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摩崖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摩崖篇

卧龙山千佛岩石窟
  千佛岩摩崖造像位于卧龙镇五一村卧龙山顶。造像凿于东西长5.5米,南北宽5.2米,高3.2米的长方体石墩四周壁上,东西北三面凿三大龛,南面为石造像,未凿龛。总共造像1000余尊,故名“千佛岩”。均为唐代开凿。东龛,圆拱形,高2.3米,宽2.5米,深2.2米,龛内有造像9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佛高1.3米,火焰形头光,结跌跏坐于莲台上,身着僧衣,左手按膝,右手举于胸前。从整体造型看,线条自然,肌肉感很强。二菩萨站立于佛的两侧,头部残,但表现出端庄、娴静的表情。二弟子站于佛的两侧,神态端庄。力士威武雄壮,守护在龛门两侧。龛沿两侧原刻有140尊小佛,现存68尊。龛顶部分的天龙八部为浮雕…[详细]
双龙寺摩崖造像及双石塔
  双龙寺坐落于万宝山中心腹地。大殿前台阶左置一赑屃伸颈弓背负一石碑。碑文曰:林县邑北五十里柳泉一里北,有古刹双龙禅寺……不知建自何代……屋舍残废,僧徒廖落……有伽蓝、山神两祠,东西僧舍两座,南殿三楹……十亩土地,后人不得变卖。碑尾注明时间为,明崇祯八年。寺院中另一处碑文显示,嘉靖四十年间,曾有“善人”重修双龙寺。可推断寺院最晚建于明朝。在西厢房墙上镶一石碑,虽年代更久,但对“双龙”一词只字未提,碑上题为“创建黑水山神庙记”的文字讲述两个“智勇双全、德才兼备”的“招抚使”大破数万贼众的故事,成碑时间为“大金兴定三载”。奇特的是,这方石碑下缘正中刻有一个十余厘米见方的图章,内容莫辨。看来“黑水山神庙…[详细]
董村水晶矿摩崖题记
  董村水晶矿摩崖题记,位于新昌县城东六十五里的沙溪镇下董村口公路下方悬崖中,背倚石厂山,下临龟溪,海拔为280米。此题记迄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记载了元大德二年(1298)十一月浙东宣慰使哈刺䚟奉旨来此,采得11374斤水晶矿石。次年正月,哈刺䚟将开采水晶过程拟书,刻于此崖壁之上。题记面朝南,分为左、右两块,左右文字共12竖行,每行字数不等。书体为行楷,阴刻,全文共130字。题记面积约100平方米。原文为:左文:“中书左丞自元日至人日,亲率左右于石厂山获水晶一藏,计一万一千三百七十四斤,皆珍异奇绝者”。右文:“大德二年十一月奉旨寻采水晶,自宁海璋林至新昌之石厂,发泄地…[详细]
吕仙崖摩崖造像
  吕仙崖在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墨林乡吕仙村六组,其东北里许是荣德山,即现在的老君山。其崖东头称为观音崖的崖壁上造像4龛,龛高2米左右,内造观音和大势至菩萨、释迦和弥勒说法图。吕仙崖传说是吕洞宾来此-而得名,崖壁间有造像记,字迹大部漫灭,依稀可辨有“广德”字样,“广德”即唐僖宗年号(764年),龛内壁有绍兴年间的装修记。可知该处造像于中唐时期,南宋曾装修。1996年11月,吕仙崖造像被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吕仙崖摩崖造像”绝壁上刻有观音菩萨。值得一提的是,廖永清(已去世)、李普才夫妇为保护文物,在岩洞居住一年之久,寒冬酷暑,风餐露宿,忍受蚊虰虫咬,扯草药卖筹集经费,于1997年6月修建庙堂,…[详细]
尖山寺摩崖造像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尖山寺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城西南20公里朝阳乡的桥楼村。造像分布在尖山寺附近山崖上,现存23龛159尊。其中唐代18龛154尊,明代2龛2尊,清代3龛3尊。尖山寺位处高山之尖,古名朝天寺,在蒲江通往丹棱的古道上。唐代造像为3~19号龛、23号龛。3号龛,高1.77米、宽1.43米、深1.4米,造像15尊。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及天龙八部。主佛结跏趺坐,坐高0.84米。4号龛,高1.6米、宽1.4米、深1.15米,唐代密宗造像25尊。主尊为千手千眼观世音,立高1.39米,头已残,手分持斧、壶、念珠等法器。东壁现存造像8尊,有三头四臂的明王、象头人身的毗那夜迦等。西壁同存14尊…[详细]
