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宗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宗祠篇

莲溪村麦氏大宗祠
  莲溪村麦氏大宗祠位于南沙区黄阁镇莲溪村宿国新街,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东侧相邻建筑西墙,北至北侧池塘南边线,南从宗祠外延5米,局部至南侧相邻建筑北墙线,西至西侧相邻建筑东墙。建设控制地带:东至新丰南街、黄海头旧街现状路一线,北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20米,南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20米,西至大本堂巷12-4号建筑西墙线及新丰三巷一横路西边线一线。…[详细]
黄清堰严氏宗祠
  严氏宗祠位于余姚市低塘街道黄清堰村祠堂弄,清代砖木结构建筑。该宗祠祀奉汉高士、余姚四先贤之一的严子陵。宗祠于西晋初年即有建造,有《客星祠记》为证。以后历代多有修建,现为清代所建。严氏宗祠坐北朝南,原前后三进,两侧厢房,天井内有戏台,现仅存大厅一进。大厅硬山顶高平屋,面阔五间。宗祠是严子陵的祀祠,建筑雕刻又颇为丰富,具有相当的文物保护价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汤溪戴氏宗祠
  戴氏宗祠“百顺堂”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九年修复,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在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该堂高大宏伟,结构独特,堂内有戏台一座,可供千余人观看演出;“崇厚堂”的雕刻艺术堪称巧夺天工,其他的“鲤鱼跳龙门”、“九狮抢球”等砖雕图案,也是国内罕见。“立本堂”、“基顺堂”、“洪三厅”、“洪四厅”、“土库厅”等都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工艺特点。此外,目前农户居住古建筑面积多达1万余平方米,风格各异,令人目不暇接。…[详细]
台头孙氏宗祠
  孙氏宗祠,是静海县台头镇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被列入第四批天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历经八十多年的风吹雨淋,目前仍保存完好。据孙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始祖孙显义从襄阳府泗水县大理村迁至黄岔村定居以来,至今已600多年,传32世。目前有800余户、3000多人。孙氏宗祠始建于1926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供销社所借用。1998年,历时三个月的维修,维修后的孙氏宗祠,修旧如旧,虽然规模不大,但厚重、肃穆。…[详细]
鼓浪屿吴氏宗祠
  鼓浪屿吴氏宗祠位于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年代为民国。简介: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两层,建筑面积约718 平方米。建筑外墙南洋风格,底层墙裙及以下为条石砌筑,以上为优质釉标砖密缝砌筑;屋面飞檐翘脊,歇山顶。建筑内部,底层柱式以中西相结合;二层为中国传统木结构,以金漆彩画、吉语对联等中国传统装饰构为主。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鼓浪屿吴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欧村刘氏宗祠
  欧村刘氏宗祠位于封开县罗董镇欧村。欧村刘氏宗祠坐北向南,广三路,两侧有青云巷。建筑前有约175平方米的长方形晒地,总占地面积629.37平方米。欧村刘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重建。欧村刘氏宗祠是封开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之一,其建筑工艺巧妙地运用木雕、灰塑、壁画等,技艺高超,工艺精湛,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欧村刘氏宗祠在2011年1月被封开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英山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位于英山县孔家坊乡竹坳亭村。清代建筑,据《张氏宗谱》记载,该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为一进两幢三开间加一附间,背西北,面东南,面阔17.16米,进深16.85米,建筑通高6米,檐高4.5米,占地面积290平方米,穿斗式木构架,前后均为如意山墙;进大门处设戏楼,前后两间之左右处,设一天井,屋檐四周墙面彩绘山水、人物故事、龙凤杂宝等图案。该祠为研究鄂东乡土建筑和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详细]
杏坛黄氏大宗祠
  黄氏大宗祠位于杏坛右滩村,始建于明代,它是明代万历状元黄士俊的家族祠堂。黄氏大宗祠占地1614平方米,为三门五间三进砖木结构硬山顶式建筑。历经重修,各时期建筑风格均有保留,极具珠江三角洲明清时期的典型艺术特点。大门两边有石砌包台,两侧门额上分别混雕花鸟饰纹和“兆启鳌头”、“徽流燕翼”,梁枋两端雕有人物、花鸟饰纹,祠堂木雕工艺极其精湛雅致。黄氏大宗祠2002年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建成顺德状元文化博物馆。…[详细]
犀溪叶氏宗祠
  犀溪叶氏宗祠位于寿宁县犀溪乡犀溪村,年代为清。简介: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建。坐西北朝东南,由门楼、戏台、先慎堂(中军府)、亨堂、报本堂等组成,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牌楼式门楼,面阔三间,悬山顶;戏台设八角藻井,歇山顶;先慎堂进深五柱,享堂进深六柱,均面阔五间,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顶。2013年,犀溪叶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祠四周各外延10米。…[详细]
龚氏宗祠梁牌楼及浣纱记石雕
  上饶县应家乡龚氏宗祠两牌楼及石刻浣纱记位于应家乡安坑村,在龚氏宗祠后门西侧两块各长3.2米、宽1.7米的大青石板上,刻有昆腔传统剧目《浣纱记》。据《龚氏宗谱》记载,该石刻刻于明末。石雕共刻有人物240个、战马18匹、纨扇10对、案桌10张,还有刀、枪、剑等道具,刻工严谨,造型生动,神形兼备。经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该石刻是研究中国戏剧历史和戏剧表演艺术极其珍贵的资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保存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