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峪村位于莱城西南12公里,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10公里处。黑峪村地处山区,北邻笔架山,南与莲花山相望,东接小庄村,西与牛泉镇庞家庄村为邻。自东往西依次是后黑峪村、前黑峪村、官庄村,统称为黑峪村。现有人口756人,耕地面870亩。
据《亓氏谱》记载,清嘉庆年间亓姓由劝礼村迁此建村;明正德年间亓姓由米庄迁此建后黑峪村,当时山峪中古树参天,阴翳蔽日,故取名黑峪;官庄村据李氏谱碑记载,清康熙年间李姓由孟中荣迁此建村,为立庄以后吉祥,故取名官庄。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新山乡•前黑峪村”。1938年以前属新山乡管辖;1939年隶属和平乡;1941年隶属新甫县野店区;1950年属野店乡;1955年属汶南区;1956年野店乡归为鲁家乡;1956年至1958年前后,黑峪官庄村三村成立裕民农业合作社,隶属高庄乡;同年成立高庄人民公社;1960年划归牛泉人民公社;1964年又划归高庄人民公社;1984年隶属高庄办事处鲁家乡;1985年隶属高庄镇;2001年隶属高庄街道办事处。
1949年三村共75户,350口人,耕地面积960亩,全村总占地面积(包括山岭沟耕地)3300余亩。
建国后,黑峪村群众结合山区实际条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搞封山造林,绿化庄园,本着“山上木材树戴帽,山下果树围山腰”的规划,快速发展,至“文革”前已初具规模,形成了梨行、杏行、枣行、桑行、柿子行、核桃园、山楂园、花椒园等。全村养蚕70余板,可惜后来桑树绝迹,养蚕业停止。“文革”后新的领导班子对本村树林业生产极为重视,特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全村的荒山荒滩沟边路旁等空间隙地,实行专业户承包,家家户户有零星小果园。近几年又增加了新的果树品种,更新换代,现已形成规模,收入逐年增加。
黑峪地处山区,解放前严重缺水。一遇天旱,吃水要到外村去挑,更谈不上浇地了。解放后各届领导班子都注重了水利建设的发展,发动人们打吃水井,修水库,筑塘坝,开挖大水池,修扬水站,现灌溉面积达400余亩。2001年户户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水,农业生产得到了保障,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黑峪村处在半山之中,“文革”前,三村通外只有一条崎岖小路而坑洼不平,只能通行手推车。如遇雨雪天,泥泞难行,村中街不成街路不成路,弯弯曲曲。“文革”后,村委广泛发动群众,开通了到小辛庄的公路,一直延伸到三村的大街小巷。对各山头的生产路进行了治理。1996年以来将主要干道全部水泥硬化。
黑峪村解放前村庄贫穷落后,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解放后,村委加大了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兴办学校,对考上大专院校的学生给予鼓励和经济支持。最近几年内,每年都有几名学生考入大学,并出现了研究生。现在几乎家家有彩电音响,户户有电话,2001年被评为电话村。
黑峪村房屋沟十分出名,自村西至沟底长达几华里,号称“黑峪大峡谷”,谷中悬崖峭壁,令人望而生畏。相传很早之前狼虫及飞禽走兽极多,山谷中生长上百种中草药。解放后经过长期开发和治理,现在山腰梯田层层,草木郁郁葱葱,春天百花盛开,秋天硕果累累。
清代名医亓占峰,字依山,生于1784年,卒于1864年。少时倜傥,有大志,及长,习医,以专治各类疮疾见长。医术高超,功深有素。求医者络绎不绝,经其治疗痊愈者不计其数。泰安有一少女腹内脓肿,遍求名医治疗无效,亓占峰独创医案,为其治愈。寿终后葬于雁岭关之侧,其墓表文:“宫山苍苍,汶水荡荡。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周围人们感其医德,常携牲馔到墓前供奉。外县有一求医者,愈后感激再生之恩,竟铸一铜像送到其家。3年后,人们又在其故居附近修建庙宇,并以其忌辰古历二月二十六日为庙会日,直到解放初期,1996年重修,改为纪念堂。
黑峪村最初由汪黄二姓迁入建村,迁来之年已无证可考。现共有七姓,分别为亓、杨、董、李、张、殷、申,以亓、杨为大姓。
黑峪人多手艺,村中人各有所长,久居山里,石匠最为有名。盖房瓦匠也甚出色,邻村古石房都是黑峪村瓦匠所修建。修坟也很讲究,能雕刻各种石像、石碑。铁匠也较多,织布、缫丝,还有酿造匠,说书艺人等。劈铁是黑峪一大专业,人们走遍全国各地为工厂企业加工破碎生铁,村中有十几个劈铁队和四个建筑安装队,还有翻砂厂、面粉加工厂、空心砖厂等,村里人能工巧匠极多,给黑峪村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黑峪村人讲风格,讲义气,崇尚文明,村中人团结一致,和睦共处,村风端正,一派正气,村民诚实善良,并十分好客。
战争年代,黑峪村民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出工出资,踊跃支前。解放前参军的有若干人,其中李孝义牺牲于1942年。尚健在的还有李孝文,师级干部,在杭州,现已离休。志愿军2人,解放后应征人伍的达几十人之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幸遇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黑峪村人人积极投入经济建设大潮之中,他们正运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才智,描绘着一幅壮丽的画卷。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