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一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一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观碑
  南唐建清江县(现樟树市)时所立,也是建县以来现存唯一保存较好的千年古碑。碑坐落在樟树市区西南38千米昌傅镇太平街西北侧的蒙河北岸。青石质,通高4.07米,碑平面圆顶方足,高3.75米,宽1.25米,厚0.31米。顶端雕刻披云纹装饰,两侧起凸棱3道,额中开1圆孔,孔径0.10米。石龟为座,体形丰盈,造型庄重沉稳;刀法粗犷、简炼,碑铭为南唐礼部侍郎江文蔚创修太平观序,凡1200百余字。字大如卵,阴文,勒石甚精,书体端庄,笔力雄健,因历年风雨侵蚀,字迹湮灭,可见者无几。太平观碑是研究南唐时期碑碣造型、雕刻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1957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太平观碑”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天下清规石刻
  唐怀海禅师从马祖道一受业,后居奉新百丈寺,传授禅宗寺院共守的规则《丛林清规》,叫做禅门规式,世称《百丈清规》,为禅宗寺院的僧职制度、仪式等作出规定。设置十务,分司各事;规定僧侣在修道的同时,必须参加农业生产,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过农禅的生活。《百丈清规》至宋初就已失传。以后各寺都有各自的清规,内容不尽相同。到1338年,德辉禅师参照唐宋诸家清规,依托百丈之名,撰成《敕修百丈清规》,即今传的《百丈清规》,八卷。全书共九章:一祝、二报恩、三报本、四尊祖、五主持、六两序、七大众、八书腊、九法器。各章对寺院僧团的上下组织体制、宗教活动、日常生活等有较详细的规定。《百丈清规》的意义在于,一…[详细]
宜丰太子塔
  宜丰太子塔为唐肃宗第十四子李僖墓塔,属江西省重点文保单位。太子塔原坐落在逍遥山的金钱山麓,是一座亭阁式僧释墓塔。唐肃宗第14子李僖随南阳慧忠国师出家,后居逍遥山。逝后真身葬于此,是一座亭阁式墓塔。约建成公元9世纪初,用花岗石雕琢叠砌。塔高4.5米,平面四方形,塔座为双层须弥座。塔座、塔身、塔刹均刻有罗汉像。1957年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塔已倾斜,省文化局曾拨款修整。1966年“文革”开始时遭破坏。1983年省文化局拨款5000元修复,并搬迁重建于县城南郊翰峰山腰(南屏公园)。…[详细]
古南塔
  古南塔俗称马缆塔。在吉安市古南镇四龙桥以西。据《庐陵县志》云:“古南塔寺,在水府庙之南。有塔,塔顶有赤乌纪年,砌砖亦作赤乌字。”据传吉字城拟一木排由下各设一桩(即南面古南塔,东北面文峰塔),以免河水上涨。塔9层,高28米,耸立关赣江西岸。为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创建。从形制上看,今塔为元代所建景点位置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古南镇四龙桥以西…[详细]
青原山净居寺
  青原山位于老县城(今吉安市)东南9公里,赣江之东。属嵩华山脉,海拔116米。汉代张道陵(张天师)封天下三百六十五座名山,青原山为其中之一。佛教自古便人“天上云居”之说。诗人杨万里赞它是:“山川江西第景”。山上的潭泉溪峡共35处。有游喷雪、虎咆、珍珠、百茅溪、小三叠、飞龙潭等泉,攀天岳、芙蓉、翠屏、鹧鸪、西华、华盖等奇峰,还有试剑、石漱、青峡、坠字石、剑台、滴水崖、飞云石等名胜,处处留下古人兴吟咏的手笔诗章。唐代名臣、大书法家颜真卿篆书“祖关”二字,刻石碑嵌在进净居寺山门之首。山门镶有文天祥手书“青原山”三字。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亲笔长诗《游青原次韵周元翁》,后人把它分刻在八通石碑上,分嵌大雄宝…[详细]
井冈山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旧址
  井冈山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旧址位于井冈山,为江西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国红军第四军军部旧址
  中国红军第四军军部旧址位于茨坪店上村,毗邻毛泽东同志旧居。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经过在湘、粤、赣三省边界的艰苦转战,于1928年4月下旬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胜利会师,组建中国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军政治部主任,王尔琢任军参谋长。开始,红四军军部先后设在原宁冈县的砻市和茅坪村的洋桥湖,同年夏,军部迁来井冈山茨坪村李神龙家办公。此后,军部领导便经常在这里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和部署作战计划,成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指挥中心。朱德、陈毅同志主要负责军部的日常工作,他们常在军部居住,此屋中间的厅堂是军委召开干部会议的场所,右间是朱德…[详细]
毛泽东宣布“三项纪律”地点——雷打石
  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宣布了“三项纪律”,次年又在遂川宣布了“六项注意”,后来发展为我们熟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纪律为保障,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一往无前,取得辉煌胜利。在江西荆竹山,有一个叫作“雷打石”的地方。这里就是当年毛主席立规矩的地方。10月24日,秋高气爽。毛泽东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对准备向井冈山中心进发的数百名工农革命军战士讲话,要求大家与山上的群众和队伍搞好关系,随后正式宣布了三项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筹款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详细]
杨士奇墓
  杨士奇墓:位于上田镇杏岭村北山坡上,座西朝东,占地约7.5亩。墓封土高2.5米,直径10米。墓前两边立有石俑、石马、石羊、石狮、石旗杆。石像前有石牌坊,牌坊前有华表,华表前有碑亭,亭内有明英宗御祭文。墓后竖有“盟碑”,正面楷书:“呜呼!太师杨文贞之墓。”背面为其生平简介。杨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号东里,泰和澄江镇人。明初建文,经举荐入翰林充编修官,修《太祖实录》。永乐十五年(1417)进翰林学士,后改左春坊大学士、洪熙元年(1425).升礼部诗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历仕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遇事谨慎稳重,知人善任,终年80岁,赠太师,谥文贞。…[详细]
本觉寺塔
  本觉寺塔位江西省吉安县永和乡窑岭曾家南西端,唐开元年间建,塔高36米,砖木结构,八面九层,第一至第五层中空,有螺旋台阶拾级而上。1984年省拨款整修,塔顶发现铜钱、佛像,佐证建塔年代无误。1957年7月1日,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收入《中国名胜辞典》。传说,本觉寺塔是一座“飞来塔”,很久以前从西昌飞抵。古时庐陵县治设今泰和县西昌。本觉寺塔原是西昌的一座宝塔。后因县治迁今吉安,西昌日趋冷清,此塔闲来无事便参禅--,吸纳了天地灵气之后,竟然长出一对隐形巨翅,每当雷雨交加之夜就能腾空起飞。有天夜里,它趁雷雨大作腾空飞落赣江之畔的永和白沙村二王庙旁。当得知此非庐陵县治新址后,便伺机飞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