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祠堂篇
陈氏祠堂位于三乡镇曲村,由山门、厢房、过厅、听厢、戏楼、耳房等部分组成。山门及厢房面阔五间,建于长方形石基上,硬山顶。正殿面阔三间,正背雕花草,斗拱八组,雕花,额梁有绘画。过厅现存地基及东山墙。山门东大约25米处有戏楼1座,面阔三间,硬山顶,通高7米,砖结构,建于1.8米高的台基上。东侧有耳房一间,其下部墙体镶有雍正年间创建戏楼碑刻1通。戏楼相对为厢房,面阔三间,硬山顶,斗拱六组。西侧有耳房一间。传说该祠堂为所明朝建,后重修三次,建筑主体结构风格为清代。…
[详细] 元好问祠堂位于忻府区南城办事处西街村南北大街北部84号。坐西向东,东西长40米,南北宽17.8米。创建于清道光年间,20世纪50年代及2006年维修,现存为清代。中轴线上有西大厅,两侧南北各存有碑房11间。祠堂主人元好问(1190-1257),金元时期文坛领袖,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现存西大厅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式,为典型的清代厅堂建筑。大厅右侧檐下有“元遗山先生祠堂碑记”碑1通。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详细] 墙头欧家新祠堂,清末兴建,民国三年竣工。位于县城西8.5公里墙头镇墙头村西面。建筑具有晚清风格,保存较完整。正堂七开间,明间抬梁式,次间、梢间均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六柱落地,脊檩下饰花篮悬柱,抬梁上为花篮式瓜柱,檐廊柱间卷棚式曲椽,檐柱梁枋雕饰戏曲人物及花卉。两侧三开间厢楼。戏台正方,台柱前两柱上部铁质圆形,下部石质方形,后两柱全为石质方形,柱础镌刻花饰,三面檐枋刻有戏曲人物和花卉雕饰。门楼七开间,前有一荷花池,周植花木,外砌砖墙。祠堂构件,雕刻工艺较好,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
[详细] 贯寺李家祠堂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大石镇贯寺村,清至民国家祠建筑。占地面积495平方米,建筑面积180余平方米。祠堂呈四合院形式,坐北朝南,由堂屋、东西厢房、牌坊门构成。堂屋三开间,单坡硬山顶;东西厢房均三开间,单坡硬山顶;明间为单檐双坡歇山顶大门楼,两侧次间为单檐双坡歇山顶小门楼,大小楼之间有四座相连的单檐双坡悬山顶小夹楼,通宽13米;牌坊门楼为仿木构建筑砖雕砌筑,除雕出结构外,还有二十四孝图、八仙、瑞草瑞兽等图案,雕工精细,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1984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围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
[详细] 支塘东街姚家祠堂在支塘镇东街66号,原为姚氏祠堂,房屋最后一代主人为姚旦生。现今无人使用。此处房屋现存两进一院。房屋座南向北。第一进为门房,通进深7架10.1,通面阔3间18.91米。木制梁架,且整体梁架结构保存完整。第一进院中有东西两侧各有辅房一间。第二进为一厅,通面阔5间19.45米,通进深7架7.78米,垂梁式木结构梁架,整座厅体量较大。整处房屋皆为双檐,鳌头型斗拱,外部设有封火墙。房屋的地面和部分门窗经过翻新。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莫氏祠堂位于土司衙门东侧20米处,占地1470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后毁于兵燹,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建。祠堂分前、中、后三进,祠门院前竖立巨幅照壁,左右为门房,门楣上分别浮雕“本支百世”“列国一同”八个大字。进门房是大院。一进是正门;二进为正厅,两侧分别设有客房,前后镂金花窗,工艺精巧,装饰豪华;三进安放莫氏历代宗亲牌位。祠堂整体造型与衙门相对称协调,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196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莫氏祠堂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徐集徐氏祠堂又称横山堂,建成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由门楼、正厅及两侧厢房组成四合院,东西长18.6米,南北长29.5米,为清代祠堂建筑。门楼为单檐硬山脊屋,祠堂门楼东墙壁上镶嵌的石碑上铭刻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撰的《徐氏祠堂碑文》,记载了建祠堂的经过。主房5间,正厅坐北朝南,为单檐三开间硬山脊屋,正厅两侧各有一侧屋。正厅上挂横山堂匾额。东西厢房为单檐三开间硬山脊屋。徐氏祖茔就位于徐氏祠堂西南不足两公里的地方,为民国重修后的面貌,有两块民国时重立的碑。保护范围:建筑本体及-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20米。…
[详细] 明代祠堂在陆河县螺溪镇正大村,有一座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祠堂。这个祠堂屋宇典雅,布局有序,直到现在,建筑仍然保存完整。这个祠堂的主人叫叶高标,曾在明朝崇祯年间担任朝廷要职,总理天下粮饷。他为官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受到明王朝赏识并赐匾给予勉励。祠堂在建筑上融合了粤东民居、祠庙和宫殿等的建筑特点,颇具特色。祠堂内有一处正方形的天井,没有出水口,也不设涵道。每逢暴雨,祠堂外面洪水横流,而天井内却积水而不上溢。目前,祠堂已向游人开放,成为陆河一处人文旅游景观。…
[详细] 丞相祠堂位于宜宾流杯池公园东南点将台之下,该祠堂始建于宋代,为纪念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人称山谷祠。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云南,途径戎州(今宜宾)而建。清咸丰元年,该祠及流杯池一带毁于兵乱,咸丰六年(1856年)又重建。清光绪辛丑牟(1901年10月),叙州知府文焕书匾“丞相祠堂”及门联“明知炎德已衰感三顾君恩出抚危局,毕竟大名大朽怀两川相泽来拜荒祠”,原迹尚存于该祠大门。殿内塑关羽、关平、周仓像,殿外古石塔炉青烟缭绕,古石鼓、石狮、石华表傲然屹立。…
[详细] 僧格林沁祠堂在东城宽街47号。又称显忠祠。祠堂坐北朝南。由仪门,享殿及配殿构成二进四合院式建筑。仪门3间。东西配房各5间。二门前有一碑亭,亭内有石碑,碑高4米余。碑阳为满文,碑阴无字,碑侧雕龙。二门l间。民国时,建为怀幼小学,后更名进步小学,现为宽街小学。祠的主要建筑保存完好,是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僧格林沁(?一1865),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1834年授御前大臣,领侍卫大臣,都统。在镇压捻军中,被义军杀死。光绪年间为他立专祠。景点位置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47号…
[详细]
闂傚倸鍊搁崐鐑芥嚄閼哥數浠氱紓鍌欐祰椤曆囨偋閹惧磭鏆︽繝闈涚墔濞岊亪鏌i褍浜為柟铏崄閻忓啴姊洪崨濠佺繁闁告ǹ妫勯悾闈涱吋婢跺鎷洪梺鍛婄箓鐎氬嘲危瑜版帗鍊电紒妤佺☉濞层倗澹曡ぐ鎺撶厵闁诡垱婢樿闂佺粯鎸婚悷鈺呭蓟濞戞粎鐤€婵﹩鍏涘Ч妤呮⒑濞茶骞栭柣顓炲€垮璇测槈濡吋娈曢柣搴秵閸嬪嫰顢旈敓锟�
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