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书院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书院篇

益阳龙洲书院
  龙洲书院位于益阳资江南岸龟台山上。明嘉靖三十年(1551),知县刘激自捐俸金,令“民所犯(罪)情甚轻力能赎者”赎以瓦木材料,又集侵占县学隙地之人“抵修祠阁”,在龟台山建成书院,前濒资江,以其位于会龙山与十洲之间,取名“龙洲”。有大门、讲堂、号舍、尊经阁、五贤祠、妙合亭等,“规模之盛,盖侵轶石鼓、岳麓矣”,并撰《龙洲书院志》以记其事。又聘蒋信等讲“心法”。崇祯十六年(1643),书院毁于兵。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知县江成重建。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高自位重建五贤祠,内祀刘激所铸屈原、诸葛亮、张栻、张咏、胡寅等5人铁像。刘激、高自位的事迹也因此载入《益阳县志》,蒋信附祀“于学右五贤祠,…[详细]
丹洲书院
  丹洲书院——书院开始于明万历年间任怀远(三江古称怀远)知县的苏朝阳时期,苏朝阳在完成县衙及城墙工程后,又盖了文庙,当时官办教育就在文庙中进行。由县衙从外地请来教师任教,教学内容多为传统的四书五经。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秋,在时任知县的主持下,组织全县的文人义士商讨办书院并发出募捐倡议,得到全县各界人士的响应。在筹得资金后,经过建设,书院终于落成。书院位于丹洲东侧,坐西朝东,占地1340多平方米,院内建有教室6间,以及办公室、宿舍、礼堂、存书室、运动场、桃园等设施。书院是怀远县的最高学府,方圆百里内的少数民族子弟都到此求学。民国初期,在学生最多时有800余人。院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可惜在…[详细]
南湖书院
  南湖书院位于安徽省黟县的南湖北畔。在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又称“依湖六院”。在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此六院被合并,取名“以文家塾”,又称“南湖书院”。南湖书院位于安徽省黟县的南湖北畔。在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又称“依湖六院”。在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此六院被合并,取名“以文家塾”,又称“南湖书院”。曾任清政府内阁中书,民国时驻英、日公使,代总理大臣的汪大燮、当代著名的科学家。澳星发射研制专家之一的李小鹃等学者,都是在这里启蒙的。南湖书院是座具有传统徽派风格的古书院,占地约6000平方米。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会文阁、启蒙阁、望湖楼及祗园六部分组成。一…[详细]
庐江书院
  庐江书院位于西湖路流水井,又名何家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道光、光绪年间曾重修。布局很有特点,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倒座、照壁、正祠,两侧为东、西试舍,东南有何家祠道门楼,东北有魁星楼。书院占地共1722平方米,是越秀区内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清代书院。现为居民住宅。书院的门楼为锅耳风火山墙、磁筒瓦面、绿琉璃瓦剪边,高两层,门上镶石额“何家祠道”。照壁现存石座,壁身已毁。正祠深三进,硬山顶,灰塑博古瓦脊,亦磁筒瓦面,绿琉璃瓦剪边,漆金木雕花檐板。梁架为台梁与穿斗式相结合。头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磨砖对缝,墀斗有砖雕,花岗石额上刻“庐江书院”,石额上方有“必得其寿”壁画。第二进面阔进深…[详细]
彰化道东书院
