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遗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遗址篇

小潘庄遗址
  小潘庄遗址位于西平县出山镇西北小潘庄村,距西平县城37公里。遗址位于青铜河上游两支流间台地上,面积469500平方米,海拔高度82.8米。遗址自南向北逐渐增高,省道S331线横穿遗址中部。从遗址上部表层遗留的文化遗物看,北部为汉代时期文化堆积,其范围从小潘庄村向北300米,东西宽215米,向南汉代遗物逐渐消失。村庄南遗址表层露出的为夏至商文化遗物。修筑省道S331线时,两侧路沟断崖露出灰坑、井、瓮棺葬等文化遗迹。从出土遗物陶质、陶色、纹饰、器型看均为新石器文化类型。在遗址的西部,小潘庄西南发现了大量战国时期的文化遗物盆、罐等容器残片。以上这些文化遗物表明,小潘庄遗址是一处包涵上至夏商,下到汉代…[详细]
赵宝沟遗址
  赵宝沟文化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保存较好的赵宝沟文化类型的遗址有:敖汉旗新惠镇东北25公里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北、兴隆洼文化遗址西南500米的小山遗址、敖汉旗烧锅地、南台地等。赵宝沟文化与兴隆洼文化前后衔接,其原型形成于兴隆洼文化中晚期。赵宝沟遗址面积约9万平方米。房址平面呈方形或正方形,也有呈梯形,皆为半地穴式建筑,成排分布。与兴隆洼文化相比,赵宝沟文化的聚落规模明显增大,但二者在社区布局方面有很强的共性,如房址均成排分布,面积有大小之分等。这些共性与地域相同、技术水平相近、文化之间具有直接性传承关系等多种因素有关,但更主要的应归结为相近的经济模式。赵宝沟文化石器的主要特点是磨制器…[详细]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一)梁家坡遗址在羌白镇梁家村东北1公里处,距县城西南12.5公里,属洛河南岸二级阶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1980年10月,西博和县馆作过初步调查。1981年秋,试掘224平方米。文化层分上、下两层,晚、早两期:晚期,发现半地下室结构的房屋遗址2座,椭圆形灶坑3个,圆形袋状、桶状和椭圆形袋状窖穴6个,硬土圈结构的柱洞lo个。遗物中生活用具有盆、罐、钵、碗、瓮、缸、尖底瓶、葫芦瓶、盂等。红陶占90%以上,少数为灰陶和桔黄色陶,彩陶不多。纹饰以绳纹为主,弦纹、指甲纹、附加堆纹为数较少。生产工具有石铲、磨石、砺石、石球、石核、石片、刮削器和陶错、陶刮器、陶刃等。早期,发现的生活用具…[详细]
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及近郊。隋唐两代的东都城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炀帝下诏令尚书令杨素、将作大匠宇文恺等在洛阳营建东都,驱使役丁200万,历时一年建成。隋唐两代的最高统治者先后居此40余年,武则天时期更是长期居住在东都,东都的地位仅次于长安。五代时梁、唐、晋曾都在此建都,宋时称为“西京”,宋金之际,毁于战乱。195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城址进行全面的勘测,1959年对城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一直持续至今。故城分为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外城周长28公里,城垣全部以夯土筑成,基址宽15~20米。城的平面呈方形,东城墙长7312米,南城墙长72…[详细]
蒲城店遗址
  蒲城店遗址位于平顶山市区东15公里,卫东区东高皇乡蒲城店村北500米的岗地上。东西宽540米,西部南北长180米,东部南北长350米。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开始对蒲城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蒲城店遗址是一处包括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两周、春秋、战国、汉、宋、明各个时期连续使用的大型遗址,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和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为主,又有两周、汉、宋、明各个时期的遗存,发现有房基、壕沟、灰坑、墓葬、水井灶等遗迹。它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和夏代二里头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根据所发现的遗迹判明,蒲城店遗址大致可分为六个…[详细]
南黄庄墓群遗址
  南黄庄墓群(也称南斜山墓群)遗址位于乳山市南黄镇南黄庄村与南斜山村之间,两村相距500米。墓葬比较集中地分布在南黄庄村东、西、北三面的坡地上。1977年春,南斜山村村民在挖平塘溢洪道时出土一批“灰包罐”,是年6月,乳山县图书馆工作人员最先在南斜山村东北发现墓地,因而被称为南斜山墓地。由于墓葬的结构和出土器物比较特殊,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视。据调查,墓葬多发现于南斜山村东和村东北的水库东侧,并在水库的东北角发现残存墓葬两座。一座仅存约40厘米,未见器物;一座残存大部,墓室内放置陶罐2件,一件复原;另一件因器物火候较差,破碎严重,无法复原。再次调查时,据南斜山村村民反映,他们在修路时发现许多用石头…[详细]
老虎山遗址
  凉城岱海地区有30多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其中老虎山、园子沟遗址引起国内考古专家的极大重视,前者已经列入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者曾被列为1987年全国考古新发现。老虎山遗址座落在岱海西北部30公里的永兴老虎山南坡上,北依蛮汉山,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该遗址从1982年起由我区著名考古专家田广金开始组织发掘,经过一年时间基本完成外业任务。经发掘和勘探查明。遗址四周有高出地表的石墙环绕,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仅发掘半地穴房址达60多座,分布在高低不等的几级台地上,每个台地上的半地穴式房子以两三间为一组排列,房门多向东南。这里先后出土了200多件陶器、石器和骨制品,陈列在遗址陈…[详细]
渔洋村遗址(含明清民居建筑)
  渔洋村遗址(含明清民居建筑)新石器时代安阳县渔洋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漳河岸边,北望河北,东有平原,西为丘陵。四周村村相连,远远望去,渔洋村与其它村子没有什么不同,是个极其普通的小村庄。但只有走入其中,你才可以从一砖一瓦中感受厚重的文化。曲曲折折的青石板一路延伸,直到我们看到一座用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精美鹅卵石搭建的古寨门。从寨门上依稀可见的碑文可以看出此门曾在乾隆五十五年重修过,遂沿用至今,而究竟它建于何年,已无从确考。再看那脚下的青石路竟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这一切的残破和沧桑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小村的古老与神秘。龙振山在渔洋村号称土博士,因为他收集来的文物和考证的结论,是一部得到了考古学家确认…[详细]
《东北日报》社遗址
  《东北日报》社遗址,位于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龙镇海龙大(胜利)街东段,占地约300平方米。后为老新华书店,如今已改建为幼儿园。原貌已经不复存在。《东北日报》是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机关报,今《辽宁日报》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创办的第一张地区性报纸,从1945年11月1日创刊到1954年8月31日为止,经历了整个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1945年11月1日《东北日报》在沈阳创刊,为四开两版,报名由吕正操将军题写。《东北日报》办报特色是它的漫画,占到版面的90%以上,由著名漫画家华君武所画,尤以蒋介石漫画形象最为有名,蜚声全国。创刊号申明:“本报是东北人民的…[详细]
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遗址
  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遗址,位于通化市沿河北路1065号,现为通化市第二中学。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正式成立,并与航空总队合并。位于通化市东昌区江南村的原通化飞机场,成为航校飞行训练场地。抗战胜利后,通化是中共中央在东北建立的第一个根据地,第一个军事大后方。我党、我军的许多机关、学校先后进驻通化。中共中央根据通化江南飞机场和民航保障设施仍可正常运行等有利条件,决定把航校建校地址选在通化。通化航校建校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以其中我党早期培养的航空干部为主,除此,还有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选派的干部;有新招收的青年知识分子;有汪伪国民党空军起义人员;还有收编的日本航空技术人员。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