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篇

石棚山摩崖题名石刻
  石棚山摩崖题名石刻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办事处石棚山上。石棚山上石刻很多,共有29处。有金代石刻“新设山路记”题刻、明代石刻“廖世昭题刻”、“小九曲”、王同“高行清风”题刻、清代石刻“吴廷翰诗刻”、“王先谦题刻”、“师亮采题刻”以及“万花岩”、“锦岩”、“石曼卿读书处”等无年款的题刻。碑刻有明代“畏岩”碑和“太守张公去思碑”等。石棚山石刻的书体,有篆隶楷行,各具功力,题刻多题岩石之形态,景与题刻融为一体,更为引人入胜。这些石刻是研究海州历史、地理以及明清以来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198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石棚山东涧沟,南至石棚山南涧沟,西至石棚山西涧沟,北至王庄水…[详细]
石家庄民生路文化长廊
  民生路,位于中山路以南,裕华路以北,西起胜利大街东至大经街,是石家庄市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建市之初石家庄文化、经济、军事中心之所在。全长371余米,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16座具有一定地方建筑风格和特色的历史建筑,其中原址保留4处,迁移和复建14处。民生路形成于1915年,初名为公兴存街,1928年更名为延闿街,1937年日军侵占石家庄后,为达到长期占领的目的,大量更改石家庄的街名,将延闿街与鑫花街合并成为共存街。1946年共存街更名为民生街,为了统一石家庄街道命名原则(东西为路,南北为街),1978年民生街更名为民生路。民生路在1927年之前为一条土街道,后铺设为长条石。1965年将长条石…[详细]
崆峒岩摩崖石刻
  明—民国 阳春 崆峒岩摩崖石刻 位于阳春市城西崆峒岩洞内。原有石刻近百题,因年久风化剥落和人为的损害,现保存较完好的44题。从明代至民国时期,其中摩崖石刻37题,碑刻7通。阳春崆峒岩,又名“第四崆峒山”,因“黄帝问道于崆峒”而得名。它与河南汝州,陕西临洮、岭东定安的崆峒诸山并列。洞内石钟乳奇特,岩洞宽广,历代文人骚客纷踏而至,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亲临探胜。崆峒岩摩崖石刻,分布于各景点,有题字、题句、题诗、题铭,内容有描情写景、状物记人,字体有篆、隶、楷、行、草等。最早的是“崆峒岩”三字及其联语:“洞开重门虚旷中,景物千端呈本色;丹成一点隐冥处,变态万种透天机。”石刻高1.8米、宽1.4米。“崆…[详细]
南山摩崖石刻
  唐—民国 英德 南山摩崖石刻位于英德县英城镇南郊一公里的南山。南山由大小十八个山峰组成。南朝梁中大通五年(533年)在山脚建有“万寿寺”,寄寓寿比南山之吉祥而得名。唐宋时期南山建有亭台楼阁等32个景点,吸引着历代游人赋诗题刻留念。唐元和六年(811年)贞阳县令侯著为南山景点“涵晖洞”题名石刻,是南山第一题摩崖石刻。从唐代至民国,南山摩崖石刻原有140多题,现存106题。其中唐代5题,宋代59题,明代11题,清代9题,民国2题,年代不明的20题。内容有题名、题记、题字与诗刻,以诗刻为最多。书体有篆、楷、行草等。著名的有唐代元杰的《浈阳果业寺开东岭洞谷铭并序》,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被贬英州时,带着幼子…[详细]
井陉千佛崖石窟
  井陉千佛崖石窟位于井陉县南障城镇七狮村,是一处佛道并存的石窟造像。开凿於北齐河清四年(565年),明嘉靖年间,临城县石匠武得朝、武得用重建。石壁分层分排雕刻千尊佛像,为省级保护文物。岩外有近千年的古松。碑刻五块,均是重修千佛洞碑记。千佛洞内四壁开凿有大佛三尊,小佛龛数千。其中有明代嘉靖时期的题记多则,北宋元祐三年题记一则。但在元祐三年九月的题记中,同检旱田,自山下步至此,然火穷邃洞而返的天威(今河北井陉)簿尉大梁王峤,镇阳(今河北正定县)户椽伊川王泰,并未提到有关造像的事情,所以人谓王峤等人来此游览必是已经有佛像存在的说法,有些过于牵强。不过在与此题记相距不远,北壁近洞口处的壁面上,同时还有“…[详细]
