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陕西省 > 咸阳市 > 兴平市 > 南位镇 > 陈王二村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南位镇陈王二村概况

[移动版]

陈王二村,离县城五公里,距南位镇政府2公里,西邻陈王一、三村,东接留位,北倚陈中,南傍高干渠,与东城办马干村接壤。有两个自然小村组成,所辖5个村民小组,共303户,1200口人,该村主导产业以养殖业、果业生产为主。2014年,我村人均纯收入7892元。

   陈王二村最早称师王村,在西汉时为朝廷陈兵重地,因陈兵首领姓陈姓王,所以该村改称陈王村。1954年前沿用千丰区,1956年合作化时,将赵、刘、杨三姓的三个初级社合并为高级社。1961年,为便于管理,将陈王大村分为一、二、三大队,1984年建镇时,改为陈王二村。

   陈王二村村民以杨姓为主,还有后来的赵姓等,杨姓的来源地是传说中的山西大槐树下,于明朝初年大移民西迁至现今陈王村。经考证,杨姓是400年前由蒲城杨家庄迁来本村,与抗日英雄杨虎城出自同一家族。据说,杨姓语言与蒲城杨家庄语言,土语惊人相似,老人也有这种传说。

   解放前该村归第四区公所驻西吴镇管辖,解放收归千丰区管辖。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归跃进人民公社管辖,1959年归三韩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至1967年11月归马嵬人民政府管辖。1968年至1979年归马嵬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管辖。1980年至1983年归马嵬人民生产管理委员会管辖,1984年政社设,归南位乡管辖。1996年撤乡建镇归南位镇人民政府管辖。   

   自1949年以来历任党支部书记

   杨景丰    杨远忠    杨继堪   杨劳合

   历任大队长及村主任

   杨俊寿(大队长)  杨陕军  杨勤学  杨成军  杨叫娃  杨哲

   杨东昌

   现任党支部书记村主任

   杨开健     2018年——至今

   解放前至今,村东南约500米,建有古庙一座,名为老鸹祠,建于明万历年间。民国初年,由一李姓巫师扩建,庙牌由著名书法家徐怀章书写,解放后遗失。当时庙里有两名和尚驻守,有一口井,传说此庙早前叫老王祠,修有前殿后殿庙旁有池塘,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是东边各村去兴平县城的必经之处和过往行人歇脚乘凉的好地方,在当时远近闻名。

   据传清朝仁宗嘉庆年间,关中、兴平、武功一代,三年六料未收,临近十三村闹起抗粮运动。当时,因连年大旱,人民苦不堪言,官府硬性征粮,东北原上人民忍无可忍,由该村王姓兄弟五人带领抗粮,声势浩大,引起朝廷恐慌,将王姓兄弟五人逮捕,活活饿死,为纪念英雄在北原上成立了两个纪念会,东片称东会,就是现在的十三村东会;西片称西会,由陈王村及西边几个村子组成,后失传。并在陈王村东南老鸹池旁修建老王祠。以做永久纪念。解放前,每年农历6月15日,十里八乡的村民云集陈王老王祠,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抗日战争时,陈王小学曾迁至庙内人民公社后,被用做饲养室,1994年,由本村能人杨志平等筹款重修庙堂,并连唱两天大戏。2021年由杨志明等筹款修缮古庙唱大戏。至今,古庙依然存在,香火旺盛。

   清末民初,陈王村每年春节至十五到年尽月满要耍热闹。陈王二村柳木腿,一村竹马,三村社火,热闹非常。上世纪60年代,由村上自乐班,演变成业余剧团,后与马干村高本生等人组成“马二剧团”文武场面乐器齐全,演出范围扩大至方圆数十里,剧目有《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等深受秦腔爱好者喜爱。

   陈王村的锣鼓历史上在北原首屈一指,它的鼓谱优美明快,跌宕起伏,雄浑激昂,催人奋进,在兴平境内,只要人们一谈起该村的锣鼓,都会竖起大拇指来,该村的锣鼓队至今仍在。

   杨登海,男,(1905--1929)农民英雄,革命先烈。1929年参加先烈朱佐周领导的兴平农民起义,他们用大刀长矛与反动军警拼死抗争,曾占领兴平县衙,赶走县令惊动了军政府。后被反动军政府镇压。杨登海等英勇就义,年仅24岁。

