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杨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12.5公里处。西北距口镇政府2公里,东北与林马村隔河相望。西靠旧莱明公路,西南与港里村接壤,东南与小洼村隔河相望。现有土地780亩,310户,1041口人,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村庄。
垂杨村名的由来说法不一,据祖辈相传,原名为吴家小庄,孔子到此观礼时,见垂杨柳绕村,蔽日遮天,长势奇异,赞日:“乃一垂杨村也!”自此传名垂杨村。村碑载因村西有垂杨泉命名是误。
垂杨始建于何年无考证,但孔子观礼发生在公元前515年(春秋时期,鲁昭公二十七年),时村庄已成规模。村碑载当在明之前与之相差年代甚远。明朝天顺年间垂杨柳设保,为莱芜42保之一,辖周围22个村庄,足证明垂杨村为其中大村。民国初年垂杨村设观礼乡,辖港里、林马、小洼、茅茨、花水泉、御驾泉、北山阳等村。解放后隶属港里乡、口镇公社,现属口镇。
祖先在此地选址定居,足见经过了科学的考究。三泉长涌,河水常流,具备了人的生存之源。垂杨村水好,无人不晓。村西南以泉为中心,形成水田100多亩,其中稻田100亩,年产稻谷二至三万斤;芦苇塘10亩,又称鲇鱼塘,塘中自然繁殖鲇鱼、鲫鱼每年上千斤;荷塘10亩,莲藕鲜脆,年产上万斤。芦苇塘与荷塘东西并列于垂杨泉东南,与稻田连为一体。芦花放,稻谷香,鱼儿肥,莲藕胖,真可谓鱼米之乡。
1973年至1975年,村民在学大寨活动中,发扬愚公精神,从河东运红土近10万立方,在河滩造地200亩,改造荒废稻田(水位下降不能保种水稻得收)近百亩,扩大了耕种面积,村民生活改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土地承包,亩产量大增,村民生活基本达到温饱。1980年至1985年,科学种田、粮菜兼作(主要大白菜)大白菜丰收。垂杨村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大白菜收购批发市场(站),年经营十几万吨,主销上海、东北等地,垂杨大白菜名扬一时。村民人均收入年增200多元,经济意识开始转变,市场意识随之建立。2000年开始调整结构种植,生姜、大蒜等经济作物大规模发展,人均收入逐年增加,步入了小康。
垂杨村村民勤劳善,讲究礼仪,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明朝隆庆四年莱芜知县傅国璧在此立“孔子观礼处”碑(简称孔子碑),并建立了“垂杨书院”又名“观礼书院”。后因战乱等原因,修复不及时,年久倒塌,移至关帝庙内,改名为观礼学校。观礼小学一时成为周围文人学士心目中的圣地。民国初年,亓廷修(亓官庄)、吕发贤(林马)、李纯一(王楼)等在此任教。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观礼校舍又由村中富户出资进行重修,并扩大规模,增修了女子自修室一所,时为先进之举。校长车学经,学董吴统勤等主办,陶砚农(字占一,1956年去逝,生前为山东省工会秘书长,陶南人氏)任教。现存方碑一块为证,正面碑文陶占一撰书,背面有占地面积等条文。
解放后,观礼小学改名为垂杨小学,邻村仍有儿童到此读书,贾子美、吕祖珍、韩传勇、任立玄、张玉秀等历任教师。1975年至1978年扩建校舍20间,增设初中(二年制)六、七年级各1班,高中(二年制)班1个,实行9年一贯制教育,并配有实验田100亩。学生亦学亦农,在口镇大地小有名气,为县级提供现场会一次,为镇级提供现场会多次,莱芜二中教师刘文晨(后为校长)等教师曾带领二中学生在此实习过。1978年后停办中学,只留1—5年级班。2000年根据上级政府办学指示,合班并校于田庄小学。
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垂杨村已有学子近百名被大中专学校录取,其中研究生4人,教授1人(山大教授张玉军),今年又有6人被本科大学录取。《莱芜日报》曾以《口镇有个状元村》为题报道过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