白石仙枰
  谷子湖北面有山,因山上岩石多为白色,故名白石山。山上白石裸露,青松掩映,玲珑峭拔,状貌清奇。北坡峭崖如壁,登峰极费力气,南向山势平和,举足较为轻捷。半山腰上有块大约六十平方米大石平坡,可供憩息。从白石山巅极目远望,可见沃野广袤,良田舒展,江河如带、阡陌似线。若遇天高云淡,晴空万里,宁波市红尘弥漫,天封塔隐约可辨。传说八仙过海时,曾在此山逗留观赏,又有两仙姑到此弈棋,却偶为牧童窥见。牧童风仙姑风骨不凡,不敢出见,直到二仙升空,云散雾云,才把天机识破。故名此坡为白石仙坪。从白石山顶极目远望,可饱览东钱湖风光。白石山山道陡峻,峰回路转,初登者未免不及半山腰,便气喘吁吁。但登山最0的时刻莫过于登上顶峰…[详细]
云冈石窟1、2窟
  此二窟位于云冈石窟的最东端。因两窟的形制、内容相似,故称谓“双窟”两窟都是方形平面,中央为中心塔柱。窟形前狭后宽,前高后低。一窟中心塔是两层,二窟是三层。塔式都是四方形,塔身四面各层皆雕佛像。二窟则是在四面三层皆雕三座佛,是三世佛。洞窟北面都有较丰富的雕刻,技法精湛。壁面布局是:与窟顶相处刻一列伎乐侍女像,下面为一列禅定坐佛,的中部为大型龛坐佛,龛楣装饰华丽,下部为浮雕佛传故事和供养人行列。第一窟顶部飞天,头上高髻环佩光闪,脸上表情温婉可人,双手似托莲花,衣裙如、长带飘,斜坐云端,恰似一个窈窕的尚带稚气的少年舞者。景点位置山西省大同市城区武周山麓云冈石窟内…[详细]
云冈石窟第17窟
  第17窟窟形平面属椭圆形,穹窿顶。主像为云冈最大的交脚坐像,高15石公尺。你走进这低于地平面约1公尺的17窟时,仰面向上,这尊主像魁奇伟岸,有唯我独尊的气势。头上戴花冠,胸前配兽饰,臂着珠钏,腿作箕踞。右手仰掌,左手屈胸。人们称之为“交脚弥勒菩萨”。此窟东西两壁各有一大佛像,东为坐像,西为立像,也非常魁梧,但风格与主像不同。由于有这三尊像,也有称之为“三世佛”,主尊定为未来世之弥勒。景点位置山西省大同市城区武周山麓云冈石窟内…[详细]
节理石柱
  衢江区湖南镇距衢州市区35公里,这里深藏着5000万根节理石柱,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有的深埋,有的外露,有的排列整齐像巨大的“灯心糕”,有的凌空而起似集束火箭,有的千奇百怪如婀娜多姿的“舞者”。更令人称奇的是:节理石柱齐齐折断之处形成的一个个平面,就如同泥水匠铺设的地砖那样平整和有立体感,真可谓鬼斧神工。  据地质学家介绍,衢江节理石柱发育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约一亿三千七百万年前。当时,我国东部为一广阔的陆地,有含煤的陆相沉积,且有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在地壳运动剧烈、火山活跃时,一股股岩石熔流从裂隙的地壳涌出,随着灼热的熔岩逐渐冷却、收缩、结晶,当各种条件具备时,岩浆的结晶体便会爆裂成规…[详细]
云冈石窟第10窟 毗卢佛洞
  第10窟为毗卢佛洞,开凿于公元471-494年,“前室北壁明窗志拱门之间,须弥山层峦叠嶂,山腰二龙交缠,山间有茂密的林木和竞奔的动物。外侧,阿修罗天单腿盘坐,多头多臂,手托日月。东西两壁各雕三间式屋形龛,龛内佛像面相慈和,菩萨神情恬静。阎浮树下,半跏坐思维菩萨,一手支颐,沉于四谛。窟门东西两侧金刚力士,头戴鸟羽冠,手持金刚杵,表情和善。后室主像为弥勒菩萨,东西两壁各一胁侍菩萨。南壁为表现释迦因施善教、降伏外道的因缘故事龛。”门楣的花纹装饰图案动植物装饰图案及纹样装饰遍及云冈各窟,几乎占据了七分之一的空隙。其中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装饰的图案为最多,特别是在第二期的洞窟内。这四者被汉人视为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