   杨志明,男,1950.12月出生,我村传统副业——小鸡孵化由土炕到电孵箱改进的第一人。他还致富不忘乡亲,在修村路时捐款10000元。1988年还为小学捐款3000元。

   杨成广,男,1950.8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兴平市组织部部长,财政局局长。

   杨晓旭,男,1951.5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兴平市水利局局长。

   赵团和,男,1966.9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兴平市城管局局长,现任兴平市畜牧局局长。

   解放前北原上土地不平,坡地较多,粮食产量很低,为维持生计村民做小买卖的很多,早在二百年前土法孵化小鸡,就由一个叫“车三”的外地人传入我村,方圆几百里都知道陈王村“收鸡捣蛋”,由于生意很好不少户发了家。1981年小鸡孵化在我村大力发展,村民杨志明、杨二伦等组成了专业合作社,将原来的土炕改进为电孵箱,大大的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当时我村拥有电孵箱110多台,过去销售靠肩挑人担,以后发展到自行车、摩托车,后小鸡上了火车,汽车,飞机,销售到全国各地。

   1981年全国劳模许敬章(中)来我村考察小鸡孵化和时任党支部书记杨景丰(右)孵化能手杨志平此图片在当时《陕西日报》头版头条发布由陕报记者王成摄影。

   现在村上共有拖拉机5台,出租车5辆,货车6辆,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解决了剩余劳力。我村在产业调整中及时发展养殖业,带动了新能源沼气的发展,村中有沼气池30多个,沼液可做有机肥料,沼气可点灯做饭。

   我村的果业发展,占农民收入的“半壁河山”,很多专业户年收入都在30000元以上,粮食产量每亩千斤以上,绝大多数农户都进入了小康。

   1970年我村同一、三村联合将原来破旧的陈王小学扩建成占地百亩的新校园,新建了两层楼房,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2009年由国家投资,一个封闭式的新型中心小学在村南落成,极大的改善了村民教育环境。2014年又将校园道路全部硬化,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2010年村上成立自乐班,2012年成立50多人的秧歌队,2013年成立20多人的广场舞队,村民各种健身活动在市上多次取得优异成绩。2011年,村上筹集约50万元修建村委会广场,设立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购置存放书籍一千多册,极大的满足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2012年为改善村容村貌,改变我村整体形象,由村上投资,在村北口修建仿汉门楼一座,并由兴平文化名人冯萌献撰写对联。2017年完成通往南坡4公里自来水管道,2019年修通往南坡1.4公里水泥路。2019年全村街道安装路灯。2020年全镇第一家完成天然气入户工程,全村群众用上了天然气。   

2021年10月和尚农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流转土地近1000亩,成为兴平市第一家订单农业村,为益海加里提供优质小麦良种。2019年获秦汉新城脱贫攻坚优秀党支部称号,2020年获秦汉新城村级标准化党支部示范村,南位镇平安创建示范村。2021年获西咸新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省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村大搞“一平三端”,治理很多坡地变成了良田,为旱地变水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政府大力兴修水利,随着“一支”,“二支”水利设施的建成,我村大部分农田得到了灌溉,村民用自筹资金打深井五眼,使1500多亩旱地变成水田,2014年又埋上了PVC输水管道,将水直接引到地头,2011年,村委会争取了全国“人畜饮水工程”项目,修建了高30米的水塔,购置了水源处理设备,使村民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在建设新农村活动中,村委会积极筹集资金,对村上三横三纵道路进行了硬化,2008年在村民代表的协助下两委会将原来的砂石路大规模水泥硬化,又将南坡的土路建成砂石路,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

   目前除了电话外,50%的村民有了手机,电脑进入了寻常百姓家,80%的村民住上了楼房,绝大多数家庭拥有摩托车,电动车、农用三轮车,很多家庭安装了热水器和太阳能等洗浴设备,各种电器如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应有尽有,大多数村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很多老人高兴的说“天天过年”!

   该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发展,健全了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医疗救助和大额医疗保险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实现由“大病统筹”为主,向“大病基本合作医疗”的转变,建立农村三级服务网,完善和落实了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健全农村社会救治体系,基本实现全面普及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

   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党支部村委会将大力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和培训,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等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和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入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