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塔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塔篇

浮梁红塔
  红塔在景德镇市浮梁县旧城内西面的一个小土堆上,六角七层,每面有二朵铺作,角上有转角铺出,除第二层同第一层的门窗较高无平座外,余各层均有平座,每层平座设有三门,各据一面,余三面无门,各据一面,余三面无门,因墙厚度大,故塔内形成一条长巷。据《浮梁县志》载:年僧度创,塔高十三丈,宋造,明万历三年,塔重修”。因外墙为红色,故名红塔。红塔前面过去也有一座寺庙,叫西寺,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太和六年(公元832年)。宋代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浮梁县民黎文表提倡在西寺后面建造一座佛塔,此后,经过前后79年,到宋代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一座九层高的塔拔地而起,矗立至今。红塔已有近千年的历史。1970年有…[详细]
延津大觉寺万寿塔
  大觉寺,位于延津县城北街,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24-755)。明洪武年间置僧令司,宣统六年(1426)僧定元重修。大门三楹,二门三楹。正殿为大雄殿,三间,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大雄宝殿前右侧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字子昂)亲书《长明灯记》石刻一副。正殿两厢房左为伽蓝殿,右为地藏殿,正殿后为水陆殿(万历年间改为大土阁),三殿各三间。现仅存大殿。大觉寺门口,高耸着一座六角七层的古塔,这就是万寿塔。据延津县志记载,万寿塔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毁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又二年,知县李元春劝令士民重修,修了两层因财力不足而停工。隆庆三年(1569年),知县陈彝募捐续修,又未完成。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知…[详细]
桂平东塔
  东塔又名鹿峰塔、德星塔,位于鹿峰山顶。宋治平年间,进士孙颀为桂阳监使时始建,后倾覆。明嘉靖十年(1531年)复建,万历元年(1573年)竣工。塔为砖石结构,七级八面,高30.18米,第一层直径11米多,塔身中空,有阶梯可绕行至顶层。每层每面有券门或假券门,层与层之间飞出短檐,转角处嵌有石枋,似檐之翘角,每一翘角上吊一铜钟,微风吹拂,钟摇铃响,叮叮悦耳。塔顶有铸铁相轮及宝瓶。如今,与鹿峰寺、鹿峰晚照、拙翁岩、欧阳海塑像等景点合为东塔公园。在桂平市区东4公里、浔江岸边,隔江与宾山寺相对峙。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知县刘万安建,成二级而卒。崇帧年间(1628-1644)御史李仲熊、知府葛元正…[详细]
崔家庙千佛塔
  千佛塔位于平原城北2公里、三唐乡崔家庙村东,毗邻京沪铁路与101省道,俗称崔家塔。始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5年被德州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塔青砖结构,四面有窗,塔门朝南,门额镶嵌石刻“千佛塔”,塔高七层、26米,据说取佛教七级浮屠之意,塔身自下而上层层收缩,塔内逐层均有阶梯,游人可拾阶而上,观赏田园景色。在建塔同时,重修了弥勒庵(俗称崔家庙)。旧县志有《新建弥勒庵并千佛塔碑记》。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至建国初,庙宇改为村立小学。现庙宇已无存,千佛塔仍在。千佛塔虽历经几百年风雨苍桑,但结构依然坚固,隽秀挺拔。…[详细]
增城雁塔
  雁塔是增城市现存的唯一古塔,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位于荔城镇南面(现在的增滩公路左侧)2公里处的豸山上,紧靠碧波荡漾的增江。雁塔构造雄伟壮观,设计周密精巧,全用红石砌成,外观七层,内分十三层。高达32米,人们可以从底层直上塔顶。塔身为八角棱形,每层均有窗口,分为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方向,并装斗拱、巡廊,可以游览八方景物。塔顶置巨型磁罂作装饰,金碧辉煌,光耀云霄,磁罂上又系着八条金龙样的连环铁索,每条龙的颈部又垂下铁串系着一只彩凤和一个风铃。古时,人们乘船下从江边驶过,从远而近,仰观塔顶,只觉龙飞凤舞,华采熠熠。原塔高7级(内为9层),八角平面…[详细]
