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
  北京路地处广州市中心,是历史上最早建立广州城的位置之所在。秦汉时,广州城称为番禺城,是因为广州城内有番山和禺山两座山岗,番山,在今文德路中山图书馆旧址北面的九思亭处小丘一带。番山原来较高,南汉时扩大广州城区而被凿平。宋代在此山旁筑九思亭,后改称番山亭,今亭还在。禹山在今北京路以西,小马站以东,西湖路与越秀书院街之间。唐末(907年)开拓城区时被凿平。北京路一带从古至今,都是广州地区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根据史料和专家考证,目前,北京路、教育路和西湖路周边区域已有或已建成及挖出的历史文化遗地有:秦番禺城遗址、秦汉造船工地遗址、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唐清海军楼遗址、南汉御花园、明大佛寺、明城隍庙、明清…[详细]
四峰书院遗址
  四峰书院遗址,明代建筑,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西樵山寺边村。明嘉靖二年(1523)太保霍韬创建。有崇礼堂、环翠楼、卧云楼、敦古堂、毓秀轩等。与云谷、大科、石泉书院并称明代西樵四大书院。霍韬讲学其中,强调“为学须刻励处恭,切当用功,从天理上思,便是穷理,穷理即所以养心”。曾有《心性图解》,以训导诸生。嘉靖后期,户部郎中叶春及曾掌教于此。后圮。…[详细]
锦囊所城遗址
  锦囊所城遗址,明代建筑,位于湛江市徐闻县锦和镇锦城村。据《徐闻县志》记载:锦囊所城,县东百里,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安乐侯吴杰创建,是一座用长方形条石和砖垒砌而成的城堡,城周围四百八十丈(1600米),高一丈八尺(6米),厚一丈六尺(5.3米),城池长六百九十六丈(2320米),宽六丈(20米)。设东西南北城门,各门有城楼,城垣四角有瞭望台,炮台及烽火台。锦囊所城建城前叫新安村。相传吴杰建城时,建了一半青石全打光了,无石筑城。一夜梦见一白发老者拄杖而来,献上锦囊一个,他醒后打开一看,里面有文书:“城西北港,土下有石,揭土烧砖,砖可砌城。”翌日吴杰亲自查勘,发现城西北门港渡头坑全是粘泥土,…[详细]
平瑶岭遗址
  平瑶岭遗址位于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镇军寮村,年代为明。本体为军寮排遗址、烧纸堂遗址、平瑶岭摩崖石刻、烧纸堂摩崖石刻。2019年4月19日,平瑶岭遗址被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书堂石遗址
  “书堂石遗址”位于翁源县三华乡翁江河中心韶关市翁源县龙仙镇三华村,是唐代文化遗址,筑于江中心一个小岛之上,形状极似一艘在激流中逆水而上的航船。岛上岩层重叠,山石嵯峨,书堂石室倚岩而筑,岩墙交错,浑然一体。现虽已残墙断壁,但其结构奇特,古朴天然,傲然屹立,尉为奇观。据清代《韶州府志》及清嘉庆版《翁源县志》载:晚唐时期,有一翁源人叫邵谒,在翁源县衙任小吏。一日,有客至,县令指使其铺床接待,邵谒不应,县令怒而斥之,邵谒不服,奋然拔刀截其发悬于县门,并发誓曰:“学苛不成有于发”,之后匆匆离去。邵后来到罗江水(即今翁江)河心小岛上隐居攻读,苦读三年,学业大进,于唐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赴长安入国子监,…[详细]
白鸽寨遗址
  白鸽寨遗址,明清代建筑,位于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通明村。曾是明代广东沿海六大水师营寨之一(其它五个分别是:柘林寨、碣石寨、南头寨、乌兔寨、白沙寨),现属湛江市太平镇通明港村。此地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三面环海,海面辽阔,是明清时代水师重镇,也是军事要塞。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在今广东省湛江市郊区通明港设寨(名白鸽寨)驻水师,拒倭防盗。清顺治八年(1651年)于此设镇守水师。康熙九年(1670年)于此筑土城、设官署、建炮台。 地处广东湛江城月河和通明河汇合处的通明港村,古称白鸽寨,曾经是明清时期水师重镇。该村共有四十八个姓氏共七千多人,村民间和睦相处,互通婚娶,亲密无间。据史书记载,明朝隆…[详细]
三寨谷造纸遗址
  三寨谷造纸遗址位于惠州市龙门县永汉镇鹤湖村三寨谷,时代:明-民国。三寨谷造纸遗址依山而建,始建于明代,遗址中有三处水车舂碓的石基座、石椎、地窖(山泥自然填平,地面露初灰沙质地的轮廓)等遗址,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造纸处用河石砌筑外墙,花岗岩质地的石椎和石基座。有石椎高约38厘米,外边长约50厘米,直径约28厘米,坑深约20厘米;有石基座长2.3米,宽53厘米,高35厘米。石椎和石基座尺寸各有不同。…[详细]
新地村天主堂遗址
  新地村天主堂遗址,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川岛镇上川岛大洲村委会新地村,修建年代为1897年,损毁年代为1941—1942年期间。教堂遗址坐东向西,面朝大海,平面近长方形,长62.2米,宽42.8米,现存有山门、围墙、教堂墙基、柱础、水井及教堂附属建筑一座。拱形的山门和围墙基本保存原貌,在山门外以条石筑八级阶梯,围墙底部使用较规整的石块叠筑,上部为青砖砌筑花岗岩条石压顶。礼拜堂已被毁,仅存墙基和半月形圣坛。墙基及柱础石等建筑构件均为白色花岗岩石打制,质地较好。礼拜堂墙基平面近正方形,主殿东侧突出有一半圆形圣坛,直径4.56米,墙基残宽16.42米,深20.08米。教堂遗址内有柱础石8个,全部被移…[详细]
邓氏墓群
  邓氏墓群位于雷州市北和镇标角村委会中央村后坡,始葬于宋代,墓群存有元代石封墓5座、土堆墓2座,墓群前建有纪念亭。主墓邓仁奭墓为土堆墓。邓仁奭,宋代进士,官至光禄大夫。南宋景定三年(1262)任雷州司户参军。任满择居雷州开基立业,繁衍生息,支族遍布雷琼。墓地存有清代雷州解元王定九撰写的《潮阳邓氏始祖神道碑文》、《遗训碑》、《古禁碑》3通。这对研究朝廷命官开拓雷州和宋元墓葬风俗很有价值。2012年12月公布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陈益家族墓
  陈益家族墓,明代,位于东莞市虎门镇金洲社区。陈益是虎门北栅社区陈氏居民的先祖,是位让陈氏子孙引以为豪的祖辈。因为陈益是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是中国第二次粮食革命的先锋,为缓解当时国人的温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明万历八年(1580年),陈益身着布衣肩搭包裹,乘友人的商船从虎门前往越南。到达后,越南的酋长接待他们时,在宴席中摆出了一道香甜软滑的“番薯”官肴,这引起陈益的兴趣——“要是能够引种回去,该可解决多少人的温饱啊!”从此,他便留心这种可以充饥的官肴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一年之后,他冒着杀身之祸,收买了酋卒,把番薯种藏在铜鼓中想偷偷带回国内,但让他始料不及的是,正要开船的时候,有多艘越南的官船载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