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仁村,位于兴平市城区西侧8公里,东邻南汤台、北靠板桥村、南接南仁村,西与马嵬添户村连畔。兴平市宽阔繁华的金城大道傍村北而过,408厂、中船12所依村而建,村由(东村和西村)两个自然村组成,辖7个村民小组,425户,1945人,辖区占地1600亩,主导产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兼做蔬菜和运输。
(村名起源)据传,明嘉靖年间,村名叫西蜀堡,直到1930年,村中一些有识之士才决定以忠孝仁爱之意改村名为仁堡村,后来发展成为北仁堡、南仁堡,之后演变成北仁村。
(村民姓氏来源与构成)村民以赵、何、苏姓为主。现有耕地285亩,曾以种植蔬菜而闻名。
(行政隶属及演变)北仁村在解放后归潘冉乡管辖,文革期间,归七里庙人民公社(七里庙人民公社革委会)管辖,文革后期,归属于冉庄乡公社,1996年,设立冉庄乡,北仁村是冉庄乡辖区内一个自然村,2001年11月,冉庄乡撤乡建办,北仁村一直归西城街道办事处管辖。
历任村支部书记:
赵志强(书记)1976——1996年
赵新建(书记)1996——1997年
赵俊峰(书记)1998——2012年
苏鲜朝(书记)2012年至今
历任村委会主任:
赵志斌(主任)1983——1997年
苏文新(主任)1998——2002年
赵社教(主任)2003——2007年
苏鲜朝(主任)2008年至今
(历史遗迹)解放前,村南有老爷庙、大腊庙、村西有建于明末的赵家祠堂,绕村有城墙,城墙高约8米,底宽5米。顶宽2米,东、西留有城门,晚上城门紧闭,有守城人住在城门楼上。以上建筑皆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东村南侧现留有古槐一颗,根深叶茂,树冠参天,是村庄历史的见证。
(名人简介)解放后,北仁村先后走出了不少知名人士:
何美勤:国画家,号斋芹画苑。1976年,毕业于西安美院。现为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中心特聘国家一级画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兴平中国画院、美术家协会创作研究员。
赵永兴:曾任兴平县委办公室主任。
何建国:全国农民体育先进个人。
赵继隆:兴平吉隆机电有限公司经理。
赵景文:传统壁画艺术家,曾多次到周至、兰州、敦煌等旅游景点进行修复壁画。
(经济发展)“一五”期间,国家把生产轮船发动机的第四0八厂设置在该村,从而使部分村民搬迁到村西1公里处,称之为新北仁。为了保证厂子上千人的菜篮子工程,1963年,北仁村被兴平县划归为蔬菜种植专业村,村中大部分土地种植大田蔬菜,所产蔬菜不仅供给兴平西区各大国企工厂,还远销至甘肃、青海等西北地区。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兴平装备工业园区的发展,使北仁村蔬菜种植面积由过去的1800多亩锐减到现在的267亩。村委会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推广名、优、新、特品种,帮助村民建设温室大棚,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益,使菜农的收益成倍增加。土地减少了,劳动力剩余明显增加,村上依托装备制造工业园优势,积极联系用工单位,给村中青年寻找出路,现在已有500人外出务工,实现了劳动力就地转移。村委会还积极扶持发展蔬菜贩运、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全村从事蔬菜运输经营代理126人,开展个体经营179户,2013年人均收入达11977元。村民赵平科自投资资金50多万元建成了12000平方米的北仁蔬菜批发市场,大大方便了菜农的销售,每天来此交易蔬菜的人络绎不绝。
近年来,北仁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农村为目标,围绕发展大局,服务项目建设。兴平市装备制造工业园位于北仁村以东。
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和西城办党工委、办事处,先后顺利完成了台玻、山东花鲁、12所等市级重大项目和工业园区一路、二路、科技路等建设用地的征地。有力地支持了工业园区的工作。
(社会事业)为了加强文明建设,全面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北仁村投资60万元,建成占地5000平方米的群众健身、休闲两个广场。投资10万元,新修了标准化村级卫生室,改善了群众医疗卫生条件。北仁村能够认真落实党在教育方面的好政策,实行了“两免一补”“贫困大学生贫困申请”等政策。通过上级部门捐赠及村委会购买图书了大量图书,包括农业科技、养殖、病虫害防治、文学图书等多种类别,在村委会设立了农家书屋,方便了广大群众查阅相关资料,同时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2014年,建成了占地1500平方米的北仁村幸福养老院。形成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环境氛围。
(村容村貌)北仁村新农村建设呈现出整洁美观的楼房,沿104国道商铺林立,生意兴隆。
(今后发展规划及目标)为了实施民生工程,增进群众福祉。已实现了北仁村100%自来水进村入户,主干街道砂石路面的铺设、突出沿路绿化风光带,加强村庄环卫设施建设,在村内建一小型垃圾收集站,严禁向路边倾倒各种垃圾,采用活动垃圾箱收集固体垃圾,配备专职人员收集垃圾,经小型垃圾收集站送至垃圾处理场进行集中处理。经过以上规划及建设实施,全面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居住条件和村庄环境的脏、乱、差现象。争取将北仁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村容整洁、人民富裕、文化氛围浓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