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源村村情简介
西马乡武源村位于榆社县城西北方向约十三公里处,村两委班子始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要求,抢抓机遇,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发展新产业,改造新村庄,塑造新农民,树立新风尚,使我村在新农村建设征途上大大跨了一步。
一、村情简介
1、基本情况。
武源村位于榆社县西马乡政府西北3公里处,属土石丘陵地;南临太邢线,北与北山晕村接壤,东靠石脑山,西有武源河。全村239户,639人,国土面积9300亩,其中耕地1500亩。2011年人均收入达2129元,目前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2、自然条件:武源村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是理想的粮食种植基地。年平均气温8.8℃,年降水量为598.4mm,无霜期177天左右。地下10米即有浅层水渗出,80米即有稳定的含水层供给,农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二、发展现状
1、种植、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
武源村按照西马乡党委、政府发展“绿色产业”的总体思路,结合本村的土地优势,引进了玉米“先玉335”品种试验并推广,目前全村发展的600余亩玉米种植田,亩产500公斤,净收益达到800元。武源村还利用丘陵土质的酸碱适中特性,号召村民种植“晋谷21”和“晋谷39”,不仅亩产达到了280公斤,而且产出的小米色黄,口感好,深受老百姓喜爱,并远销太原等地。此外,村民利用武源河穿村而过的地理优势,家家户户散养土鸡,所产笨鸡蛋蛋黄大,蛋白质含量高,在本县境内小有名气,经常供不应求。
2、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善
村容村貌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自道路硬化工程实施以来,村两委成员带领全村群众强抓机遇,2011年投资66.8万元硬化街道巷道3.314公里,不仅实现了村村通,而且实现了户户通,彻底改变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从“村村通”到“户户通”,高规格、高标准对村内主要街道、巷道进行硬化,彻底改变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结合本村实际,在村内主要街道两侧栽种了塔松,实现了村貌的改变。
3、基础设施亟待进一步改进
水利:2010年投资5万余元,新建一个直径22米,水深2.5米的蓄水池,可灌溉100亩农田,但亟需配套管道。
农业机械:全村农业生产以人力为主,少数农户有拖拉机或三轮车,农业现代化机械相对缺乏;
学校:村内有一所小学,目前只有一至四年级,教学条件比较落后,难以满足小学生的需求。
卫生:目前村里仅有一名医护人员,缺少设备相对完备的卫生室。
公共设施:多年来,武源村村民开会、学习和培训都集中在武源小学。村委会旧址已成危房,不能用来办公,亟需修缮或者新建。
4、村级领导班子凝聚力强,干群关系和谐
2011年12月,该村顺利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工作,有两名妇女当选为支部班子成员,新一届两委班子成员年龄结构呵整体素质均优于上届。新一届班子上任后,团结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扎实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加强民主建设,以规范村务重大事项工作程序为结合点,强力推进村级民主化、规范化建设。利用生活闲暇时间走访村民,密切干群关系,排查不稳定因素,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有效地推进了村级规范化建设,规范了村干部的行为,消除了群众对村干部的误解,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发展目标
目前全村现有核桃50亩,2015年全村核桃种植要达到450亩,设施蔬菜种植60亩。到2015年力争年人均收入增至4258元。村民整体素质提高,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四、今后主要工作计划
响应乡党委、政府的号召,结合本村的各方面优势,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我村未来的发展计划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水利建设。投资100万元在东西部各新打2眼深水井。同时,继续完善原有深水井配套设施,确实改善农业用水条件。
二是新建办公场所。投资20余万元,新建村委办公场所。改善村委办公条件;并新建卫生所一座。
三是安装路灯。为实现街道亮化硬化,完成1.5公里街道两侧路灯安装工程与绿化工程。
四是中低产田改造。投资851400元完成50亩的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五是武源河河道治理。武源河河道治理项目涉及武源村境内河道1.5公里。
六是节水灌溉工程。投资122.15万元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工程主要包括:打深井、配套管道、修建蓄水池。
2、产业发展
一是建温室大棚。长期以来,本村群众种植业结构单一,为实现我村蔬菜大棚零的突破,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我村将投资110万元新建百米标准温室大棚20座,占地面积60亩,实现年增收65万元。
二是发展林业。五年之内投资15万元,发展400亩干果经济林,主要以种植核桃为主,通过聘请专家,从技术上给予指导帮助,解决目前的核桃树种植瓶颈。实现村民核桃收入亩产值5000元的目标。
三是发展特种养殖业。投资66.9万元实施肉用型野猪养殖项目,主要包括养殖纯种野猪、肉用野母猪、土生家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