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山东省 > 济南市 > 钢城区 > 辛庄街道 > 下三山村

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辛庄街道下三山村概况

[移动版]

下三山村位于莱城东北16公里,盘龙河东岸,沿辛苗路经徐店村往北1.5公里处。东是王响泉,西是吕家峪,南是徐家店,北是上三山,地处丘陵,现全村218户,645口人,耕地670亩。

据1989年所立村碑记载,下三山村于明万历年间刘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村东南有三座小山,曾名三山,因重名,冠以下字,故名下三山村。

据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鹏山保-下三山”。据《辛庄史志资料》记,下三山村:1958年3月,辛庄区改为辛庄乡;同年10月,改为辛庄人民公社,下设管理区,下三山村属徐店管理区;1984年4月改人民公社为办事处,徐店管理区改为徐店乡;1985年10月,办事处分为辛庄镇和铁车乡,下三山村属于辛庄镇至今。

下三山村有三姓氏,刘姓为第一大家族,占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还有蒋、贺姓,贺家只有一家,人口较少:族姓之间,不分众寡、贫富、强弱,都能够团结友善,和睦相处,互助耕耘,世代相传。

据《刘氏家谱》记载:清乾隆盛世时期,刘庸祖籍系莱芜市辛庄镇下三山村人,刘庸祖父刘锡海,因家境贫寒讨饭去诸城当辈子发家。其父刘统勋为三朝老臣。刘庸官至宰相,据刘孝富、刘珠利说:刘庸曾轿马人傍夜间来老林上过坟,白天,能见到纸灰、马蹄印、马屎、马吃的草料等,还给后人留下对纱灯笼和乾隆题的一幅对联。

灯笼上写有“清爱堂”,而对联的内容无从考证。灯笼有近族刘登高收藏,后传至其子刘得厚(都已故),其孙女婿谢加和老人说,灯笼在解放前失传;对联有刘登茂收藏,据其后刘得孝老人说:在1947年的复查时丢失。

下三山村极富有革命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牺牲过6位烈士,生存下来的刘登言,东部行署-科长。刘孝文,江西省检察院检察长、-。蒋庆生,江西省邮电局局长。刘其照,福建报社-。刘其向,济南军队干休所。刘得全(现名刘子舟)系抗战时期老干部,生前为西安铁路局-。家喻户晓的刘孝文尤为突出(现名陈克光),1939年9月入党。历任抗日委员会主任,党总支书记,莱芜县委社会部干事,县-科长,1948年南下中原在中原军区(第三野战军)教导大队任中队长,1950年1月在中南-任干部科科长,政保处处长,1978年11月任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985年7月1日谢任后进入江西省顾问委员会,1985年10月回家探家,捐给本村小学现金1000元,2000年4月再次探亲捐给辛庄中心小学现金10万元,为辛庄教育作出了无私的奉献。

下三山村人勤劳敦厚,崇尚知识,重视文化教育。1921年刘得厚办过私塾教育。1950年建村办小学,1958-1989年办完小,1974年建新校1l间,在校学生130多人,1997年8月村小并人到徐店小学,从恢复高考到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学生20余人,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刘孝贵被西北工业大学录取,刘其臣也考入了武汉地质学院。

下三山村山川秀美,东山山顶绿树成荫,山下秋果累累;村西的小河,每当夏雨大作时,河水湍流,奔腾滚滚,蜿蜒流入盘龙河。村西一条10米多宽的沙子公路与辛苗路相连,通莱城的客车川流不息,往来如梭。路好村富,全村有三轮车30多辆,摩托车30余辆,拖拉机4台,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下三山村人重视水利建设。1968年在村北、村东建小型水库两座,容纳6万立方米的水;修建调水扬水站两处,1985年在东南洼、西洼打机井两眼,总灌溉面积300余亩。2002年8月份从岔道引水到洼地,建防渗水渠300米,全村良田基本变成了水浇田,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下三山村人在新一届领导班子亓英富、刘其奎的带领下抓住致富商机,村民增收30%以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部分有远见的人率先从事个体经济,刘得江、刘孝满等10余户去莱城经商卖针织、茶叶等,生意红红火火,并成了经营大户,在莱城买了楼房安了家。近几年来,村民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耕作之余从事油坊、饭店、小百货、房屋建筑、车行、烘炉等多种项目经营。蒋洪东的油坊、刘效才的饭店尤为突出,经济收入很可观,成了纳税大户。其他村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草房变成了瓦房。前后出厦住宅比比皆是,大部分户用上煤气灶、安上了电话、买上了彩电。

下三山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下三山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