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梁山景区位于东平县戴庙镇司里山村,西靠黄河,东临八百里水泊遗存流域——东平湖,北临银山镇,南与水泊梁山毗邻,国道220贯穿全村,交通便利。棘梁山又名司里山曾是水浒英雄好汉晁盖、吴用、三阮等兄弟第一次聚义的根据地,山上水浒遗迹众多,有探海石、火并王伦的大山峪、七星演武场、聚义厅、宋江楼、宋江马道、粮仓、义军棋杆窝、义军井、李奎哨岗等等。山顶上有历时1500多年的“中原北齐第一大佛”和“千佛崖”,被誉为“鲁西石刻博物馆”,国家第七大摩崖石刻照像群,还是中国北方最早的“三教合一”的宗教名山。景区建设了棘梁山生态园,以满足众游客在棘梁山上吃、住、游、娱、采、摘的更大乐趣和需求。每年的农历4月18日—23日形成传统的棘梁山古会,游人众多,香
司里山摩崖造像位于东平县戴庙乡司里山上,造像主要集中在山顶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块巨崖周围,共有大小造像千余尊,完整清晰者600余尊。如按年代划分,则东崖多为北齐、唐宋造像,其中最高者为北齐一佛二弟子像,主佛像高9.8米,戴宝冠,面相浑厚,手施说法印,著褒衣博带式袈裟,倚座于宽平座上。此尊造像高度堪称“中原北齐第一佛”。其右下部有宋代嘉佑二年“三教通连”龛像,为我国摩崖造像中最早的“三教通连”龛像。西崖多为唐、宋摩崖造像,有一佛二弟子和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组合像,其中唐代多为武后时期的造像,多通体磨光,面相丰圆饱满。宋代造像则神情丰富,雕刻精细,其中的36尊罗汉像等更是神态各异,持物不同,栩栩如生。南崖造像风化较为严重
棘梁山石刻棘梁山,又名司里山,随着最近几年梁山的名声逐年提高,为开发此山,所以改为此名。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城西50公里的戴庙乡境内(原梁山县城北10公里的戴庙乡境内)。据碑文记载:因此山遍生荆棘,故名“棘良山”。至宋代后,在此设巡检司“以安其境”,更名“司里山”。山虽不大,但它自南北朝以来,就成为中国北方“三教合一”的宗教名山。又因宋江、晁盖等首聚于此,又增加一些传奇故事。此山原建有殿堂庙宇,儒、释、道俱全,约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前为“文昌阁”,为儒教建筑,共三间一院,内塑孔子圣像;中为“娘娘殿”,共四间,内塑娘娘圣像;东西廊房各三间。据山上明崇祯时《棘梁山重修金山庙宇桩塑金身碑记》及同时代所立《玉皇阁落成碑》记载:东
东平戴庙闸位于戴庙镇戴庙村南,为220国道必经桥梁。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清光绪五年《东平州志》载:“戴家庙闸,在州西40里,安山闸北30里,明景泰五年建,西邻安山湖,旧有进水二口,曰安济,曰私沟”。为运河上的重要漕闸之一,其作用是调节运河水流,控制漕船荷载,保障运河的畅通。原桥宽5米,1973年修建220国道时在原坝基础上增高加宽改为石桥。增修时改为长10米、宽5米、高4米的石桥。由于220国道的通过和常年河水淤积,原闸大部分淤积地下。戴庙闸北侧为戴庙村,是闻名齐鲁的水旱码头,称“不夜镇”。清代,运河堡房中有“第十堡戴家庙”,戴庙闸上设闸官1人,闸夫数名。2013年10月10日,东平戴庙闸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
中共鲁西行署旧址位于东平县戴庙镇戴庙村,年代为中华民国。中共鲁西行署旧址为泰安市第六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