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阎良区 > 振兴街道 > 箭王村

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振兴街道箭王村概况

[移动版]

箭王村在北屯街道办事处西北二公里处。迎宾大道南北贯境,号称阎良城区南大门。辖箭一、箭二、聂东、聂西、聂南、奉镇、民立、三贤、兴合、楼底东、楼底西等11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702户,2729人,耕地面积3048亩。解放前属临潼县阎良镇第三保。1955年成立临光农业合作社。1958年属阎良公社北屯管区的临光大队。1961年属北屯公社,改称箭王大队。1984年更名为北屯乡箭王村。1987年8月随北屯乡划归西安市阎良区,村委会设在三贤小学内。

一、村组概述

(一)聂家村(聂东组、聂西组、聂南组)

该村位于北屯街道办西北二公里处,东临迎宾大道,南接川北庄,西连新建组,北靠泾惠四支渠。山东益都县灾民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迁此定居,因聂姓来此较早,故名“聂家堡”。村民多数信奉天主教,村内有教堂一座。“聂家堡”聂姓较多,其次为许、赵、张等姓。许姓祖上是山东临淄县牛山之西南角许家终村人,清末迁此。由于聂家堡人口过多,所以分为聂东、聂西、聂南三个村民小组。聂东组有村民72户,221人,由于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发展需要,三百余亩土地于2010年全被基地征用;聂西组有村民71户,262人,原有三百余亩耕地也被航空基地征用;聂南组有村民72户,288人,耕地面积391亩,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蔬菜、粮食和在外打工。

(二)奉镇组

该组位于北屯街道办西北2.5公里处,原在迎宾大道西侧,因拆迁于2008年搬至迎宾大道东侧奉镇新村内。该组现有村民460人,耕地被航空基地2010年全部征用。奉镇新村南靠箭王组,西临迎宾路,北临三合组,东临三贤组。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山东益都边姓灾民迁此定居,初名“边家庄”。以后张、杜等姓也相继迁入。民国二十三年-实行保甲制,该组属临潼县阎良镇第四保,村民多信奉耶稣教,故取供奉真神之意,遂更村名为“奉真堡”,后来转音为现在的“奉镇”。本组以张、边、杜、常姓居多。张氏先祖原籍河北沧州东光县,元末,张公二人随元将王有闻兵败山东临朐,遂落籍临邑为民。清光绪晚期,张氏十六世孙张中立携长子念升、五子念彬自今临朐县柳山镇庙山村迁此定居,今已六世。常氏先祖居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槐西村,光绪年间其十九世孙常春贤携家小迁此定居,今已六世。

(三)箭王村(箭一组、箭二组)

该组位于北屯街道办西北2.5公里处,东侧为飞机场跑道,南邻民立组,北接奉镇新村,西靠迎宾大道。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王姓在此建村。据有人传说,当时村外建有一座高大牌楼,上插三枝羽毛箭,故得名“箭王堡”,沿用至今。本组姓王的较多,还有张姓、高姓等。上世纪七十年代分为两个生产队,现为箭一、箭二两个村民小组。箭一组有村民58户,226人,耕地面积368亩;箭二组有村民58户,215人,耕地面积240亩。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作物种植和外出打工等。

(四)民立村

该组位于北屯街道办北侧1.5公里处的泾惠四支渠北岸,东邻南王组,西接聂家东组,北靠箭王一、二组。清末,山东益都灾民迁此,在南王组西庙前定居,初名“庙王”、“南王庄”。本组刘姓最多,其次是孙、黄等姓。村民多数信奉“天主教”,建有教堂一座,有神甫等工作人员常年在内。民立组现有村民70户,299人,耕地面积447亩,主要种植粮食,青壮年多外出打工。

(五)三贤组

位于北屯街道办事处北1公里处的泾惠四支渠南侧,东邻兴合组,西为迎宾大道,南靠黄家组。该组有村民70户,280人,耕地面积208亩。1959年扩修飞机场,将阎良公社三贤村部分群众迁此定居,因怀念故土,取村名为“新三贤”。村民以种植蔬菜为主。

(六)兴合组

位于北屯街道办北1公里处,泾惠四支渠横贯其境,东邻楼底组,西连南王组,南接北屯组,北靠老三贤村。现有村民75户,300人,耕地面积487亩。光绪年间,山东灾民迁至南王组以南定居,初名“南王庄”。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实行保甲制,时属阎良镇第三保,因取“兴旺合作”之意,村名为“兴合村”,沿用至今。本组姓氏主要有张、王、孙、李等。村民多数信奉天主教,组内有教堂一座。村民主要从事蔬菜、粮食等农作物种植。

(七)楼底村(楼东组、楼西组)

该组位于北屯街道办东北2公里处的泾惠渠北边,东邻合众组,西连兴合组,北与新西组相接,南邻西魏组。共有村民87户,309人,耕地面积563亩。光绪三年(1877年)湖北灾民逃难至此,耕种富家土地,人称 “奴地”,后人转音为“楼底”。上世纪七十年代,楼底生产队一分为二,后为楼东、楼西两个村民小组。本组主要姓氏有董、刘等,其祖上大都从湖北逃荒至此定居。村民主要种植粮食、蔬菜等。