宜君秦家河摩崖造像
  秦家河摩崖造像位于宜君县城关镇秦家河村西南250米的蔡家山断崖石壁上,蔡家山呈西南至东北走向,山下秦家河东北环绕流经造像脚下,距造像高约30米,通往刘家河的便道,沿山脚下南北而过,距造像高约50米,造像北距宜焦公路约0.5公里,南距刘家河村约2公里,东与新修的铜黄公路、秦家河村相望约40米。该石窟现存4龛一窟,下距河面约30米,4龛分布总长约5.44米,每龛高0.35米,进深0.96米。1、2号龛平面呈长方形,其内造像组合均为一佛二菩萨,两侧壁浮雕供养人像及题名,为北魏开凿。3、4号龛内造像组合均为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为唐代开凿。石窟位于龛南100米,平面长方形,覆斗形顶,面宽1.92米,高1.…[详细]
石佛滩摩崖造像
  石佛滩摩崖造像位于博爱县城西北约9公里的太行山南麓山崖下,造像分布在南北长约100米,高约20米的悬崖峭壁上,共有佛龛59座,造像82尊,铭记4方。龛高约0.2-1米,上部呈半圆弧形,两侧雕刻立柱。大部分龛内雕刻有一佛二菩萨,其中一龛内的佛刻技艺精良,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阿弥陀佛面部丰腴俊美,神态慈祥,两侧菩萨长帛飘动,一幅世俗妙龄女郎形象。在一方铭记下题记:唐开元二十一年,可知为唐代作品。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耕织图石刻共20幅,均系线刻。分别刻在四块长210厘米、宽30厘米的磨光条石上。在画石的间隔部位,用卷出纹和花鸟图案填充。画石共分两组,第一组为耕图;耕地、运苗…[详细]
冲相寺摩崖造像
  冲相寺摩崖造像,又称“定光崖石刻”,在广安县肖溪镇。崖刻四层,有大小佛像百余尊,上层正中为定光佛,又称“太阳菩萨”。定光佛高四米,北饰日月佛光,太阳普照时,会发出一种光芒来,当地人称之为“吉芒。”文革时,石刻除定光佛外其余小佛像都遭到破坏。摩岩造像还有一处景观,“七级浮屠”石刻。这里都流传着多种传说。溪镇被广安县人民政府命名为“石刻之乡”,大小石刻贯穿全镇,堪称一道独特景观,而冲相寺石刻更是让人称道。冲相寺摩崖造像,俗称“定光崖石刻”,崖长100余米,最高处达22米,离地17米岩孔中,有石刻四层,上层正中为定光佛,又称“太阳菩萨”。像高四米,北饰日月佛光,至今保存完整,当太阳普照时,便会发出一…[详细]
海棠山摩崖造像
  海棠山位于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山上的摩崖造像,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普安寺遗址,是“中国藏传佛教黄教东方中心现存代表”。现有260余尊摩崖造像,据说这佛像身上的染料都是取海棠山上的一些植物配制而成的,使人们观后产生对悠久历史的追忆,对设计者和雕刻艺术匠人的丰富联想。海棠山摩崖造像,种类繁多,从山间到山巅,在大小不同的花岗岩石上,处处雕刻着千变万化的佛像,现保存完好的佛像260多尊,它们最高为5米,最小仅0.3米。有的10尊佛像为1组,最多的一组群像有26尊称为“集仙石”。有些佛像龛上下左右刻有蒙、满、藏、梵和汉文字,有的还涂有彩绘,虽经历300多年的时间,却色彩不退。海棠山普安寺始建于…[详细]
千佛寺摩崖造像
  千佛寺摩崖造像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盂县肖家汇乡南兴道村的千佛山。千佛寺造像群是明代或明代以前的,虽在数量上不能和云冈石窟相比,但在朔州地区却是惟一的、时间延续最久、内容最丰富的一处造像。这一发现,填补了朔州地区摩崖造像群空白的历史,同时也为研究晋北地区石造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532)山上曾建千佛寺,寺庙旁侧凿有大型壁龛3处,内有石雕造像总计1100余尊,营造年代自北魏永熙元年(532)始至唐开元(618)时期,长达200余年。民国盂县知事王昌所著《金石志》对此有所记载。现仅存壁龛一处,平面为长方形,无后室,举高米,阔宽8米,面积达40平方米,以营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