  书院是清代台湾民间教育的重镇,肩负着传承诗书义理的重责大任,道东书院正是昔日彰化和美地方的讲学中心;“道东”意指将迎王道东来、宏扬朱熹之学,其内正殿奉祀朱熹,又称为文庙,为台湾唯一名列二级古迹的书院。书院建于清咸丰7年(1858年),院区占地2500坪,为一座闽氏风格的四合院建筑,龙脊凤尾,殿宇宏伟;建筑格局分前后两进,外有围墙、照壁、半月池,形制完备,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则作为讲堂与祀堂的正殿,东西厢房为学生住读之所,两旁还有砖砌圆门可通往后堂耳房;讲堂中有一光绪年间的古匾“梯航绝学”,左右两壁分别刻有书院沿革志文,讲堂上的山墙墀头做工精细,可媲美鹿港龙山寺。闲步其间,遥想当年院中的琅琅书声…[详细]
文昌溪北书院
  位于文昌市铺前镇,是海南清末著名书院之一,现保存完好,为文北中学所用。书院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占地面积二十多亩,南开山口,俗称头门,面阔三开间。两边有砖砌的侧间,上为卷棚顶,铺盖琉璃瓦。门匾上为清末著名书法家杨守敬书写的溪北书院四个大字。书院于清光绪十九年所建,由清末著名书法家潘存发起,在雷琼道朱采和粤督张之洞的支持下筹资建造。从书院建成之后至宣统三年间,曾聘任不少学者在此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材。辛亥革命后一直作为学校使用至今。在这里,正统儒学与宽广深厚的海洋文明相结合,形成了底蕴深厚富有魅力的特色文化,培养出一代代的知识群体,孕育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文昌精神。红墙绿瓦,一进连着一进,稠密和热…[详细]
丘氏书院
  连城丘氏书院位于福建省连城县东三里的冠豸山上,在冠豸山巍峨险峻的五老峰下,耸立着一座南宋时兴建的“丘氏书院”。其左有莲峰庵以及庙、寨、池、城、堑、云楼、宣武等景观。书院的门楼为石质结构,古朴大方,门顶前后石匾上镌刻“进士联芳”、“叔侄乡贤”楹幅。工艺精巧,蔚为壮观。彰显了冠豸山景区的“书院文化”一大特色。丘氏书院建在丘鳞、丘方叔侄当年读书的地方。他俩受教于朱熹的高足杨澹轩先生,得其理学真传,叔侄先后中进士,一时被人们传为佳话。丘鳞,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进士,曾任赣州县尉,为政有廉声;丘方,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任宁都丞期间,适逢歉收,饥民四布,丘方捐赈救济。据记载,此院当年金…[详细]
紫云书院
  襄城县有座紫云山,山中隐着明成化帝下诏赐名的紫云书院。明代时紫云书院著称中州,名响全国,成为继宋四大书院之后又一知名大书院;如今,立于山中院内,四周风景如画,访者平静如水,500年的浸润如诗如画。明成化四年(1468年),时任太子太保、户部尚书的襄城县籍人李敏,因母亲故去,回乡守孝三年,在此期间,他经常漫步紫云山,见山色秀丽幽静,就建了三间书屋,读书讲学。成化十八年皇帝下诏赐名紫云书院,就扩建殿宇堂斋,成为为当时中原四大书院之一。现存门楼、大成殿、东西配殿、左右厢房等,均为硬山式青砖红石结构。占地704平方米。书院现占地6825平方米,呈长方形,三进庭院,南北长105米,东西宽65米,墙高3米…[详细]
雷阳书院
  雷阳书院坐落县城东门,化龙桥附近,为一座清代风格的古建筑群。始名“来仙书院”,清康熙十九年(1680)知县陈柿祚筹资兴建,后任知县狄宽加以修茸,改名为“雷阳书院”。咸丰八年(1858)因兵荒水患倒塌。光绪八年(1882)由知县林调阳主持在县城东隅(今望江中学校址)重建,面积约4000平方米,大门框为石质立柱,两旁有石鼓,门上有林调阳题写的“雷阳书院”四个颜体大字的匾额。大门内,左右两侧为廊庑(教员宿舍),东西两侧为教室,中间为大讲堂,组成四合院,讲堂中悬挂一块“多士欢颜”大匾。两边大柱上有知县林调阳撰书楹联:“名教中乐地无涯,对山色湖光,足以荡涤胸襟,放开眼界;善学者会心不远,看鸢飞鱼跃,便是…[详细]
玉喦书院与萝峰寺
  萝峰下的玉岩书院为南宁进士钟玉岩读书讲学遗址,并收藏有宋代以后名人的题咏和书刻。主要有宋儒朱熹“忠孝廉节”题字,以及相传文天祥手书的绝句四首木刻和清代郑板桥的春、夏、秋、冬四时画竹刻等。一、地理位置概况玉岩书院位于萝岗区萝岗街道办(前白云区萝岗镇)。初名萝坑精舍,辟于南宋宁宗嘉庆十二年(1219年),是当地进士出身的绅士钟启初所建。入元以后,钟家后人钟复昌(一说钟彰义,是否同一人,待考)又予以扩建,因钟启初字玉岩,更现名“玉岩书院”。钟氏扩书院,延名师,传儒学,旨在振兴闾里。明代民间书院不兴,玉岩书院遂告衰落,进而成了佛教殿堂萝峰寺。在原书院的东侧建起了大雄宝殿及侧殿,其间一墙相隔、一门相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