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遗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遗址篇

南陈遗址
  南陈遗址位于茌平县杜郎口镇南陈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发现,表面为灰土,四周散布大量龙山至汉代的陶片。1980年秋天,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聊城地区文化局、茌平县图书馆联合对南陈遗址进行发掘。该遗址面积近8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堆积厚约2.5—3.2米,延续时间较长,从龙山一直延续到汉,其中以龙山文化最为典型,出土了大量石、骨、蚌器,主要有石斧、石刀、骨凿、角锥、蚌镰等,陶器以夹砂灰陶居多,其次为泥质陶黑、灰陶,有少量红、褐陶,蛋壳陶偶有发现,厚度在0.1厘米,代表器物为深腹罐、瓮、大口罐、盆、碗、杯、器盖。另外还有商周、战国、汉代的遗存。南陈遗址位置十分重…[详细]
东岔抗日根据地遗址
  东岔抗日根据地遗址,位于集安市境内老岭山区,东起今太王镇阳岔村小青沟,西至今台上镇双岔村,南起今大路镇、榆林镇、麻线乡,北至清河镇,方圆600多平方公里。该区域面积广阔,自然生态保持良好,人为活动较少。东岔抗日根据地,距市区西北18-30公里。东有老岭山脉及小爷岭密林为天然屏障,西、南有崇山峻岭,层峦叠嶂阻断交通。奔流不息的蚂蚁河从东部小爷岭山麓流出,汇集大小川流注入浑江。这一带山深林密,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当年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日联军曾在这里建立了东岔抗日根据地。根据地的长度约10公里,面积约125平方公里。经多方考证,认为原“东岔抗日根据地”的叫法,不能够准确记述当年抗联活动的范围,建议…[详细]
蚝岗贝丘遗址
  蚝岗贝丘遗址位于南城胜和蚝岗村,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贝丘遗址,距今约5000年,是东莞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保存面积650多平方米,作为在市区中心发现的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也较为罕见。在考古发掘0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残件,发现红烧土活动面、房子、墓葬、灰坑、沟等重要遗迹。墓葬0土了两具珠江三角洲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人类遗骸,蚝岗贝丘遗址因此被专家誉为“珠江三角洲第一村”蚝岗遗址保存面积约650平方米。专家推测珠江三角洲是距今一万年以来逐步形成的,遗址当时很可能是个海岛,遗址西部原有一流向西北的河流,可为先民提供饮用淡水。据当地年龄大些居民介绍,二十世纪八…[详细]
新开流遗址
  新开流古文化遗址新开流景区位于兴凯湖中部,这里既可观大兴凯湖,又可赏小兴凯湖,生态环境保持完好。相传,七仙女姐妹,经常偷偷下凡到兴凯湖洗浴嬉戏。一天,她们游兴正浓,突然狂风骤起,兴凯湖浊浪排空,七仙女顺手将一条丝巾抛出,丝巾立刻化作沙岗横贯东西,从此兴凯湖隔成大小两湖,给人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新开流天然浴场。每年夏季,新开流天然浴场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来此避暑,在这里体验超脱闹市喧嚣,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景区内有新开流古文化遗址、芦苇荡、野生葡萄园、十里杏花林、湖岗绿色长廊等景观,小兴凯湖上还建有水上别墅、水上栈桥,可观鸟、垂钓、住宿。历史介绍:新开流古文化遗址,它记载着6000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详细]
袁督师祠——东莞县总工会遗址
  袁督师祠——东莞县总工会遗址位于莞城街道东莞中学北区,GPS坐标:北纬23°0245.4,东经113°4515.9,海拔高程50米。1926年,东莞全县工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至12月止,莞城先后成立了35个工会,会员达8034人。石龙先后成立了40个工会,会员5266人。太平有18个工会,会员1817人。全县共有工会联合会3个,基层工会93个,会员15117人,比1925年上半年增长了6倍多。1927年1月,中共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根据工人运动形势发展的需要,把全县已有的莞城、石龙、太平3个互不统属的工会联合会组织起来,建立全县工人斗争的大本营。1月18日,东莞县总工会在袁督师祠,即莞城工会…[详细]
