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辛置
村庄由来 最初设立南辛置村,是在明朝初年,胶州城西十华里许,属官府屯兵养马之处,其位置在今辛置所属地块,地名为学荒、斜子地、马肚带、十二亩地等。凡屯兵养马,必有人居住、垦荒、种植,形成自然村落。为纪念辛辛苦苦置家立业而命名为辛置村,因在河南称南辛置村。对辛置村名的由来,还有很多种传说:一是,明朝洪武四年为辛亥年(1371),置是设立的意思,辛置为辛年设立的村落,后来沿西云溪河两岸形成东、西、南、北四个辛置。二是说,明朝初年有辛姓大户购置了这一方水土设立村落命名为辛置。
政区人口
南辛置村位于南关街道办事处驻地以西偏南3公里,北靠北辛置(原来只是一河之隔,现在北辛置已迁往扬州路以北偏西立了新村);东北和正东与东辛置和赵家小庄为邻;南接王家小庄;西连西辛置。地处半丘陵,土壤属棕壤土。西云溪河自傅家村向东,流至南辛置西南转向北经凉水湾,流经村北往东一直注入云溪河主道。河北有扬州路。2004年全村有耕地1230亩,人口1228人,男619人,女609人。其中老村民1216人,新村民12人。
经济状况 本村原来以农业为主,生产粮食和蔬菜。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和地瓜为主。蔬菜以大白菜(胶白)、辣菜、青萝卜最出色。果树有桃、杏、樱桃、柿子,近年又多栽苹果和葡萄。
1978年全村有耕地1380亩,人口1230人,集体总收入10万元,主要是靠种植,仅农业收入6.5万元,特色作物是玉米、小麦和蔬菜,工业方面有油坊、磨房、粉坊和木工。产值3万元,税收1万元,村民纯收入400元。1988年全村有耕地1330亩,人口1218人,村民人均收入达500元。全村集体收入580万元,主要途径是土地租赁。其中农业靠小麦、玉米、蔬菜等收入3万元。广大村民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全年人均收入达6700元。
1965年至1984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建水库两座,挖了大口井,将南坡的土地集中又分割给各生产队,在西云溪河上建桥2座。大力创办副业项目,办起了理发店、磨坊、油坊、面条坊、木匠铺、烘炉、成衣店。1985至1994年,规划了村庄建设、整修了街道,还建桥一座。整修了街道,铺上水泥路面,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大修水利,修建平塘三个,可蓄水5万立方米,解决群众吃水问题和苗圃的灌溉用水。建苗圃90亩,每年给村里增收60万元,还安排了村里的劳力,又增强了环保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出租土地,办工厂,开贸易,可为集体每年增收120万元。同时可带动村民做生意,开商城、租房屋、办服务、开展多项贸易,又可增加收入500万元。
社会事业 村民每人每年发面粉200斤。60岁以上老人月月都发零用钱,按不同情况发20-40元不等。以后还要发大米、食用油等,很受群众拥护。1995年至1999年,建成自来水,向家家户户常年免费供水。自2000年以来,建了多项老年活动场所和项目,经常开展活动和比赛。村民风气好,无偷盗、也无打架斗殴和其他犯罪现象。邻里和睦,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等蔚然成风。南辛置村的文化氛围比较突出,特别是民间的文化艺术活动,很早就有锣鼓队、高跷队、歌剧团等组织。建国以后,各项文艺活动更加频繁。农闲时,大街东头经常锣鼓喧天。参与演奏的人兴奋不已,围观的群众喜笑颜开。剧团上演的剧目很多,最出色的是《赤叶河》。剧团不仅常到周围各村巡回演出,也曾到县里参加会演和慰问演出。高跷队的成员多年来不断的轮换更替,有的队员扭舞的水平非常高,不仅能跑丁字步,各种插花,还能做些高难度的动作,如刘海戏金蟾、扑蝴蝶、大劈跨、翻跟斗、鹞子翻身、十八滚。也排演过一些秧歌剧,如演出次数较多的《懒汉回头》、《夫妻垦荒》……等。高跷队除了庆祝年节,也常参加会演和一些欢迎、欢送活动。
联系电话:86-0532-8221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