被摊平,翁仲、石兽被就地埋掉。御赐神道碑清宣统年间移至县城,后移置太符观保存。今墓地尚立清宣统元年“宋狄武襄公之墓”碑一通,由宋仁宗亲书篆额,碑身高达4.6米,碑文约3000字,简叙狄青生平。…[详细]
藏山祠
  藏山祠藏山祠(第三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盂县长池镇藏山村东藏山原名盂山,相传春秋时晋国程婴藏赵氏孤儿于此,故称藏山。藏山祠创建年代不详,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重修,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祠址向南,依山建造。建筑分布于三层递高的平台上,祠前为明代“藏孤胜境”牌楼,祠内中轴线上依次布列山门、乐台、正殿、寝宫、梳妆楼,东西两侧为钟鼓楼、配殿和耳殿。除寝宫部分梁架保存金代风格外,余皆清代建筑。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山墙和北壁绘壁画69平方米,以连环画形式表现赵武生平。色调淡雅,手法尚佳。寝宫面宽、进深均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前檐双步梁上墨书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详细]
宁武万佛寺
  万佛寺万佛寺(第三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宁武县城关镇西关又称万佛禅寺,俗称万佛洞。背依万佛梁山,前临桑干河支流恢河。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又予扩建,始成今日规模。现存为明、清建筑风格。寺坐北朝南,分前后两进院落,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牌楼、山门、钟楼、过殿、正殿、毗卢殿、观音楼,左右为东西配殿、僧房。现存建筑除牌楼、钟楼在“文革”期间被拆除外,余皆保存完好。正殿为主体建筑,砖石混砌窑洞式无梁殿,宽16米、深8米、高10米,单檐硬山顶。殿前设卷棚抱厦,檐下置仿木构砖雕斗栱,门为石券式,殿顶琉璃瓦覆盖。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弥陀…[详细]
宁化古城
  宁化古城宁化古城(第三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宁武县城西南70公里宁化乡宁化村据史书记载:古城初建于隋,唐代以后,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开始向军事城堡演变。朝廷不时着重兵守卫,曾为山西“卧牛城”(忻州)的“犄角”之一,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式置宁化县。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宁化县升为宁化州。古城建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后历代均有修葺。城池依山而建,由东向西倾斜,西城紧邻汾河,古城周长约2.5公里,城墙高10.33米,城墙现存大部分完整。保存有古代瓮城两座,一北一南,其平面布局呈正方型,置有二进重门,是明代在宋旧址上修复并加筑而成。宁化古城历史悠久,现存…[详细]
杨忠武祠
  位于代县东北20公里处的鹿蹄涧村、是宋代名将杨业后代为祭把杨业夫妇及其后代名人而建的祠堂。杨忠武祠创建于元代至元16年(公元1279年),祠分为前后两院,前院东、西、北各建堂宇三楹,奉祀杨业及其后裔。后院,左右厢房各三间,正殿五间、悬有“千秋忠义”、“威镇华夷”、“忠勋世美”三块题匾。廊柱对联书有“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千军称无故;浩气英风留击塞、声威万代佩专城”。殿内塑像正中为杨业与余太君像,两侧为八子塑像,东、西、南三面为杨家历代名将塑像。杨家当年在战火中使用的战鼓铜锣,也陈列在殿内门口。后院正中、立一块玲陇剔透的太湖石,相传这是当年从地下发现的鹿蹄石,已挺立了600多年,石色依然青翠。背面…[详细]
赵杲观
  赵杲观,位于代县新高乡洪寺村北约3000米的天台山沟。相传春秋末,赵襄子灭代,代君夫人自杀,其余姬妾由丞相赵杲引护外逃,隐居天台山,后人纪念其功德,建祠祀奉,称此为赵杲观。据观内碑载,创建于北魏,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1573—1620)曾予重修,清康熙年间(1662—1722)增修。观分南北两洞,占地面积2220平方米。现存北洞正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南洞名“自在庵”,内为天然石洞,外壁设木构窟檐。北洞依山势而建,共有三进院落,院落朝向各不相同。第三进院落坐北向南,中轴线上建有韦驮殿和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耳殿和朝元洞。正殿石砌台基,基宽9米、深6.9米、高0.…[详细]
大同鼓楼
  大同鼓楼始建于明朝,清朝顺治、乾隆年间均有重修,是山西乃至全国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大的明清鼓楼。鼓楼高三层,为十字歇山顶建筑,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楼阁四面设门,四周有回廊栏杆,底层有木制楼梯。明清时期,鼓楼是全城报时报警之地,备有测定时间的“铜漏壶”和“定更鼓”。鼓楼四面均悬挂牌匾,南向上匾为“鼓楼”,下匾为“声闻四达”;东向上匾为“歌风”,下匾为“云开春晓”;西向上匾为“振德”,下匾为“和声鸣盛”;北向上匾为“时雍”,下匾为“蟾云就月”。鼓楼高三层,为十字歇山顶建筑,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楼阁四面设门,四周有回廊栏杆,底层有木制楼梯。明清时期,鼓楼是全城报时报警之地,备有测定时间的“铜漏壶”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