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陕西省 > 咸阳市 > 乾县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历史沿革

[移动版]

乾县在黄帝时称好畤,为祭天之所。

夏朝时为雍州之域,商时为岐周之地,春秋战国时属秦。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始置好畤县。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都咸阳,好畤属京畿辅地。

北魏时改好畤为漠西县,隋改为上宜县,唐又置好畤。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唐高宗取葬县北之梁山,谓“乾陵”,遂更县名为“奉天”,以奉祀乾陵。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因朱泚之乱,避难奉天,叛平,于兴元元年(784)升奉天为赤县,由京都直辖。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以奉天县置乾州。

尔后屡有更迭,到民国2年(1913)改乾州为乾县。

据宋敏求编《长安志》记载:北宋时,奉天县四乡四里一镇:孝节乡在县东南管文川里;仙仁乡在县南管披挂里;乾陵乡在县西管金井里;节义乡在县北管恭和里;一镇为薛禄镇。

好畤县在本境二乡二里;武都乡在县东管教本里;美川乡在县西管绣川里。

据1941范紫东编《乾县新志》记载:明代,乾州分四乡二十七里。

东乡统七里,南乡统七里,西乡统六里,北乡统七里。

清初,并裁从政、武都、乾陵三里,乾州分为四乡二十四里。

康熙十二年,因武功县小,支应困难,把从政里所及70余村划归武功,曰寄庄里。

1947年复归乾县。

民国1934年,改里为乡。

1935年缩编24乡为15联。

1937年又缩编15联为10联,下设72保,其联以驻地,保以各联序号命名。

1940年9月,改联为乡镇,全县计有一镇9乡,74保,1,791甲,683村,其乡镇所辖保甲均以序号称谓。

1949年6月,人民政权建立,废除乡保甲制,实行区乡村制。

乾县当时沿用民国区划,改10乡为10区,改74保为74乡。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正式组建为10区72乡,后整编为10区69乡,区乡以序数命名。

1956年3月,全县撤区并乡,10个区只保留临平、阳峪2区。

69个乡合并为23个乡。

1958年4月,由临平、新阳两乡分出石牛乡,由吴店乡分出关头乡,全县成为25乡。

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

全县在25个乡、24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了10个大型人民公社。

1958年底,县区划作了新的调整,礼泉、永寿两县撤销,并入乾县。

1959年1月,新建立的乾县正式成立,下辖23个大公社。

1961年,原礼泉、永寿两县自乾县分出。

乾县境内的9个公社,调整为23个人民公社,下辖305个大队、1928个生产队。

同年,还另设有城关管理区,专管城镇居民。

1963年3月,薛禄公社分为薛禄、大墙两个公社,阳洪公社分为阳洪、大杨两个公社。

全县计25个公社,1个城关管理区。

1965年9月,东街3个生产队划归城关管理区,管区遂改名为城关镇,全县计26个社镇。

1971年5月,城关镇与城区公社合并,称城关公社。

到1983年底,全县共25个公社,下辖306个大队、2059个生产队。

2000年,乾县辖13个镇、12个乡。

2001年,全县撤乡并镇,设立12镇8乡。

2005年9月,全县原有的420个村委会合并到了256个,减少了164个。

2012年,撤乡并镇,辖16个镇。

2015年镇村综合改革,撤销城关镇,改设为城关街道,时辖15个镇,1个街道。

乾县自得名以来,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