李塔
  李塔: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李塔街130号,据方志记载,又名“礼塔” 据《松江县志》:塔七层四面,承袭唐代风格,高30余米,为砖木结构。外形与方塔相似。塔身四周有大小不同的砖雕佛像,约200尊。底层四角石柱上刻有施舍人姓名,塔砖上亦有捐款人名。塔内部楼梯和平座等结构都已毁,外部腰檐栏杆也损坏严重,大风时常有砖瓦朽木落下。据清嘉庆《松江府志》引黄之隽《延寿院记》:“相传唐太宗子曹王明为苏州刺史,故以姓其塔。盖塔先于院云。”宋代曾翻修重建。元、明时期又多次大修。今存塔体基本上为宋代建筑。查(明)《正德松江府志》:延寿院在府西南李塔汇。宋嘉定六年,僧元信自定海来卓锡,于此里。大姓钱氏舍地建。初名澄庵,又…[详细]
奎星塔
  泉交河镇属益阳市赫山区较大一个乡镇,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由原泉交河镇、泞湖乡、烂泥湖乡合并组成。据史料记载,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始建于唐,初为洞庭丰水期湖边柴米小集。明朝中叶,称泉交市,清代发展为益阳县最大的鱼米集市,有“千猪百羊万担米,扬帆汉口一早起”的“小扬州”之称。这里人文荟萃,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是清代名臣胡林翼的故里,也是革命先烈香三娘的家乡。奎星塔位于泉交河镇下节街,始建于清(1828年),为湘军领袖胡林翼之父胡达源创建。西距泉交河150米,南距泉交河大桥300米,东为安山村河堤,北为烂泥湖新河。奎星塔为青砖结构,坐南朝北,楼阁式八方七级,通高26.9米,底径4…[详细]
扬州石塔寺
  扬州石塔寺 提到石塔寺,会随之想起唐代王播“饭后钟”的故事。据《唐摭言》载,王播少年孤贫,寄食于惠昭寺,每当吃饭钟响,王播即随僧斋粥。日久诸僧厌怠。一日,僧故意先餐,然后敲钟,播往,饭事已了。乃于壁上题诗二句:“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后王播离寺他去,发愤攻读,于贞元年间中进士,出任淮南节度使,开府扬州。重访惠昭寺,见当年壁上题诗已笼之碧纱,对世态炎凉感慨至深,又续题二句:“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石塔寺也因此出名。   石塔寺在石塔路北侧。原在扬州西门外,本晋代遗刹,名蒙因显庆禅院。南朝刘宋元嘉十七年(440年),改为惠昭寺(一作慧昭寺)。唐先天元年(712年)改名安国寺…[详细]
合浦文昌塔
  合浦文昌塔位于广西合浦县城南约3公里处,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塔为八角形,高约36米,塔座8.1米,内径2.6米。为7层叠涩密檐砖塔,其造型从底层向上逐层收窄,塔顶为一红胡芦。每层开着东西通风门,即坤门与凤门,其余是作装饰之用的假门,塔内有阶梯盘旋而上。塔身为白色,角边和拱门边为红色,红白鲜明,既朴素又美观。登塔眺望,北海远景尽收眼底。文昌塔的取名,是取南方丁火文明之义。文昌塔现为广西南部宝塔之冠,这对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及建筑力学都有较大的价值。文昌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曾修葺了五次,最后一次修葺于1985年。文昌塔高37米,为平面八角形,七层楼阁式砖塔,第一层直…[详细]
聚星塔
  聚星塔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塔高30米,共7层,呈八角形,塔檐锯齿形,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叠托而上,基部砖石皆用糯米汁浇浆垒砌而成,塔梯在内外塔身夹墙之中,分左右盘旋而上,全塔根据地势、风向、风力设计成略向北倾斜的斜塔,虽经2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聚星塔是空心七级八角飞檐式砖塔,高30米,塔基为八方形,基部外径围25.6米、内径围6.8米,塔梯夹其砖壁中,分左右两个石梯迂折而上。古代工匠根据地势和风向、风力对塔身的影响,把它建成稍许朝北偏斜,以保持平衡。江西抚州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