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一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一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壁头遗址
  壁头遗址壁头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长治市西北10公里小常乡壁头村西漳河东岸遗址地表上散布着大量的陶片,其面积约3万平方米。1956年调查发现,壁头村村西断壁上暴露有灰色泥质夹砂绳纹和蓝纹陶片,采集到鬲口沿、鼎足、石斧、石镰、石刀等人类-用品和石制生产工具。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类型。1985年夏又在小神村西发现一处遗址,1986年进行试掘,清理出古代房屋居址两座、汉墓数座,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和一些随葬物。经综合分析,遗址除龙山文化类型外,还有夏、商、周时期的文化类型。…[详细]
朔州峙峪遗址
  峙峪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旧石器地址:朔城区峙峪村附近遗址描述峙峪村位于大同盆地西南朔州黑驼山东麓,桑干河上游的支流峙峪河绕村而过,西、北、南三面由群山环抱,东面是广阔的桑干河平原。遗址就在峙峪河与小泉沟汇流处的一个孤立的岛状沙丘中。遗址面积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5米。1963年调查发现并进行局部发掘。发现的遗物有:人类枕骨一块,石制品15000多件,烧石和烧骨等多块,装饰品1件、各类动物牙齿5000余枚。该遗址以细小石制品为主要特征。时代属晚更新世,经C14测定,距今为28945±1370年和28135±1330年。峙峪遗址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器和装饰品。出土石器有:尖状器、雕刻器、刮…[详细]
东峪村造像
  东峪村造像东峪村造像(第一批省保)时代:北齐地址:沁水县城东90公里东峪村东土岗原为丈八寺内造像,现木构建筑全部被毁,只留石佛造像一尊。造像高达4米,站立于莲盆之上,右手下垂(已断),身穿僧祗大边作折带垂纹,莲座下刻有“北齐天统三年”字样,造型大方庄重,神态肃穆。…[详细]
景德桥
  景德桥景德桥(第一批省保)时代:金地址:晋城市城区西关白水河上又称西大桥。因其“通沁水、阳城之路”亦称沁阳桥。据《重修沁阳桥堤碑》载,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新中国建立初期,桥身拱券崩塌,桥上栏板残损无几,1956年,国家拨款重新维修,增筑栏板,使桥恢复旧貌。景德桥是一座敞肩式单孔圆弧弓形石拱桥,桥长21.62米,桥面宽4.8米。主拱券由十五道等截面独立圆弧拱石圈纵向并列错缝砌置而成,券体宽6.65米,上、下各拱石接面处及相邻拱圈内部,均采用银锭卯腰铁相连,增强了各拱石及十五道拱券内的纵、横向联系。主拱券两侧,各设泄洪小券一个,小券跨度3.05米,也由…[详细]
高都遗址
  高都遗址高都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新石器至殷商地址:泽州县城东北21公里的高都镇保伏村北寨上附近1955年曾出土新石器时期的陶片、瓦片、骨针等物品。面积约420平方米。1996年调查,断面上可看到灰坑5座及文化层。文化层距地表深50厘米左右,厚度约2米。从采集的陶片看,时代单纯,均属龙山文化遗存。陶片的陶质有夹砂灰陶、泥质灰陶和少量红陶、红褐陶、纹饰以篮纹和绳纹为多。器形有侈口折沿肥足鬲、方唇内折敛口缸、侈口折沿鼓腹罐、深腹筒形罐。另外有石刀、石铲等残石器。…[详细]
左权将军殉难处
  左权将军殉难处(第一批省保)时代:1942年地址:左权县城南60余公里的麻田镇北爱铺村南十字岭峰顶左权(1905—1942年),原名左纪权,号叔仁,1905年3月15日,生于湖南醴陵县一贫苦农民家庭,少时在亲友帮助下进入县立中学读书,1924年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学校,同年加入中国0,10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到苏联伏龙芝学院深造,1930年6月回到闽西革0据地历任细军军官司学校闽西分校教育长、红十二军军长、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十五军军长兼政委等要职。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实行全面抗战。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同时过黄河进山西…[详细]
南村造像
  南村造像南村造像(第一批省保)时代:唐地址:榆社县城西部15公里方竹镇南村以西100米处寺庙建于唐代,毁于抗日战争时期,仅存沙页岩石佛两尊。站像缺手,高4.6米,圆面大耳。坐像高1.3米,无头,雕刻精细,纹理逼真,栩栩如生,唐风犹存。…[详细]
邓峪村石塔造像
  邓峪村石塔造像邓峪村石塔造像(第一批省保)时代:唐地址:榆社县城南9公里的邓峪村造像雕刻于唐开元八年(720年),单层楼阁式,高3米,平面方形,周长3.65米,基座为八角形,周围刻有莲花等图案,塔身中部四周饰以石栏、石柱,柱身刻有二龙戏珠,四面中部刻有大小佛像10余尊,顶部边檐刻有花纹图案,塔身下侧佛座以上刻有“大唐开元八年岁次庚申三月寅朔十五日戊辰云骑尉耿立”。…[详细]
庙岭山石窟
  庙岭山石窟庙岭山石窟(第一批省保)时代:北朝至唐地址:榆社县城西南5公里庙岭山寺沟千佛洞又称石室方丈,坐东朝西,依崖而凿,方形覆斗顶。宽2.4米、深2.55米。窟内雕较大造像6尊,四周千佛环绕计1090尊。主佛像(东壁)通高1.33米,像高0.9米。身披褒衣博带袈裟,内着僧抵支,结咖跌坐于束腰长方形平台上。摩崖造像在原大雄宝殿的后墙崖壁上,像高1.8米,身披轻薄透体袈裟,线条简洁流畅。双手残,结跏跌坐于高1.2米的莲台上。寺东北山顶有砖砌禅师塔1座,平面方形,通高4.3米,为唐代所建。…[详细]
祁奚父子墓
  祁奚父子墓祁奚父子墓(第一批省保)时代:春秋地址:祁县城南3公里的阎名村北东周时期晋国大夫祁奚和其子祁午(晋悼会时中军尉)的墓葬。位于阎名村北约150米,两墓东西排列,相距30米左右。祁奚墓为园形,封土高4.5米,直径16米。祁午墓方形,封土高3.2米,东西16米,南北14.5米。保存完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