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山西省 > 朔州市

山西省朔州市历史沿革

[移动版]

境内最早的行政建制,始于战国。

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后,置云中、雁门、代三郡,雁门郡治在今右玉县右卫镇,同时在今朔城区南梵王寺村置新城。

秦代实行郡县制后,境域属雁门郡和代郡。

雁门郡治善无,辖境内善无、马邑(今朔州老城)、楼烦3县;代郡辖境内班氏县。

汉承秦制,在雁门郡新置沃阳、中陵、剧阳、汪陶、阴馆、繁畤5县。

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定襄郡移治善无,撤沃阳县,将善无、中陵划入定襄郡。

雁门郡移治阴馆。

汉末三国时,境内战乱不已,郡县荒废,魏黄初二年(221)雁门郡移治今代县境内,辖南部汪陶、繁畤、阴馆、楼烦、马邑,北部为羌胡和鲜卑游牧地。

西晋永嘉四年(310),刘琨将陉(今雁门关)北5县之民迁到陉南,境内成为鲜卑拓跋猗卢游牧地。

十六国时为多民族游牧地,后赵、前燕、前秦、后燕所设之雁门郡领境内汪陶、繁畤、马邑3县。

北魏初都平城,在畿内设司州(迁都洛阳后改为恒州),司州辖善无郡领善无县;繁畤郡领繁畤县;桑干郡领桑干县;平齐郡领怀宁、归安2县;梁郡为梁郡公封地;马邑县直隶司州。

东魏天平二年(535),恒州以及所领郡县均寄治今忻州境内,武定三年(545),复置新城,治今朔城区梵王寺。

北齐天保六年(555),朔州从今内蒙古境内寄治新城,为与侨置寿阳县的朔州区别称北朔州,天保八年(557)北朔州迁治马邑,旋改马邑为招远县。

北朔州辖境内广安郡(治招远县)、长宁郡、平齐郡。

隋大业元年(605)改招远为善阳,大业三年罢北朔州置代郡,寻改代郡为马邑郡,治所均在善阳,辖境内善阳、神武2县。

唐初改马邑郡为朔州,开元五年(717)析善阳县置马邑县(今朔城区马邑村)。

天宝元年(742),朔州又改为马邑郡,乾元元年(758)复改为朔州。

唐末晋王李克用析云州置应州,辖境内金城县。

五代后唐天成元年(926),马邑县升寰州,治寰清县(州县同治)。

后唐清泰三年(936),石敬瑭将朔州、寰州、应州割让给契丹,境内属辽。

辽西京道大同府辖境内怀仁;朔州(治鄯阳,改善为鄯),辖鄯阳、马邑;应州辖境内金城、河阴。

金改西京道为西京路,大定七年(1167)河阴更名为山阴。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复改西京路为大同路。

明代全境属大同府,州城不置县,罢鄯阳、金城,朔州领马邑县;应州领山阴县。

清雍正三年(1725)析大同府置朔平府,治右玉县,辖境内朔州(领马邑县)、右玉县(升右玉林卫)、平鲁县(升平鲁卫);雍正八年东部山阴直属大同府,应州不再领县;嘉庆元年(1796),马邑撤县为乡并入朔州。

1912年,废府州为县,朔州称朔县、应州称应县,与右玉县、平鲁县、怀仁县、山阴县均直属山西省;是年,马邑复置为县。

1914年,境内各县均属雁门道(治大同);是年,马邑县复并入朔县。

1927年,境内各县又直属山西省。

1937年,境内县城相继沦陷,国民政府逃亡,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创建晋绥、晋察冀边区,在山区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政区演变复杂。

解放战争时期境内各县属雁北地区管辖。

1949年9月,属察哈尔省雁北专区。

1952年,察哈尔省撤销,境内重归山西省。

1954年7月,大同县与怀仁县合并为大仁县。

1958年,雁北专区与忻县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右玉并入左云县、应县并入山阴、平鲁并入朔县;大仁县并入大同市为大仁区,后又由大仁区改为怀仁区。

1961年恢复雁北专区右玉县、应县、平鲁县。

1964年12月复置怀仁县。

1965年5月怀仁县划入雁北专区。

1971年雁北专区改为雁北地区。

1988年3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朔州市,为省辖地级市,辖朔城区(原朔县)、平鲁区(原平鲁县)和山阴县,市政府驻朔城区。

1989年1月5日,朔州市正式建立。

1993年7月10日雁北地区撤销,怀仁、应县、右玉三县划归朔州市。

2018年8月8日,怀仁县撤县设市,由朔州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