迈锡尼和提那雅恩斯的考古遗址
  迈锡尼和提那雅恩斯是迈锡尼文明两座最伟大的城市,其遗址也十分壮观。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盛行于地中海东部,在古希腊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两座城市还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有着密切的关联,而这两部史诗对欧洲艺术和文学的影响则持续了3000多年。遗址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与爱琴海萨罗尼克湾相距9英里,与阿戈斯北相距6英里。在希腊文化史上,这里是闻名遐迩的中心。在荷马史诗中,它被描述成是一座“黄金遍地、建筑巍峨”的名城,是希腊神话中的迈锡尼国王阿加梅农的都城。19世纪80年代,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利曼多次发掘遗址,发现了城堡、皇宫、竖坑墓穴和蜂…[详细]
永州古城门、城墙遗址
  据史书记载,零陵古城始建于公元前124年,时为泉陵侯城,后为泉陵县邑。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为零陵郡城。唐代建子城,城厢格局形成。宋嘉定间,刺史赵善谧增修里城,绍兴、开庆、景定年间三次修葺,筑砖质城墙,增两廓。明洪武六年(1373年),拓建砖石城,城厢周九里二十七步,高三丈余,阔一丈四尺五寸,雉堞2942个,城门七:东、南、西、北及太平、永安、潇湘,增建镇永、望江、德胜、五间四座城楼。古城历2139年,至今格局清晰。从零陵大西门城门外向右,有一条僻静小街,其街长不过150余米,宽不过3~4米之间。那青色的石板路、周边斑驳的老墙,渗透出一股老气横秋的景象,这就是紧靠着零陵古城墙的内河街。站…[详细]
前西关商代遗址
  前西关村距藁城市30公里,地处我市最北边,北隔木刀沟和新乐市相望,东靠无极县境,系三县交界处,处于北纬38˙32,东经114˙50,商代遗址在前西关村西南500米处,北1.5公里是滋河分支,俗称木刀沟。遗址原来是一大面积高大土台,四周逐渐下洼,当地人称其为“狗塔子”,并流传着一个历史故事:东汉光武帝刘秀发迹前曾避难于岗上洞穴之内,饥寒交迫,一义犬叼来食物让其充饥,救了他的性命,后来刘秀登基当了皇帝,不忘义犬送食物相救之恩,在此高台之上修建了一座砖塔,以示报犬相救之恩。这故事是当地传说到此处调查,土台铲平,未见砖塔遗址,也不见历史资料,无从可考。1975年,前西关村民张西天在遗址西部平整土地时,…[详细]
魏家窝铺遗址
  魏家窝铺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部约2公里处的台地上。2008年5月该遗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首次被发现。2008年10月到11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实地测量与勘探,初步确认该遗址总面积约9.3万平方米,是一处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红山文化早中期聚落遗址。2009年至2011年期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已先后三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13,300平方米左右,确认房址103座,灰坑201座,灰沟4条,灶址12座以及其他遗迹等,出土了陶器、石器、动物骨骼、蚌器等大量遗物。2009年7月,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详细]
拾年山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拾年山遗址位于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拾年村东面,其西南10里之地为蒙山之阳,东南北三面有蒙河水系环流,是一座台地型古文化遗址,分布面积约6000平方米左右。该遗址系1984年10月考古调查发现;曾先后三次进行考古发掘,出土遗物石器有:钁、锄、斧等;陶器有:鼎、缸、簋、杯等器物4000余件;清理墓葬136座等。通过大面积揭露和发掘资料表明,拾年山遗址是一座具有一定布局特色的原始村落遗址,整个遗址以高出周围数米为自然壕沟,它的北部为居住区,南部为公共墓区,东部系作坊区。其文化特征第一期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相似,年代测定距今约5500~6000年;第二期文化与薛家岗三期文化相似,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