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楼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楼篇

水东花戏楼
  水东花戏楼位于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东胜行政村内。是一座典型的皖南古民居建筑,始建于南宋,清光绪末年,因楼毁坏严重,村人合力重修,民国五年又重修。花戏楼又名万年台,呈凸字形,前部表演区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可以三面观看表演,后台为硬山顶,台身砖木结构,四周共有柱16根,檐柱斜撑刻以戏文故事及狮形,台基高1.85米,台宽12.7米,前台深4.4米,后台深5.1米。据调查,自清同治四年即有目连、散腔等戏剧在该戏台演出,十年一大唱,五年一小唱,多为专业班社,且与玩灯、赛会结合。保护范围:台前向东26米,台墙向南、西、北各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10米。…[详细]
莲塘村古氏洋楼
  莲塘村古氏洋楼位于梅县区城东镇,这里的竹管塘一带,曾经是连姓族人居住的家园,屋前一口大池塘支荷摇曳,是莲花盛开的水域。虽然,随着时光的变幻,人世沧桑,连姓族人已经迁往他处,这里居住的古姓、叶姓等居民仍然将村庄唤作莲塘。离树德楼不远的西南方,一座具有南洋风格的建筑屹立在山坳小溪旁,与另一栋传统围屋比邻而立,房子的建造者是缅甸古姓华侨兄弟。莲塘村古氏洋楼建于1919年,坐西向东,为中西合璧合杠走马楼,总面阔27.65米,总进深30.85米,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合瓦屋面,歇山式瓦顶。正立面设连券式门楼。左、右侧立面柱廊式迥廊,琉璃窗饰栏杆。该楼双轴线。东西轴线上设三堂,南北轴线上设上、下堂。二…[详细]
海口鼓楼
  鼓楼鼓楼又名文明楼。位于府城文庄路东南侧,建于明洪武年间(1358-1398年),由海南卫指挥使王友创建,为三重檐楼阁。明成化十七年(1418年),卫指挥李泰增砌台基,副使涂裴铸置铜壶刻漏,后置更鼓与铜钟,为战时鸣钟报警,平时击鼓报更之地。明万历年以后,鼓楼因制统失火,以及地震、雷击、台风的破坏,曾经多次迁移重修。如今的鼓楼,乃是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吴典等人捐修的,仅一层楼阁,是府城仅存的一座较为完整的城台楼阁,它对于考证琼州府的沿革史,以及古城垣的形体构造都有研究价值。…[详细]
周氏老洋楼
  周氏老洋楼位于余姚市泗门镇水阁周村明风自然村大厅路7号,坐北朝南,由砖雕墙门、主楼、两厢楼,南围以高墙,墙上均开当时极为时髦的琉璃窗及铁栅窗。其布局类似云南一带一颗印式,主楼单檐硬山顶,前后设阳台。三开间,梁架为抬梁式,五柱九檩。厢楼各一间,抬梁式结构,二柱五檩。周氏老洋楼为中国传统的院落,却融入了不少西洋因素,反映了这一时期“中体西用”的建筑理念及宁绍商人既秉承传统又富有创新意识的精神面貌。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饶平泰华楼
  泰华楼位于饶平县饶洋镇蓝屋村,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坐东向西,四方抹角形,占地总面积约2385平方米。二进围屋,前平房,后三层楼房,二楼外面还辟有走廊环绕通行,中心处辟有内埕,楼内共分26开间,楼门正对面为祖祠,水井1口,门前池塘1口。石构门楼、门额,门额阳刻“泰华楼”,款“嘉庆甲子年建”。下半部块石垒砌,上半部用黄泥土夯筑,内墙批灰,灰瓦屋面,屋面檐口均悬挑。该楼保存完好,建筑风格独特,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2011年4月被饶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银王炮楼
  银王炮楼位于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银王村中部,炮楼始建于民国,坐西向东,共三层。是村上一大户主建,主体为方形建筑,混合结构,主体建筑为蓝砖、蓝瓦、土坯砌成,炮楼内有隔层,隔层用木板,棚为二层。四面留有栅栏型、拱形、六角形瞭望孔和射击孔(其中一层东面为栅栏型窗,二层前后为拱形窗,三层东面为拱形,南北为六角形)。据传原为防匪患用于看家护院,是村上比较独特的建筑。该结构保存完整,基本上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在其北侧有一间平房,为后建。2012年,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姚村水楼
  姚村水楼 位于高要市活道镇姚村。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坐西北向东南。砖木结构,由主楼和副楼组成,主楼为正方形,面宽12米,楼高四层共15米;副楼高二层,面宽12米,深4.3米。基础为3米高的咸水石,楼顶为瓦面,琉璃瓦檐,大幅水封火山墙,顶部外墙有壁画和浮雕。楼板、楼梯皆由木质材料制成,每层楼四面墙壁均有两个瞭望窗口。楼内中央有一地下逃生出口,通出楼外。主楼大门与厢房之间有一天井,天井中央存一口水井。姚村水楼对高要地区清代碉楼建筑与历史发展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详细]
中天楼
  中天楼:又名四排楼,阆苑十二楼之一,是古城的风水坐标,位于阆中古城的双栅子街、北街、西街和武庙街的交汇处。始建于?,毀于民国,2006年重建,楼高20.5米、共三层,楼门四通,其宏伟壮丽,气势夺人,与古城风貌协调统一,从古城四个方向均可饱览她的丽姿;登上楼顶,视野开阔,古城的风水格局尽收眼底。唐代诗人金兆麟曾描绘:“泠然蹑级御长风,境判仙凡到半空,十丈栏杆三折上,万家灯火四围中,登临雅与良朋共,呼吸应知帝座通”,以应“天心之道”之喻。也被人们喻为“阆中风水第一楼”。…[详细]
经纬阁门楼
  经纬阁门楼位于塱头村塱西社东侧。始建年代不详,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修。坐北朝南,高两层,面阔4.8米,进深7.2米,高约9米,建筑占地35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首层东南面各开一门,东门宽1.5米、高2.8米,石门额阴刻“太阳永照”,上款刻“咸丰五年(1855年)重修”,下款刻“香山谭干书”;南门宽1.8米、高2.2米,石门额阴刻“南北接秀”,无落款。首层南面前檐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二层楼阁石门额阴刻“经纬阁”。…[详细]
明徐低楼
  明徐低楼位于乌兰察布盟清水河县新村南侧的长城城墙上,高出长城约20米左右。是明代的一座敌台。相传明代有徐家女将颇勇武,自愿守楼戍边于此,故当地人称之为徐氏楼。楼基用锤凿雕刻的红色条石砌就,楼墙用青砖垒筑,四棱四角,至今保存完好。敌楼东墙有双扇石门,一开一闭。从开的一扇石门循石梯上去,15级台阶可至楼顶。楼顶四面墙上各有箭窗3个,箭窗内部是砖砌拱形,外部则是石砌矩形。敌楼南北两侧与长城连接之处各筑有石拱门一道。石拱门外有一燧障,当为敌楼的一道防御工事。相传明代有徐家女将颇勇武,自愿守楼戌边于此,故当地人称之为徐氏楼。楼基用锤凿雕刻的红色条石砌就,楼墙用青砖垒筑,四棱四角,至今保存完好。敌楼东墙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