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刻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刻篇

庆云摩崖石刻
  庆云女真摩崖石刻位于吉林省梅河口市区西南40公里的小杨乡庆云村的半截山的南坡,是我国仅存的几块女真石碑之一。摩崖石刻在距地表22米的半山腰一块凸出的砬石上,砬石从上到下有一道裂缝,将石壁劈成为两部分。西侧碑高约2米,宽1米,面向东南、东部刻有女真字,每行4-15字不等。左上凸起部分还有3行14个女真字。经专家孙进译释为“我文河台于收国二年五月五日、率领家族部落,集合至番安儿之源。擒获颇多,因此谋克为学董”。东侧石壁面南偏东,碑高2.45米,宽1.1至2.5米不等。右上角刻有汉字“大金太祖破辽军于节山息马立石”,右起竖书楷,字3行15字,字迹清晰。旁注女真文23个字,形成汉字和女真文两种文字对照…[详细]
华严庵红军石刻标语
  华严庵红军石刻标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口镇新华街东段幸福路,分布在面宽9.65米,高3.9米,距地面1.5米高的石墙上。坐东南朝西北,1933年红四方面军入川解放江口镇,并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在禹王宫石墙上刻下此标语,由于该石刻标语地处老街河边,下游修建电站常年被洪水淹没,1996年文管所将该标语整体搬迁至佛头山腰华严庵(红军馆广场)。标语正文内容为“拥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落款:“西北军区政治部”。正文每字高0.8米,宽0.7米,笔划宽0.1米,深0.04米,字距0.15米,行距0.1米,落款:每字宽0.25米,高0.28米。竖排,阴刻楷体。该石刻标语旗帜鲜明,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详细]
观音岩摩崖石刻
  清—民国英德观音岩摩崖石刻观音岩是英德市城北二十里处北江边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因洞中供养观音大士像而得名。洞高40多米,宽30多米,深125米。石壁上分布着63题摩崖石刻,其中字迹不清或残缺的19题,无纪年的11题,清代31题,民国2题。据史书记载,最早描写观音岩的题诗是宋代马伦的《摸鱼儿·游观音岩》。现发现有纪年的最早一题石刻是顺治15年(1658年)周的题刻,最晚一题石刻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无署名“俨然”二字题刻。最大一题石刻长4.65米,宽1.60米,最小一题石刻长0.29米,宽0.20米。观音岩摩崖石刻以数字的题刻为多,此外还有题记和题诗。较著名的有平南王尚可喜、李调元等人的题…[详细]
隐仙洞摩崖石刻
  隐仙洞摩崖石刻位于泾县榔桥镇马渡村倪家村名组的紫山上。为石灰岩溶洞,山脚下距徽河水面60-70㎝处有古栈道遗迹,该栈道即为泾县西南乡至旌德县境的古道。隐仙洞中央从洞顶倒悬下来一根直径约一米长三米多的石柱,离地不足半米,顶上根部有一块隆起,梢部渐细形状酷似男性生殖器,故当地人又称它为马石胯。相传不孕之人只要喝了石柱上滴下来的泉水,便可得子。洞外石壁上另有一处石穴,称为“女阴壁”,也是当地人生殖信仰的神物。至今仍有邻近百姓到此祭拜和祈福还愿。据传隐仙洞附近有20多方摩崖石刻,目前已发现的有12方。因其洞内形似阳物的钟乳石、溶洞内外多处摩崖石刻以及古栈道、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它丰富多采的历史文化…[详细]
白云崖石刻
  白云崖又称虎头崖,坐落在天柱山镇茶庄村林庄组。白云崖石刻利用天然石壁以刻文记事,或造像为主。运用单线阴刻、减地平刻、浅浮刻及沉刻等技法,创造出风格各异,生动多姿的石刻艺术品。字体包括篆、隶、楷等,书法严谨浑厚,疏密适宜。石刻内容广泛,涉及到宋、元、明、清等文人墨客及释子信士的题刻多达六处,其中以明代著名文学家李元阳的题刻占多。如“铁笛龛”,以及清乾隆年间张期愈题刻“超然物表”等。在白云崖半腰间原有鲁道人人庵,现已废,但留有石窟,窟壁上镶有坐佛像三尊,佛像高70厘米,其面容现已剥落难辩。 白云崖石刻与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被视为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2001年这两处石刻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报德祠石刻
