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山西省 > 晋城市 > 沁水县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历史沿革

[移动版]

沁水县历史悠久,考古发现的下川遗址说明距今约2.3万年至1.6万年前人类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

尧舜时代,属帝都畿内,至今还有“尧王择婿”、“舜王躬耕”遗址。

夏商两代均属冀州,为“王畿”之地。

周为原国,周武王十三年封弟文王十六子于原,是为原国,在今沁水县城西北。

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韩、赵、魏三家分晋,仅予晋君食以端氏一邑,在今沁水县城东22公里的郑庄镇原西城村,成为晋国最后的国都。

赵肃侯元年(前349),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境属赵国。

秦属上党郡。

汉属司隶,高祖元年(前206)设端氏县,属河东郡。

建元年间(前140~前135),武苏封代共王之子刘忠于端氏,改为端氏侯国。

建武元年(25),光武帝封其族子刘遵于端氏,改设安平郡。

三国属魏之司州,建安年间,废安平郡,端氏属平阳郡。

两晋年间,建制没变。

南北朝属北魏之建州,太平真君七年(446),废端氏县。

太和二十年(496)复设端氏县,且为安平郡治,领端氏、濩泽二县。

孝昌二年(526),设东永安县,治所在今沁水县龙港镇原固镇村,并为泰宁郡治,领东永安、西河、西濩泽、高延四县。

北齐属建州,天保元年(550)废泰宁郡,改东永安县为永宁县。

隋属冀州,开皇三年(583)改建州为泽州,废安平郡,端氏县由端氏聚(今沁水县郑庄镇原西城村)迁到今沁水县端氏村。

开皇十八年(598),改永宁县为沁水县,县治由故城镇(今沁水县龙港镇原固镇村)迁到今县城,同属泽州。

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又属高平郡。

义宁二年(618)改郡为州,再属泽州。

唐属河东道,武德八年(625)端氏县改泽州治,领端氏、濩泽、沁水三县。

贞观元年(627)州治迁至今晋城。

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又属高平郡。

乾元元年(758)改郡为州,再属泽州。

五代属后晋之泽州;梁晋之晋,时属梁,时属晋。

宋属河东路泽州。

金属河东南路,天德二年(1151)改属平阳府泽州。

贞祐四年(1216)又属上党泽州昭义军。

兴定二年(1218)再改属盂州。

正大元年(1224)方将州升为忠昌军。

元属司校司,至元三年(1266)废司校司,改属平阳路泽州,并将端氏并入沁水。

大德九年(1305)改平阳路为晋宁路。

明属山西布政使司平阳府,洪武九年(1376)将泽州升为直隶州。

清属山西布政使司冀南道(后改为冀宁道)泽州。

清雍正六年(1728)升泽州为泽州府,直属山西布政使司。

1911年,废泽州府,改属山西省冀宁道。

1934年废冀宁道,直属山西省政府。

1937年,确立专署制度,属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抗日战争时期(中条战役后),八路军南下,建立岳南根据地,1941年8月成立沁水县抗日政府,驻原苏庄乡四十亩村一带,属岳南专办三地委。

1941年10月成立沁东县抗日政府,一度称端氏县,驻固县乡元上村,属晋豫区委。

1942年2月成立沁南县抗日政府,驻土沃乡南阳村,属条东地委。

1941年12月沁东县改称士敏县。

沁水、士敏同改属太岳行署。

1943年7月,沁水县并入士敏县。

1944年3月沁南县改称沁水县。

1945年12月,撤销青城县,将青城县五区(原王寨乡、原樊村河乡)、士敏县七区(原城关镇)划归沁水县。

1946年1月沁水县政府由土沃乡的南阳村迁驻今县城。

1947年7月士敏县并入沁水县,属太岳行署二专署。

1948年,撤销边区建制,改属华北人民政府太岳行署二专署。

1949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

沁水县改属翼城临时专署。

新中国成立后,沁水县先后隶属于长治专区、晋东南专区、晋东南地区。

1958年10月,沁水县并入阳城县。

1959年10月沁、阳分治。

从1985年起,沁水县隶属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