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书院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书院篇

张家界萝洞书院
  萝洞书院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官地坪镇东流坪村,建在一自然断陷的椭圆形泥底石壁洞内,四周绝壁,环护如城,高10余丈,方圆200余平方米,殿堂楼阁,均掩映其间,唯洞南右侧,凿有栈道与内相通。栈道左侧,沿线为条石栏杆和石雕花钵,名花芳草,争奇斗艳。沿栈道前行,穿一石洞,走出罩屋,便见一堂皇殿堂。殿堂上方的石壁上嵌有一块长5尺、宽2尺的匾,上 书“萝洞书院”4个大字。殿堂两旁有一楹联,左曰“萝经空山来游佳士”,右曰“洞天福地多藏奇书”。堂内正中用正楷字书有“大成至圣孔老夫子之神位”。在匾左右的石壁上,塑有“双龙戏珠”图。据说,其影倒映在下方的水池中,微风吹拂,龙影随波荡漾,天上雷神曾疑为孽龙作祟而劈之。…[详细]
慎斋书院
  慎斋书院  萁裘司马有家传,草阁风清亦洒然。种竹栽花留客醉,青林白石任君眠。桂冠靖节归衡岳,倒屣中郎着祖鞭。九踬公车皆不第,学参濂洛继高贤。 ——清 魏裔鲁  慎斋书院在城西门外雪庄(今已无此村),乃明衡山令魏谦光读书处。魏谦光字子观,号慎斋,明兵部右侍郎魏谦吉之兄,清相国魏裔介之高祖。他生平笃志嗜学,尝冬夜读书,以雪拭目。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任湖广衡山县令,为官清正廉明,后为衡山士民举入名宦。魏素性简静,不愿宦海沉浮,挂冠归里,于城西午河北岸辟地结庐,研经读史,后人遂名之为慎斋书院。该处地僻村稀,人静境幽,魏谦光效靖节遗风,周围遍植杨柳,中建草堂,四面轩窗,不尚华丽。启窗则见平…[详细]
莲池书院
  莲池书院为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奉诏而建,莲池因书院而著名,书院因莲池园林秀美,聚引学子,弘扬教化而声播四方。莲池书院是清代直隶最高学府,是传播传统儒家文化,培育文品双馨的封建士人的官学化教育机构,深受清廷重视,乾隆皇帝四次莅临书院,赐匾题诗勉励师生。这里不仅名师荟萃,而且人才辈出。尹会一、张叙、汪师韩、章学诚、邵瑛、祁韵士、何秋涛、王振纲、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等硕儒名家都曾执教于此。此书院也曾涌现毕沅、王发桂、刘若曾、冯国璋、傅增湘、张继等高官显宦,还培育出贺涛、李景濂、谷钟秀、刘春霖、王树楠、李刚己、贾恩绂、高步瀛、吴闿生和宫岛大八(日本)等文学高材。黄彭年扩建校舍、增置图…[详细]
大庸天门书院
  天门书院位于湖南大庸(今张家界市)三岔山乡水洋村天门山麓。清乾隆慈利拔贡皇甫如森在所纂嘉庆《慈利县志》中写道:“书院之名,肇于唐,盛于宋,而浸广于元明……旧邑有书院六:天门、聚奎、环溪并建于元代,清溪、月川、羊山建于明世。”元朝时永定属慈利辖,天门书院居慈利州六书院之首。书院多为民办,供奉文昌帝君,不供奉孔子;州学、县学称学庙或文庙、孔庙,系官办,供奉孔子,而不供奉文昌帝君。天门书院由隐士田希吕于元大德七年(1303)创建。此前有一位从四川来的“义不臣元”的官吏王申,征得长老和尚的同意,在天门山开馆办学,讲授孔孟之道。“先世蜀人,徙居天门山下”的田希吕闻王申在山上开馆办学,以老乡身份,说服父亲…[详细]
澄海冠山书院
  冠山书院,在现在的汕头市澄海区境内,在这里有一副有名的对联:“礼门辟冠山,亦步亦趋追鹿洞;道岸登澄水,为高为美溯杏坛。”联中的冠山二字,指的就是冠山书院。从历史来看,冠山书院可谓是澄海文化的发祥地。宋庆历年间(1041—1048),潮州前八贤之一、宋太子中舍、易学大师卢侗“见冠山山明水秀”,环境幽雅,遂于此结庐读书,后定居于冠山。卢侗在书院教授邑中子弟,为澄海乃至潮汕的文化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冠山遂成澄海的政治文化中心。神山是先哲在澄海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见证,是澄海人好学求知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后,冠山书院曾一度是冠山初级中学、上华中学初中部的教学办公用地,上世纪80年代初上华中学初中部迁址…[详细]
