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全国各地窑址资料介绍旅游

全国各地窑址资料介绍

栗子山青瓷窑址
  栗子山青瓷窑址位于慈溪市观海卫镇里杜湖西岸西埠头村栗子山南坡,小坝东侧。窑址因建筑小坝遭到破坏,局部被湖水所淹。1982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同年5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从地表遗存判断,此处为北宋窑址,堆积面积达8,000平方米,断面厚度约2.5米,暴露窑床残长4米、宽2.6米,窑壁用长30厘米、宽16厘米、厚5厘米的砖头叠砌而成。器型以双耳执壶和侈口弧腹圈足碗居多,还有四系罐、瓶、盒、灯盏、器盖等;釉色较灰暗,有青灰、青黄等色,釉层薄而缺乏光泽;有的碗内底和壶腹部饰有刻划花,刻划线条粗糙呆板,常见的花纹有牡丹花、菊花、缠枝花等,还有印花,主要装饰在壶的耳部,形状各异,纹…[详细]
板厂峪窑群遗址
  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驻操营镇板厂峪村是“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附近明长城砖窑群的一段十分重要的长城关隘,其村北险峰上横亘着3.5公里长的保存比较完好的明长城。这个罕见的明长城砖窑群,是由秦皇岛市文物专家指挥当地村民于2002年冬天经过近两个月的试探性发掘。砖窑上面从上到下依次覆盖着耕地熟土、粘土、焦土等三种土。窑形分为龙窑、马蹄窑和牛角尖窑等,窑口直径为3.5米至6米不等。里面大都保存着当时烧好的筑长城用的大砖头,砖长36厘米,宽17厘米,厚9厘米,重10.5公斤左右。其中码满砖的有24座窑,每座窑里码砖20层,存砖5000余块。据专家分析,这都是备用的长城砖窑藏,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砖…[详细]
菠萝窑遗址
  菠萝窑遗址位于孟津县常袋乡半坡村菠萝窑自然村金水河北岸丘陵台地。2008年1月15日,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菠萝窑遗址,南北长310米,东西宽270米,面积83200平方米。遗址西南部的断面暴露有丰富的文化层堆积,文化层厚1—3.5米,包含物较丰富,采集到的遗物分为龙山文化和东周两个时期,其中龙山文化的陶器种类有方格纹折沿罐、高领瓮、圈足盘、双腹盆、器盖等;东周时期陶器种类有鬲、盆、豆等。寺河南遗址分布范围较广,保存比较完好,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堆积明显,是研究伊洛地区邙山丘陵地带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一处重要古文化遗址。菠萝窑遗址是一处以龙山文化为主要文物内涵的古文化遗址,其文…[详细]
严和店窑址
  严和店窑址位于河南省汝州市蟒川镇严和店村,分布在蟒川河西岸、北岸,窑址东西475米,南北555米,面积约263625平方米。该窑址始烧于北宋早期,北宋晚期达到鼎盛,元代时仍在生产。1950年、1956年、1958年、1964年国家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冯先铭、叶喆民先后到严和店窑址进行多次调查;1985年、198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曾先后两次到该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窑址内文化层厚达2—2.5米,遗物、遗迹丰富,清理出有烧瓷窑炉、澄滤池、灰坑等。严和店窑生产的青瓷器皿造型端庄秀丽,古朴典雅,器形有斗笠碗、敞口碗、粉盒、瓜棱罐、灯、盏等为多。胎质呈香灰色,胎质坚密,胎釉之间均饰一层酱褐…[详细]
成都隋唐窑址
