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山东省 > 济南市 > 莱芜区 > 高庄街道 > 纪家庄村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高庄街道纪家庄村概况

[移动版]

纪家庄村位于莱城以南10公里四山环抱的小凹地里,新甫河西岸,坐落北山脚下。东与蔺家庄村隔河相望,西南方紧邻前王家峪村,四华里以南是刘家林村,东北方向是老君堂村。该村现有土地450亩,l70户人家,人口492人。

明嘉靖年间,纪姓由东温石迁此建村,以姓名村纪家庄。因重名,1982年经莱芜县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纪家庄村。姓氏有纪、孙、刘、蔺、何、吕、任、许、赵、朱、洪等11姓,纪、孙、刘姓人口居多。

明嘉靖年间,马姓迁入此处,他们合作建起了自己临时的住宅。他们起早贪黑,开荒种田,辛辛苦苦劳动,解决不了吃饭问题。为了维持生活,有的闯东北,有的下山西,还有的讨荒要饭,卖儿卖女。据不完全统计,现在该村村民在东北、山西的有200人之多。这里的人民勤劳、善良、勇敢,当时出现了大力士孙某,飞毛腿刘某。

据《莱芜县志》载,纪家庄村清末属莱芜县24保中的故事保;民国初属第三区(汶南区);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县,纪家庄村隶属新甫县;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纪家庄村属莱芜县汶南区;1958年10月属南冶人民公社;1959年2月南冶人民公社撤销,隶属高庄;1960年4月撤销高庄划归颜庄人民公社;1964年又归到高庄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为高庄办事处;1985年撤销办事处为镇,纪家庄村划为南冶镇;2001年10月合并乡镇,纪家庄村隶属高庄街道办事处。

纪家庄村村民自古以来有一种光荣传统,勇敢、勤劳、善良。战争年代村民踊跃报名参军。他们勇敢善战,英勇杀敌,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纪法绪在朝鲜金城前线光荣牺牲;蔺效美、纪法文在淮海战役中都身负重伤。解放战争中全村青年除参军的,大部分加入了武工队,有的自愿成立了担架队、运输队、支援前线。为解放全中国贡献了力量。孙廷兰1949年参军,在陈毅部队先后任班长、排长,后在福建三明市园林管理处任主任职,1966年退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打击敌人,更多地消灭敌人,王醒等转移到纪家庄村,居住多时,与敌人周旋,受到了全村村民的拥护和爱戴。解放后,曾经有100多名适龄青年应征人伍。他们在部队兢兢业业,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纪家庄村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建国前有可利用土地100多亩。建国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之后,荒山荒滩得到治理,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后,党的富民政策像春风一样吹拂着纪家庄村人。支部书记多次召集村干部商量致富的路子。1981年冬天,村干部带领全村100多名劳力来到村西山上,准备修一条通往两扇门水库3000多米的水渠。100多人坚持在山上放炮打石,他们一直干到腊月底,终于备足了修水渠的1000多方石料。这一仗硬是用坏了25辆小车。春后一解冻,村干部又带领群众仅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把一条3000多米的水渠修好。当水流到本村的地里时,有的群众竟高兴地在泥地上打起滚来。

纪家庄村人自筹资金买来水管。在高家林东建起了一座800米长的扬水站。1982年冬天,村民开山取石,凿出了500多方料石,来年春天在村西建起了一座“幸福渠”。原来的旱田变成了丰产田。粮食达到了自给,每年还交爱国粮数万多斤。

水有了,村委一班人又带领群众自筹资金建起了弹花厂、馍馍坊、粉坊、烧饼坊等。这样既安置了剩余劳动力,又为集体增加了收入。

纪家庄村人每年冬天坚持搞水利建设。在支部书记孙学文的带领下,先后打大小机井5眼。1998年在村西杏鼓顶山脚下,村民每人捐款100元新打机井1眼,井水清澈可口,并建有水塔,埋了四华里的管道,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这水是省有名矿泉水,省电力公司正在开发。这口井不仅使全村吃上自来水,还使山岭薄地变成了丰产田。

纪家庄村2000年自筹资金建起了一条水泥路,自东向西,通过村庄一直延伸到山脚下3华里之多。

纪家庄村昔日的文化景观有多处。村中有两棵古槐,几百年树龄,其中一棵5人合抱还抱不过来,足有几十米高。树根露在外面,像是卧龙,4个人坐在上面打扑克、下象棋,挺宽敞。其他树根小孩常年在上面爬行,树冠方圆一亩地之多。另一棵古槐,树身裂开,有鼻、有眼、有嘴,一根侧枝伸出15米之远,两搂粗,枝叶茂盛,现保存完好。

纪家庄村在解放前,适龄儿童上学要到蔺家庄学堂。解放后,村里盖了学校,全村的孩子到学校读书既安全又方便。小学教师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教村民扫盲,村民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1982年才合并到蔺家庄联小。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自1977年至今,400多人的小村庄已有40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深造。

纪家庄村山青水秀,物产丰富;人民勤劳、善良、智慧;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全村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们决心用自己的双手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