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桥梁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桥梁篇

张汉桥
  在禹城东北距老县城十里的徒骇河上有一座大桥,名曰张汉桥(也曾叫广通桥)。明朝成化年间,河西刘庄有一位姓张名汉的大善人,看到往来客商车马难行,且时有失足落水溺死者,坐视不忍,毅然购置砖石、木料,召集民工修建了一座九孔桥,并在河西路南修建一座真武庙,以镇桥、河。往来客商及当地百姓无不欢欣,张汉之名声遂为大震,人们便不约而同地称此桥为张汉桥。后又补桥并加添桥五孔,修成十四孔桥,比原来更壮观。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秋,阴雨连绵,河水猛涨,又将桥冲塌。随即又有刘豹、张茂芳等义士为首,倡设基金会,召集乡民重修大桥,且增添二孔,遂建成十六孔大桥。为表彰张、刘诸君先后数次修建增补桥粱之义举,颂扬他们的功德…[详细]
金鸡堰、金鸡桥
  金鸡桥、金鸡堰位于鄞州区塘溪镇邹溪村。1994年11月18日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民国版《鄞县通志》记载:金鸡桥、金鸡堰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当时咸祥潮旱并灾,百姓多次-,当时的鄞县县令杨懿关心民疾,体恤民情,发动民众,兴建了金鸡堰。 金鸡堰位于大嵩江上游,堰南北横枕在来自崇山峻岭的梅溪与大嵩江交接处,坝上为溪,坝下为江,其坝既能阻沙入江,又能引水入南嵩河。堰之南面19.20米处为金鸡桥,东面8米出为金鸡堰的配套设施工程石弄碶,调节咸祥河水位,起防洪泄汛作用,供应咸详、球山一带水田灌溉和生活用水。 金鸡堰用石条和石块砌成,堰体坡度不大,原长21.50米,现因堰的两端被水田覆盖,现…[详细]
兴济桥
  兴济桥在池州城东九华门外的清溪河上。时代为明,位于贵池市城东。桥有七孔,又曰“七孔桥”。现为省级文保单位。兴济桥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3年),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兴济桥横跨于贵池市城东的清溪河上,为花岗岩七孔石桥,全长239米,宽9.4米,高约4米。桥拱以条石框式纵联卷起,桥身砌缝相错,逆水面立砌分水金刚雁翅桥垛。原桥东筑有奎星楼、桥西立有官亭,后遭近代战火而不存。兴济桥旁有一棵古树,是一棵香樟树,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池州市有名的古树。七孔桥,即为兴济桥,为池州有名的古桥。原先水清见底,游鱼可数。为池州小十景之一,是来池州旅游的必看之地。据《贵池县志》载,兴济桥,明万历十三年…[详细]
加德桥
  加德桥建于公元前夕,是为了让尼姆高架渠(长约50公里)横跨加德河所建。设计这座桥的罗马建筑师和水利工程师创造了一件技术和艺术杰作。这座桥共三层,高约50米,最长的地方为275米,每层都是一个接一个的拱状桥洞。最底的一层有6个拱,每个拱的拱顶都有相同的4个拱(深6.36米),这种结构使桥坚固,抵制住水流的冲击。中间的一层有十一个拱,每个拱的拱顶是由三个相同的拱(深4.56米)构成,这一层跨越主流的拱比其它相邻的宽(24.5米),以便增加河水的流量,减少冲击。最上面的那层有三十五个拱,每个拱的拱顶只有一个拱(深3.06米),在这一层,拱比较多,拱与拱的连接处比较狭窄,这样可以减少在此高度上作用在桥…[详细]
学士桥
  学士桥位于大隐镇里埠头村,是座石砌平板多孔梁桥,又是一种漫水桥。南北横跨于里埠头村与学士村之间的溪河上。桥宽l.95米,全长70.3米,它不仅是余姚市最长的古桥,而且建筑风格独特,除两岸桥堍外,共有桥墩十三个,桥孔十四个,桥墩用规整的条石错缝砌叠,西端砌成分水尖,以减少排洪阻力,又不易被漂流物撞击、缠绕。桥梁两端用条石垫铺台阶,桥面由平铺于两边的长条石和长方形石板组成,桥面刻有“五福捧寿”、“平升三级”等寓意吉祥图案,以表示人们对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中孔桥板东侧镌刻“清咸丰四年集资重建”字样。宽阔的水面、狭长的桥梁,两侧不设置栏杆,它适用于洪水易发而时间短,又无条件或无必要造高水位桥梁的产石地…[详细]
