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钢城区辖镇。1958年设颜庄公社,1984年改称办事处,1985年建镇。位于区境西北部,汶河南岸,距市区中心14公里。面积76平方公里,人口5.8万。磁莱铁路穿境,205国道、韩莱公路穿境。辖颜庄、南下冶、西沟、黄花店、郭家店、北下冶、莲花池、疃里、马官庄、唐家宅、吕家林、曹庄、沈家崖、上河沟、下河沟、牛马庄、三岔沟、澜头、野虎沟、埠东、桑梓峪、东南峪、孙家庄、柳桥峪、东当峪、中当峪、西当峪、木头山、邱家屋子、状元沟、北官庄、南官庄、西港、验货台、窑货厂、半壁店子、南港、王家港、上北港、下北港、东红埠岭、西红埠岭42个村委会。农业以小麦、玉米、林果、蔬菜为主,宜林荒山绿化被列为省级绿化达标单位。工业以建筑、资源开发、运输、水果蔬菜加工、饮食服务为主。.
山楂
颜庄镇地理位置优越,位于莱芜市东南部,是钢城的北大门,是连接莱城与钢城的纽带;交通十分便利,803省道、莱新高速公路、磁莱铁路贯穿南北,莱韩公路横穿东西,是货畅其流的枢纽城镇;全镇资源丰富,煤炭、石灰石、白云石储量居全市前列,境内有莱钢、新矿集团等省地厂矿十余家。
-地理位置
颜庄镇面积71.7平方千米,人口58004人。辖3个管理区,42个村(居)委会,49个自然村。
颜庄镇
颜庄镇境内多山区丘陵,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南部山区,中部丘陵,北部平原,山清水秀,风光优美。
历史悠久、是蓬勃发展的全国重点镇、省级中心镇、市级综合改革试点镇。
-历史文化
钢铁企业
颜庄镇位于汶河沿岸,据志-载,五六千年前先人早已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勤劳耕作,繁衍生息。颜庄村古槐,九龙山奇松,花雨山翠柏,状元沟千年留苏树,就力证颜庄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颜庄境内山峰由东、经南、到西呈弧状排列,其山名由七语相连:“黄羊东边坐,山寨立西段,蜿蜒九龙南,披头老人笑,喜看万花山,猛虎西南卧,葫芦挂东南”,众山竞秀,风光秀丽;汶河从镇南面入境,缓缓向北,“汶水倒流”,千古奇观。镇址所在地颜庄村东临汶河,西靠岱山,依山傍水,虎踞龙盘,古为齐鲁大道要地。
明代嘉靖年间设驿铺。颜庄村花鼓锣子土生土长,名扬四方,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西当峪村莱芜梆子庄户剧团远近闻名,成立于1938年,能演出的传统剧目达48个,现代戏剧目达12个。
-自然资源
莱钢集团
颜庄物产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等,经济作物有桑、棉,还有多种蔬菜。林木覆盖率为39%,经济林总面积为2.5万亩。鲜干果种类繁多,有樱桃、梨、栗子、核桃、山楂、柿子等。颜庄镇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粘土、石灰石、硷石等,是莱芜矿产种类较多、储量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煤、石灰石的储量居莱芜之首。 颜庄镇面积71.6平方公里,耕地2.4万亩,辖42个行政村(居),总人口5.8万,其中农业人口3.5万。颜庄镇境内多山区丘陵,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南部山区,中部丘陵,北部平原,山清水秀,风光优美。镇内公路、铁路畅通,交通便利,莱新高速公路、803省道、莱磁铁路贯穿南北,莱韩公路横穿东西,是货畅其流的枢纽城镇,是历史悠久、蓬勃发展的全国重点镇、省级中心镇、市级综合改革试点镇。颜庄镇位于汶河沿岸,据志-载,五六千年前先人早已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勤劳耕作,繁衍生息。颜庄村古槐,九龙山奇松,花雨山翠柏,状元沟千年留苏树,就力证颜庄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颜庄境内山峰由东、经南、到西呈弧状排列,其山名由七语相连:“黄羊东边坐,山寨立西段,蜿蜒九龙南,披头老人笑,喜看万花山,猛虎西南卧,葫芦挂东南”,众山竞秀,风光秀丽;汶河从镇南面入境,缓缓向北,“汶水倒流”,千古奇观。镇址所在地颜庄村东临汶河,西靠岱山,依山傍水,虎踞龙盘,古为齐鲁大道要地。明代嘉靖年间设驿铺。颜庄村花鼓锣子土生土长,名扬四方,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西当峪村莱芜梆子庄户剧团远近闻名,成立于1938年,能演出的传统剧目达48个,现代戏剧目达12个。颜庄物产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等,经济作物有桑、棉,还有多种蔬菜。林木覆盖率为39%,经济林总面积为2.5万亩。鲜干果种类繁多,有樱桃、梨、栗子、核桃、山楂、柿子等。颜庄镇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粘土、石灰石、硷石等,是莱芜矿产种类较多、储量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煤、石灰石的储量居莱芜之首。
-乡镇建设
葫芦山
颜庄镇强力推进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富民强村”工程,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制定并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确立了“一线三区0”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方案,取得了明显成效。加快发展了旅游业,于2004年7月启动了九龙山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受益口人达5000余人,规划建设了40华里的景区营林观光路和“一沟一岭一园”为主的钢城干杂果基地,争取到国家财政部专项建设资金60万元,一期投资500万元的九龙山庄已经建成投入使用。该镇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近亿元,新硬化道路100余公里,完成“村村通油路”工程,建起村级文明街13个,解决了42个村的“行路难”问题;打深井35眼,解决了19个村的“吃水难”问题;招商引建村级二三产业项目36个,解决了22个村“发展难”的问题。全镇超过一半以上的村集体收入过10万元,纳税过50万元的村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