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梓峪村位于莱城东南15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九龙山脉之阴。山阳系钢城区艾山办事处九龙村,盘山羊肠小道与之相连。地级莱芜市建立前为莱芜南缘。村东、西两山系九龙山脉南北向山翼,多沟多梁,周山蜿蜒十余里,村东北2公里是埠东村;正北2公里与澜头、曾家庄接壤;西南、西北与东南峪、柳桥峪隔山而居。该村山场广阔,多达数千亩,但粮田面积仅780亩,人口1174人。
桑梓峪,曾用名桑枣峪,明洪武年间田姓迁此建村,后取报效桑梓之意,改名桑梓峪。该村虽地处山区,但建村时间较早,民间曾流传“先有桑梓峪,后有泮头村”之说。族姓有张、李、孙、于、刘、陈、土、吴、国、田、黄、亓、段,另有程姓、狄姓外迁,包姓、仑姓或迁或失传,不详。
该村新中国成立初属埠东乡;1957年后分别隶属颜庄人民公社、颜庄办事处、颜庄镇。
据传村中王家场、孙家场边各有古槐一棵,树干笔直,高有5米;两树相距50米,而树冠相连,但两树都不复存在。
桑梓峪村,不仅有许多古迹,而且还有许多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清代初的“飞毛腿”国四海和“神油篓”孙杰以及“前院菜馅变肉馅,后院肉馅变菜馅”的神秘故事一直流传。
村民历代以耕种为生。但李姓和王姓的石匠作坊还是较有名气的。李家的精雕,王家的浓描,集中概括了李、王两姓作坊的技术特色。
早在清末民初时期,村民就与东邻埠东村-山寨,用土炮鸟枪与土匪抗争、,附近村民遇有匪患都来避难。解放战争时期,更成为革0据地。1939年古历八月,我泰山军区十团进驻该村,该村游击小组更加活跃,致使驻新泰、高峪(现属莱芜)的秦启荣第十一梯队陈三坎部(称陈团)慑于十团驻防此地,不敢轻举妄动。在当时被称为“二延安”,敌人曾有“宁走九江口,莫从桑梓走”之说,由此,引起敌人对该村的仇恨,多次偷袭,烧杀抢掠。“腊七惨案”《‘骇人听闻,使全村元气大伤。
战争年代,村中有志之士纷纷参加革命队伍,仅1947年参军的就有20多人,参加地方工作的十几人。其中10位壮士为国捐躯。“南下”后,该村的张京尧、于建芳、吴玉起、刘庆功等先后任师地级干部,其他干部几十人,使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能人多”的村庄,村里入也引以为荣。
全村人响应党的封山造林号召,持久地开展了绿化荒山的活动。在林业队长陈茂同、吴丰堂的带领下,因地制宜,绿化树、经济树齐上,所有荒山已基本绿化,形成了山顶柏槐戴帽、山坡果树缠腰、山脚果园成片的格局。
党支部书记陈善业注重兴修水利,带领村民开山石,经过多年的努力,共打井5眼,修水库2座,筑干渠5000多米,改变了种植条 件,改善了群众生活。
村中有一小河,将村隔为河东、河西,1985年修筑石拱桥一座,方便了村民。现在又新铺设直径160毫米的塑料管道一条,引南野沟水库之水自流灌溉,扩大了灌溉面积。
胜利油田退休职工李云功,他身在东营,心系桑梓,慷慨解囊,捐献多年的积蓄3万元,为村里安装了自来水。为感其德,报其恩,村民自动捐款为李云功治病并立石于村头,永志不忘。
村人重视教育事业,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先后有50多人考人大中专学校深造。
桑梓峪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