剑州大桥
  剑州大桥起于福建省南平市滨江路与鼓楼街交叉口,设置平面交叉连接滨江路与鼓楼街,横穿江滨公园、西溪,终位于九峰山麓朱熹路的南平跨江大桥。桥体共包括主线桥梁及南平案引桥和九峰立交主线桥。通过互通立交,桥面与规划的九峰路相交。主线桥梁全长449米,包括42.5米南平岸引桥、240米主桥及166.5米九峰立交主线桥,九峰岸A匝道桥长91米。桥梁远期按八车道设计,两侧各设3米宽人行道,桥面总宽35米。为自锚式独塔悬索斜拉协作体系桥。跨江大桥被命名为“剑州大桥”。充分体现了南平的历史文化。南平是与福州、泉州等齐名的文化古城,由于多次火灾和旧城改造,历史文化遗址越来越少,许多以南平历史文化命名的地名也消失了…[详细]
光山永济桥
  永济桥又名万金桥。位于光山县城南25公里的泼陂河镇街北头,呈南北向横跨于泼陂河上,连接泼陂河南北两街。该桥始建于明代,为典型的联拱石桥,全部由雕凿过的花岗石条构成,建筑结构严谨,其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特点。永济桥是河南省最长的古代石拱桥。南北长101米,东西宽10米,桥下由9个拱形孔长度不一,自6至12米不等,宽度和高度由中间孔向两边递减。使整座桥呈八字型。这种建筑在古代既能使楼船顺利通过,又可以迅速排除桥面雨水,防止桥下渗透腐蚀桥梁结构。每一桥墩都“肩挑”两拱,拱拱相连。桥墩的东侧,建有高大的分水岭,可分开洪水穿孔而泻,以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桥面两侧建有栏杆,两边为人行道,中间为车道…[详细]
施相公庙和邑宁桥
  又名施相公庙桥,位于横扇镇东北的四都村5组,跨庙前港。南宋始建,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花岗石单孔拱桥,南北走向。全长18.5米,宽2.25米,矢高3米,跨径5.7米。桥北堍有施相公庙,亦名施相公桥。桥东西两侧各有一副楹联。西向楹联:“成梁正遇神仙诞,题柱还期经济才。”上联中的“神仙”指的是八仙中的一仙——吕纯阳。下联中的“经济”指“经世济民”。东向楹联:“放鸭栏开春涨软,卖鱼网晒夕阳明。”上联中的“放鸭”与当地流传的“常遇春放鸭”有关。明初开国功臣常遇春从小跟随母亲来到四都村,靠放鸭度日。一天,母子俩划着船在桥头放鸭,只听见鸭群中“扑扑”声响,…[详细]
狮门桥
  狮门桥是坐落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内的一条悬索吊桥,于1938年完工并开通,横越布勒内湾的第一海峡,连接温哥华市中心及北岸市镇,名字源于北岸山脉(North Shore Mountains)中的双狮峰(The Lions)。狮门桥是大温地区内的一条重要交通动脉,亦是温市的主要地标之一。狮门桥全长1517.3米,连同北岸引道则长1823米,主桥跨为472米,桥塔高度为111米,离海面高度则为61米,雄伟壮观。大桥有三条行车线,中央行车线为调拨车道,可转换方向以迎合交通流量。平日早上繁忙时间有两条行车线前往温市中心,下午繁忙时间则有两条行车线前往北岸。由于行车线和行人通道过于狭窄,大桥于2000…[详细]
瓦伦斯水道桥
  瓦伦斯水道桥是一个罗马高架渠,是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主要供水系统。它由拜占庭皇帝瓦伦斯完成于公元4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数位苏丹加以修复,是该市最重要的地标之一。高架渠位于伊斯坦布尔的法提赫区,跨越今天伊斯坦布尔大学和法提赫清真寺所在的小山之间的山谷。保存下来的段落长921米,比原来的长度减少了大约50米。伊斯坦布尔市的供水系统始建于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时期,君士坦丁大帝定都后,扩建城市,供水系统需要大力扩展,以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的需要。瓦伦斯水道桥是当时历史上最长的供水系统,整个系统包含许多条分叉,瓦伦斯水道桥只是其中之一,转为首都提供用水,这座城市的水曾经储藏于3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