二、本村人物

王智德 1912年生于聂家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4年与赵学义、仵步怀等人组成地方第一个抗日武装——“抗日救国十人团”,开展抗日宣传。1937年到泾阳安吴参加“青训班”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同年在徐杨的新华小学成立西北青年联合会基层组织,发展会员六七百名。1938年10月,到延安参加西北青年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毛主席为其题写“坚持持久抗战”以勉之。后在栎阳镇以国民兵团政训员的身份作掩护为发展地方武装,掩护革命同志,建立里红外白的两面政权,与地方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1942年,身份暴露后到边区,任陕甘宁边区文协总务科科长。1946年随汪锋同志到陕南,任蓝洛县县长,兼负陕北和陕南的联络工作。建国后,任国务院交际联络处处长。1958年,回陕后负责交际工作,后任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2002年在西安去世。

三、教育简史

箭王村解放前即有聂家、箭王、民立、楼底4所小学。

聂家小学:当时聂家堡信教的人较多,村有教堂,学校设在教堂内。礼拜天教徒用,其余6天学生用。主要生源是聂家堡的孩子。

箭王小学:校址在本村内,学生不多,因教徒常在此搞活动,教学工作不稳定。有时学生就到附近的三合小学上学。学生有本村和奉镇堡的。

民立小学:学校设在本村教堂内,学生有本村的,也有南王的。

楼底小学:校址在本村一座古庙里。第一任校长叫彭振忠,学生有本村的,也有兴合、新西组和新东组的。

箭王村三贤小学是1959年扩建机场时,将原阎良乡的三贤小学整体搬迁至现在的箭王村新校址而建的,第一任校长叫吕清栋,时设1—5年级,有教师6名,教师工资全部由国家发放。学校占地约10亩,建校资金全部由当时的机场投入由三贤村民刘文明负责建设而成。上世纪七十年代由村上各组筹资进行翻新。1982年学校又盖起了楼房。1978年将原聂家小学、箭王小学撤销,民立小学和楼底小学也在此前后撤销,四所学生全部并入该校就读。现设1—6年级,有学生200余名,教师10名。

四、重大事件

【护送汪锋、戴季英过境】 1946年7月,-派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新四军五师师长-带领部队,从湖北宣化店突围,主力部队一部分到达陕南山区,计划建立鄂、豫、陕边区。0中央为了加强陕西地下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以配合新四军入陕部队的对敌斗争,派时任0陕西省工委书记的汪锋去任鄂、豫、陕边区-、政府主席,并兼任部队政治委员。

8月10日,汪锋、胡达明、李彦、张兴才、史忠义、王智德一行6人,从陕北的马栏镇出发,在金盒梁附近召开会议,决定南去路线经过阎良,因为阎良地下党力量较强,群众基础好,王智德又是当地人,比较安全。11日,他们机警地闯过敌人的-线,在地下工作者的掩护下,向南进发。路过麻角村时,在一个柏树林里化了装,汪锋化装成-22军参谋长,胡达明为参谋,王智德为副官,其他两人为马弁,拿着22军的护照,并随身带了一匹马,两头骡子,以备乘骑。

8月18日中午,他们绕过阎良镇,经过凤凰村、木匠杨、到了聂家堡。当时为了缩小目标,6人分两路前去投宿。一路胡达明、张兴才、史忠义3人向南走,到楼子张小学,找0地下党员李福兴安排食宿;另一路汪锋、李彦、王智德向西北方向,经莱芜庄过清河到仵家堡,找地下党员仵步淮安排食宿。

在聂家堡以南分手后,胡达明3人拿着王智德写的条子,去楼子张小学找李福兴,当时李福兴既是小学校长,又是栎阳镇第八保的保长,保公所就设在该校。不巧,这天正逢星期天,教员大多去栎阳赶集,李福兴也不在学校。保队副李福成看到三个“-”,带着三匹骡马来到了学校,就疑惑地上前盘问,并要查看证件。就在这时,李福兴回来了,看到王给他的条子,连忙把李福成拉到一边,低声说:“他们是-,是从战场上下来的,我们不要惹他们,不然会吃亏的。”李福成也不敢看证件了。就这样,三个“-”公开地住在了村中。这时村上的人也感到新奇,不少人也在议论,有的说:“是不是红军来了”,也有的说:“穿的像-,说话可不像-”。李福兴听到这些话后,生怕出事,忙机警地向群众说:“他们是中央军,是催粮草的,大家要好好支应,不要瞎说。”同时,他还安排地下党员李和谐和可靠群众站岗放哨,保护他们安全。汪锋一行3人在仵家堡住下以后,仵步淮像亲人一样热情招待他们。同时,还在村子周围布置了地下党的武装,日夜站岗放哨,确保汪锋等人的安全。8月23日深夜,两路人马在阎良北屯的川心堡北头集中,动身向南继续进发。

1946年11月,曾任0河南省委书记的戴季英和张经武、顾大春、吴若崖等5人,由境内共产 党员王殿英、王福元等护送,从蓝田出发,经临潼到阎良,在聂家堡王殿英家停留3天后,经富平县洪水头,到柳林,再转马栏镇,安全到达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