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甘肃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汉子遗址
  汉子遗址位于正宁县永和乡罗儿沟圈汉子村西南1公里。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面积约1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暴露有灰坑、窖穴和窑址。采集有弧线三角纹彩陶敛口钵、盆;泥质红陶钵、盆、尖底瓶及夹砂红陶绳纹罐等残片,并有石斧、石弹丸和石网坠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仰韶文化有重要价值。…[详细]
店子沟遗址
  店子沟遗址位于宁县新华乡店子沟村南。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暴露有房址、灶坑、窑址和灰坑等。采集有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片,纹饰主要为细绳纹、黑彩鸟纹、花瓣纹,器形有敛口钵、曲腹盆、重唇口尖底瓶及罐。石器有石斧、石刀、石弹丸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变化有重要价值。…[详细]
九站遗址
  九站遗址位于合水县蒿嘴铺乡九站(后九站)村。属寺洼文化。面积约10万平方米,分遗址区和墓葬区。遗址区破坏较严重,文化层厚0.5--1.6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坑和居址,地表散布大量夹砂和泥质红、灰陶片。1984年发掘遗址75平方米,并发掘80多座竖穴土坑墓,出土陶器、铜器、石器、骨器等700余件。陶器主要有鬲、豆、钵、壶、簋、马鞍口双耳罐及深腹罐等,多为夹粗砂素面陶,质地松散。器表多呈土黄色或褐色,火候偏低且不均匀。另出有戈、钏、刀、剑等青铜器。斧、锛、刀、纺轮等石器。骨器有锥等。该遗址对研究寺洼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详细]
修筑新子州州墙及署衙记碑(牛公碑)
  修筑新子州州墙及署衙记碑(牛公碑)位于宁县新宁镇庙嘴村东。五代(梁)龙德二年(922)二月立。碑高2.20、宽1.10米。圆首方座,碑额篆“刺史牛公创修衙之记”。碑文楷书,通行竖写。记载刺史牛知业版筑新子州州墙,创修诸公署及新衙功绩。李明启撰文,梦庄书丹,上官武镌字。 1983年由庙嘴坪迁至县博物馆内。石碑完好,文字清晰。对研究五代城建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承天观之碑
  承天观之碑原位于正宁县正街。原观已毁,石碑尚存。 圆首方座,通高2.72、宽0.85、厚0.22米。宋大中祥符二(1009)年立。篆额“大宋宁州镇宁县承天观之碑”。碑文楷书,记载道教理论及修建承天观之缘由等。尹熙古书并篆额,李维撰铭并序,赵谦、沈庆刻石。现存县文化馆。保存较好,对研究道教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李将军碑
  李将军碑位于卓尼县卡东乡安布族村西边的台地上。现立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的碑亭内。碑用红色细纱岩雕成。碑身高4.95米,宽1.32米,厚0.5米。灵龟座(头残)高0.7米,宽1.32米,残长2.1米。碑额以三层迭装(共12条龙)的二龙戏珠和腾云喷水高浮雕为饰,正中刻“唐故大将军李公之碑”九个隶书大字,字体奔放劲健。碑两侧饰浅浮雕朱雀纹和阴刻线纹的缠枝草叶纹。碑体高大伟岸,外观雄浑。碑文通排30行,每行70余字,字体中锋正楷,下部漫漶不可辩识,上部保存可辩,然亦不能句读。立碑时间,“大抵仍在天宝中叶”。此碑是甘肃境内现存不多的唐代碑刻之一。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详细]
寺儿湾石窟
  寺儿湾石窟位于靖远县北湾镇天字村东北2公里。又名红罗寺,窟凿于红砂岩崖面上。创建于唐,清康熙、嘉庆年间重修,原有6窟,现存1窟,为平顶式,坐东向西,窟内有石雕一佛一菩萨和唐代造像释迦、伽叶、阿难、观音、力士、天王、十八罗汉等泥塑像66尊,高0.03--0.2米。窟门为砖券拱结构,上方有木结构小阁一座,出檐处为斗拱木雕,为清康熙十二(1674)年增建楼基。北崖面上有北魏佛龛一处,距地表高2米,内有浮雕残迹,配殿和山门毁于清同治年间。窟前留有残碑半块,高1.1米、宽0.81米,残存133字,记载石窟建立经过,又有清乾隆二十七(1762)年碑两通,阴刻于南面石窟前半壁红砂崖上。保存较完整,对研究唐代…[详细]
白马塔
  现存白马塔建筑雄伟,塔身9层,高12米,直径7米,以土坯砌成,中有立柱,外涂以草泥、石灰。基层呈八角形,以砖包砌,每象面宽3米,第2~4层呈折角重迭形,第5层下有突出的乳钉,环绕一周,上为仰莲花瓣,第6层为覆钵形塔身,第7层为法相轮形,第8层为六角形的坡刹盘,每角挂风铎一只,第9层为连珠式塔尖,整体塔呈明代-塔风格。交通白马塔距离敦煌市区仅有2公里,可乘坐出租车前往,也可租辆自行车代步。地址:甘肃酒泉市敦煌市沙州古城东南部,党河乡红星村内类型:古迹古塔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电话:0937-8868766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门票信息:门市价:15.0元…[详细]
兴隆山卧桥
  兴隆山卧桥位于榆中县兴隆山。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唐鸣钟创建,故称“唐公桥”。屡毁屡修。嘉庆八年(1803)知县李醇和建为木结构拱桥,名“迎善桥”。光绪二十六(1900)年重建,称“云龙桥”。桥全长23.6米,跨度9米,桥面宽3米,为13踏步斜坡式。桥上建廊9间,桥头各建南、北桥亭一座,为歇山顶四角飞檐结构,东、西两侧带耳房,顶部均布疏璃瓦。保存较好,对研究建桥史和建桥技术有重要价值。…[详细]
兰州府文庙大成殿
  兰州府文庙又称兰州孔庙、圣庙。清乾隆三年设立兰州府,为此,兰州孔庙又称“府文庙”。府文庙坐落于兰州城的南门内,西临酒泉路,南临城墙根文庙巷,东临曹家巷,北临武都路,也就是现在兰州二中的校园内,占地达30亩。于兰州府文庙,在《甘肃新通志》中记录了它的建立年代——文庙在府治东南,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知州姚谅建,为州学。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县学,明洪武八年(1375)知县黄镇重修;正统十三年(1448)复为州学;指挥李进重修;嘉靖三十八年(1559)兵部副使彭灿、万历二十九年兵部副使荆州俊屡修。从历史记载当看出,兰州府文庙在1345年时就已经存在,迄今有近700年的历史。兰州府文庙经过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