  报德祠石刻位于螺城镇西北社区科山上,时代为明。石刻存于科山报德祠。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惠安士绅为报答御史刘望海为惠安百姓蠲免租赋之功,集资为其塑生像、建生祠,并立碑颂其德。报德祠石刻包括:报德门匾一方、刘望海石生像一尊、颂德碑两方、石狮一对,均为明代遗存。刘望海石像穿戴官服官帽,端坐捧笏,是刘望海生前原型。祠内保存两方碑刻,颂扬刘望海功绩,碑文分别为明代进士何乔远和惠安举人康士晋所撰。大门门额处有“报德”门匾一方,门外有明代石狮一对,线条苍劲古朴,代表明代南派石雕技艺。报德祠石刻为惠安县第十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南、西、北方向至报德祠围墙,东至报德祠石埕埕沿。…[详细]
石堰幽寻石刻
  石堰幽寻石刻位于红安县杏花乡五云山村。明、清代石刻。在高3米的石壁上,从右至左分别凿出三个刻面。中部刻面高1.5米,宽0.2米,阴刻楷书“皇明万历岁次丙辰季冬耿建”;右部刻面高0.9米,宽0.45米,字迹风化,经清洗拓印,分析其内容为“石堰幽寻原系八景奉谕禁止以后不准毁坏如有毁坏此沟内石者同众公处沙平会同耿姓具”;左部刻面高0.85米,宽0.4米,阴刻楷书“咸丰三年众姓重修化主王道和”。该石刻记录了古黄安八景之一“石堰幽寻”形成时间及明代水利工程“千工堰”的修建、维护等信息,填补了地方志相关记录的空白,也是目前红安发现最早的有关文化景观保护、环境保护的石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详细]
“四明山心”摩崖石刻
  “四明山心”摩崖石刻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字岩下村,原杖锡寺南面约1华里处。该摩崖石刻除了“四明山心”,四个隶体大字外,旁无落款,有关史书亦无其镌刻的确切年代的记载。。 镌“四明山心” 之石称“屏风岩”,该石高4.5米,阔1.95米,厚3.2米,东面直书“四明山心”,四个隶体大字,每字字径为0.66×0.57米,字间距离为0.1米。关于该摩崖石刻的镌刻时代,历来说法不一,明代诗人沈明臣有《四明山游记》,曰:“《志》谓出汉人手,诚然”,黄宗羲也说“乃汉隶也”。但今人研究,认为是宋时镌刻。200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详细]
高洞庙及石刻
  高洞庙及石刻年代:明、清类别:古建筑公布时间:2004年1月6日地址: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明月镇高洞村简介:高洞庙位于明月镇高洞村,高洞庙现存正殿及僧房,建筑面积365平方米,正殿坐东朝西,素面台基用条石围砌,高0.7米,木结构,抬梁式梁架,九架梁用三柱,单檐歇山顶,上覆小青瓦,面阔三间13.6米,进深8.4米,通高7.15米,檐高3.9米,柱径0.41米,覆盆式柱础。僧房素面台基用条石围砌,高2米,木结构,抬梁式梁架,十架梁用7柱,单檐歇山顶,上覆小青瓦,面阔三间11.5米,进深13.1米,通6.9米,檐高2.8米,柱径0.4米,阶梯式踏道10级。…[详细]
巾峰山摩崖石刻
  北宋连州巾峰山摩崖石刻位于连州市连州镇东郊巾峰山麓。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周濂溪游巾峰山题“廉泉之源”四字,高0.96米,宽4米。正书,字径0.75米。《粤东金石略》载文:“周子为广东提刑游巾山,刻‘廉泉之源’四字于石壁,结构朴拙而笔笔不苟,穆然有道气象,令人起敬。”周濂溪(1017~1073年),名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宋代程朱理学(即道学)的创始人。曾任大理寺丞,太子中舍签书、广东转运判官等官职。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和《周子全书》等。1981年连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