庵上书院
  庵-院位于安丘市庵上镇西北10公里的城顶山前坡,相传为春秋时孔子弟子公冶长读书处,后人思念先贤,在此建公冶长祠,又在祠西建青云寺,时碑碣林立。后祠、寺俱废,碑碣仍立。为保护文物,1988年省拨款修复公冶长祠,寺仍废。 庵-院的正殿三间,内有公冶长塑像,东西耳房各一间,陈列着书画。院内碑亭内有明、清两代立的石碑,记载着修复公冶长祠的史实。经过当地人民多年植树造林,治理小流域,如今这里有万亩刺槐林,庵-院四周遍植苹果、梨、桃、杏、山楂等果树,环境非常优美。公冶长手植的雌雄两株银杏树鹤立鸡群,亲临其境,令人心旷神怡。附近所产的“金楸”被确定为省优良树种之一,附近所产的樱桃色形味俱佳,为果中珍品。…[详细]
金鹗书院
  金鹗书院位于湖南岳阳。书院所处金鹗山面洞庭湖而襟带邕湖及近郭诸山,湖光山色互相掩映,为“灵秀之区”。清道光间邑人吴敏树谋建书院于此,未果。据清光绪《湖南通志》载:清金鹗书院仿照白鹿洞书院规模建造,光绪十年(1884)知县刘邦华捐资倡建,光绪十一年(1885)竣工。《巴陵县志》载:“院仿鹿洞规模,筑石层累而上,山额旧有‘文昌亭’,茸而新之,与院之藏书楼相望。楼下为讲堂,两廊舍各二十有六,循右廊上,涉为院长居室;左有小阜,环以桃李,平地数亩,筑小圃,艺湘兰。自辅沿石级数十武,历讲堂,抵书院,前有石栏,上有牌坊,额曰‘金鄂书院’。院外,左建楼曰‘稻香’,右建轩曰‘知味’。山下泉月清澈,浚之可供汲饮。…[详细]
贵溪象山书院
  贵溪是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象山精舍”创建地。象山书院首创于南宋谆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当时称作“象山精舍”。贵溪应天山“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陆九渊登而乐之,乃建精舍居焉。学生也悄悄结庐其旁。早晨鸣鼓“揖升讲座”,从容授学。讲授五年,求学者超过数千人。当时已负盛名的理学家朱熹写信给陆九渊说:“闻象山垦辟架凿之功益有绪,来学者亦甚,恨不得一至其间观奇揽胜”。象山书院几经风霜,几经迁徙,直至清同治年间迁至县城东重建书院,又因战祸,荡然无存。然而,它的影响始终存在。它为贵溪乃至相邻各县的文化发展、培养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宋、明时期,贵溪学子中进士者两百余人。南宋嘉定至淳熙四十四年间,贵溪…[详细]
梅花书院
  梅花书院位于广陵路248号,为明清扬州书院唯一幸存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梅花书院初为嘉靖年间广储门外的湛公书院,雍正十二年(1734)盐商马曰琯独力重建,用今名;首任主事为桐城派文学大师姚鼐。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五年(1866)巡盐御史李宗羲移梅花书院于东关街疏理道巷口官房内,同治七年(1868)盐运使丁日昌迁至左卫街(广陵路)今址重建。现存大厅、两幢小楼及长廊,厅堂楠木架构,前沿有卷棚,东侧门上嵌有书法家吴让之“梅花书院”石额,1990年大修并重建砖雕门楼,2010年于旧址建“中国·扬州书院博物馆”。书院是一种私人教育机构。初始于唐代,到宋代渐趋成熟,明清逐渐向官学化发展,到清末改为学…[详细]
培田南山书院
  五个世纪前的明朝成化年间,就在培田这个小小的村落,七世祖吴祖宽伐木割草,盖了个“石头丘草堂”,聘请落魄秀才,教村里的几个孩子读书写字。“二公辑教椽可属,二三弟子读诗书”,可见当时的规模是非常小的,却是“开长连十三方书香之祖”。忠厚传家、诗书继世乃是客家教育的理想。后来,“石头丘草堂”就成为“南山书院”,扩大了建筑面积和生源,聘秀才、儒士为师,课程设置也逐步符合科举的要求。明朝正德年间,兵部尚书裴应章钦命巡视闽浙,先到汀州,再到连城游览冠豸山,然后过五石祭岭、攀千寻坡进入培田。也就是说,正是南山书院的那股文气把他给吸引来了。裴应章考察南山书院后感慨万端,挥笔题联:距汀城廓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