  成都隋唐窑址因制瓷兴盛于隋唐而得名;又因古窑遗址地处古道观青羊宫以北,故名青羊宫窑址。该窑址从1955年试掘到1983年发掘,其分布面积约二平方公里,是四川省迄今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隋唐时期的综合性窑场,填补了长江上游地区古代陶瓷遗址分布的空白。隋唐窑址可分为三个区域,即窑炉区、作坊区和废品堆积区。馆藏文物现窑址内有保护较好的战国秦汉陶窑、隋短龙窑与唐馒头窑七座,其中短型龙窑的发现在全国尚属首次。窑址出土器物六千余件,主要是民间生活用品与文房用品,有陶器、瓷器、窑具、建筑构件、陶俑和动物模型,以及钱币、兽骨、铜器与石器等;以烧制青釉瓷器为主,兼烧陶器,属南方青瓷窑系,是一处颇具浓厚四川本土特色…[详细]
窑岗村琉璃窑窑址
  2008年3月~10月,南京市博物馆在雨花台窑岗村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处明代琉璃窑遗址,这是文献中聚宝山琉璃窑址的一部分,专为明故宫、大报恩寺、帝王陵寝等皇家建筑烧造各类琉璃建筑构件。其实,雨花台区窑岗村即因明代窑址而得名,构成南京老地名并沿用至今。考古发掘结束后,南京市博物馆将其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座琉璃窑(10号窑)整体搬迁至南京市博物馆进行保护、展出。这座琉璃窑平面呈不规则的马蹄形,其南北总长12.36米,最宽处3.98米,最深处距地表2.8米,由窑门、火塘、窑室、烟囱四部分构成。窑门外有砖砌的挡火墙。窑床上分布着若干吸火孔,用来控制火焰,使上升到窑顶的火焰不单纯倒向窑室后部,让火焰…[详细]
下符桥宋代窑址
  下符桥宋代窑址位于下符桥镇瓦屋院窑宝山,滨淠河西岸这座窑址断面处观察,上下层器物,没有造型的变更,当是同一时期连续烧造堆积而成,推断此窑存在的时间不会太久,窑座傍在窑宝山南部,占地面积约5400平方米,山坡上到处都有窑废品堆积层,如陶残片,红烧土和灰渍等。窑炉是南方常见的“龙窑”型,依山坡竖向修建,多数窑洞已破坏,仅发现一条保存尚好的窑道,长约28米,黑釉陶器残品裸露。采集的标本,模式相同,时代风格一致。器物均素面无饰,仅个别的扳手上,有模印“大吉”字样。器物外表古朴粗犷,别有风格,黑釉色褐光润,因技术水平差,多变形和走釉。采集的品种中,以瓶和碗盏较多,占烧造量的80%以上,可能为适应北宋“斗…[详细]
黄阳司窑址
  黄阳司窑址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区黄阳司镇陶家洲与钱家洲之间的湘江河岸。共五处依次排列,各相距50~70米。窰室呈长条形斜坡状延伸,用匣缽装烧。釉色青黄或浅黄,开片或不开片,90%坯胎涂化妆土,胎色成砖红色。器形以碗、碟为主,兼有杯、瓶、坛、罐。碗、碟内印团花或文字,图案有莲花、菊花、蝴蝶及几何图形,文字印有“唐、何”姓氏题记,“开元通宝、宋元通宝”等钱文,碗90%为圆口。…[详细]
惠东白马窑址
  白马窑址位于惠东县白盆珠镇白马村田心村民小组,地处莲花山脉东支白马山西侧白盆珠水库南侧,主要分布在白马河两岸的小山包上。白马窑址的瓷窑结构多在“馒头窑”之列。该窑址是研究广东地区陶瓷史和明朝时期粤东瓷器外销史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目前,在白马山一带可见大量窑砖、窑渣、匣砵和各类瓷片及少量的窑壁。白马窑主要生产日用陶瓷,规模宏大,产量较高,远销东南亚各国。据他们介绍,在过去以水路运输为主的年代,像瓷器这么重的物件要运往外地,也要选择走水路,而白马窑址地处白盆珠镇莲花山脉东支白马山西侧,白马山下的白马河等河流纵横交错,水位落差较大,白马河则直接汇入西枝江,为白马窑产品的海上运输通道提供了极大便利。为…[详细]
北门窑址
  北门窑址,原称“古窑群遗址”,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北门的猪乸岭及马山。隋、唐代遗址。古窑群依山而建,地面可见的有约20多座残窑,分为上、中、下三排,分布面积达20000平方米。猪乸岭山脚下有一座保存较好的窑炉,窑膛深4米,宽3米,高约2米,后壁可明显见到三条烟道,窑壁烧成火红色,窑顶熏成烟黑。在鹿场内约有7-8座残窑的遗址,直径2-2.5米不等,窑壁已倒塌,仅存下半截的窑脚。窑群四周散落有青瓷碎片。1995年出土一件唐代青黄釉三足炉。附近相连的马山北部山脚也发现11座窑址,均残损严重。根据出土器物及窑炉形制估计,该窑址年代在隋唐前后。该窑址面积大,数量多,年代久远,是新会有代表性的古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