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阳灵泉寺石窟
  灵泉寺石窟位于河南省的安阳县境内,是一处东魏时期(534年~550年)至宋代(960年~1279年)的石窟及塔林群。灵泉寺原名“宝山寺”,隋文帝(581年~604年)时赐名为“灵泉寺”。灵泉寺石窟始凿于东魏武定四年(546年),止于宋代。现存有东魏至宋代的石窟造像、摩崖石塔200余处,并有北齐双塔和唐代双石塔。灵泉寺摩崖石塔按年代编排,反映出历代塔式的沿革,堪称中国最大的高浮雕塔林群。由寺院向东西方向延伸的宝山沟,即万佛沟,现存石窟2座,塔(殿宇)龛245个,佛、僧雕像数百尊,高僧铭记百余篇。位于寺东的大留圣窟,由道凭法师凿造。窟内镌汉白玉石佛3尊,躯体雄浑高大,雕琢光洁柔美,可惜头被窃去。位…[详细]
龙山石窟
  龙山石窟地处太原西南,山中有北齐以来的许多石刻造像。原有北齐天保七年所建童子寺,金代被毁。现在部分小佛浮雕和一座燃灯石塔,塔高五点三米,塔基为六边形,上置浑圆灯座和六角形灯室,外有浮雕装饰,为我国现在最古老的石灯塔。在原石门寺遗址,也有石窟,其中刻有三米高的释迦牟尼坐像,顶上莲花和壁上飞天具有唐代风格。附近还有“昊天观”,虽已残破,但道教石窟保存完好。石窟共有八个洞窟,即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0师龛、七真龛及另外两处辩道龛。这些石窟内,共有石雕像四十多尊,至今尚保存完好。这些石雕风格朴实、庄重,衣饰雕饰简洁,与佛教石窟的雕塑风格有明显的差别。部分龛内,石窟顶部雕有莲花、龙凤等图案。…[详细]
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岩画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贺兰山岩画景区景色优美,奇峰叠嶂,潺潺泉水从沟内流出,约有6000余幅神秘悠远的古代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记录了远古人类3000~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征战、娱舞、0-等生产生活场景,成为研究远古人类文化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顺着这个多彩的岩画万花筒,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游牧人一幕幕富有生气的社会生活,唤起对人类一致性的认识,理解我们人类的发展历史。分布于贺兰山东麓山前、沟内岩…[详细]
龙兴观道德经幢
  老子道德经幢位于县城内友谊路。据《天下舆地碑记》载,经幢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立在易县城西开元观,南宋乾道五年(1109年)迁至城内南端的龙兴观。经幢通高6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清同治十二年为暴风雨吹倒,其后二年重修时位置装错。1986年易县人民政府重修经幢碑亭,以利保护和管理。级别“国保”。龙兴观道德经幢位于中国北部河北省的易县,该幢是目前中国现存唯一较完整的唐代(公元618~907年)道德经幢。龙兴观是中国唐代北方的著名道观,现仅存道德经幢及三通石碑。经幢凿刻建造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现高4.29米。幢身正面刻“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注”,落款为“易州…[详细]
天护陀罗尼经幢
  天护陀罗尼经幢位于中国北部河北省的石家庄市,是一座唐代(公元618~907年)的佛教经幢。天护陀罗尼经幢为青石质,残高5米,直径约64公分,雕刻建造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幢身下施覆莲座、须弥座及方形石础。幢身呈八边形,施宝盖二重,上承须弥山,再上为重层仰莲托八面石柱,石柱各面的尖拱龛内各雕有菩萨立像1尊。幢身南面刻“为国敬造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后题有年款。幢顶残缺。天护陀罗尼经幢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经幢实物,对于研究经幢的发展历史以及佛教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文物局)…[详细]
瑞岩弥勒造像
  瑞岩弥勒造像位于中国东南部福建省的福清市,它始凿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弥勒造像。瑞岩弥勒造像按照花岗岩的自然形态雕凿而成,高9米,宽8.9米。造像为圆脸、扁鼻、高颧骨,两眼平视,开口大笑,双耳垂肩,双腿盘曲,胸腹袒露,右手置于腹部,左手握有佛珠。此外,在造像的腰部和腿部还雕有3尊小罗汉。整座造像形态生动,线条流畅,刻工精细,堪称元代石雕艺术的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瑞岩弥勒造像对于研究元代雕刻工艺以及佛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文物局)景点位置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详细]
千唐志斋石刻
  千唐志斋石刻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新安县,是一处收藏有大量西晋(公元265~316年)至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石刻的斋院。千唐志斋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是辛亥革命元老张钫自建园林的一部分。30年代初,张钫曾在洛阳地区广泛搜集历代的墓志石刻,并建斋收藏。斋内有走廊、天井和十五孔砖石窑洞,收集来的墓志石刻被嵌于壁间。共计藏有自西晋以来的历代墓志、石刻1400余件,其中唐代墓志达1185件,占中国出土唐墓志总数的三分之一,故被誉为“石刻唐书”,“千唐志斋”的斋名也由此而来。(国家文物局)…[详细]
草庵石刻(泉州草庵)
  草庵石刻位于中国东南部福建省的晋江市,石刻主要雕凿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好的摩尼教遗址。草庵始建于宋代,元代时进行了改建,它面阔3间,单檐歇山顶。庵内依崖壁凿成圆形佛龛,并利用岩石的天然色彩浮雕成摩尼光佛。佛像高约1.5米,宽约0.8米,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相貌庄严,身体四周还镌刻有佛光四身的纹饰,雕工精致,风格独特。这尊摩尼光佛像是中国仅存完整的摩尼佛石雕像,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摩尼雕像。草庵石刻的发现,对于研究摩尼教的面貌、发展及其在中国的流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文物局)作为摩尼教(明教)在世界上的最后消亡地,晋江草庵至今还保留着世界上最完整的明教遗址…[详细]
天津利顺德饭店旧址
  天津利顺德饭店旧址位于天津市和平区解放北路,为我国首家涉外饭店。该饭店始建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为砖木结构的英国古典式建筑。初为平房,后逐渐改建,扩建成两座楼房。《中国丹麦条约》(公元1863年),《中国荷兰条约》(公元1863年)在此签订。该饭店是全国最早使用电话,电报设备的单位。温暖色调的楼房,整齐的红色遮阳伞,欧洲古典的建筑风格,利顺德给人的印象甚是洋气。它是一座国际四星级标准酒店,位于天津市和平区解放北路199号和台儿庄路33号。一侧紧临美丽的海河,另一侧是原英租界中式风格的维多利亚公园。作为原天津租界区现存极少的19世纪中叶建筑之一,1996年天津利顺德饭店被列为第四批全国…[详细]
南开学校旧址
  天津南开学校旧址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四马路20-22号,现存南楼、东楼、北楼、瑞庭礼堂四幢建筑,是我国近代教育家严范孙创办的私立中学。目前,天津南开学校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天津南开学校旧址占地3.3万平方米,建筑有东楼(1906年)、范孙楼(1929年)、瑞廷礼堂(1936年)、物理实验楼等。其中,东教学楼(称“东楼”)是天津南开学校旧址的主要建筑,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南开四马路20号,总面积为952平方米,建于1906年,是当年南开学校的中心建筑,该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坡屋顶,外立面以青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