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黄石村概况
1、区位
西黄石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北义城镇,丹河流域中段,距晋城市区36公里,距镇政府8公里,村西距长晋高速公路2公里,距207国道2.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
2、人口经济资源
全村共有520户,1960口人。有可耕地3200亩,主要种植作物是小麦、玉米、大豆、谷子。铸造厂6个,铸造业发达。村内基础设施完善,人均收入5000余元。
3、历史沿革
村内街巷纵横,古房连片。原来西黄石村古名叫金玉村,始建于唐代。现村内的成姓家族祖上,是金玉村最早的建庄者。由此可以推算,成家祖先早于1000多年前就在此开荒垦田,世代繁衍。到后采,又有赵、张和杜姓等家族陆续从外地迁来,人口渐多,山庄渐大,至明末才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村落。在村内的四大家族中,成姓由于资格最老,发迹也最早,其家族和亲属不仅在村种田做买卖,而且还有读书步入官场者。但清初以来,发迹最快,竞争最强的是最后迁入金玉村的杜氏家族。
据村内现存的史料记载,杜家先祖原籍为河南辉县人氏,明末迁至山西,最初居住在高平的永宁寨(当地俗称“寨上”),后又迁到金玉村。由于杜家先祖掌握一手磨制豆腐的传统工艺,所做的豆腐质鲜味美,在村周小有名气。几年之间,杜家的豆腐坊就由小变大,并在附近的村子开设分铺,还办了数处杂货店。传说杜家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家,主要是由于永宁寨的张百万家有一年失了大火,房屋被毁,损失惨重。张家迫于生计,误把废墟中烧得变形变黑的白银当作废铁卖给了杜家,从而使杜家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把买卖越做越大。到杜霞英时,杜家的店铺由山西一直开到河南的周口,而且沿途每60里就设一个客栈,既做买卖,又可留宿。杜家发展鼎盛时,在当地、晋城黄华街及豫北共有72家字号,成为名噪一时的大财主。
杜家像所有的晋商一样,发家致富后的头等大事,就是修建宅院、祠堂或寺庙,以图光宗耀祖。为此,杜家不惜花费巨资,请来能工巧匠们精心施工,雕梁画栋。从清康熙初年始,先后建造大院宅房、亭台楼阁共48处,几乎使金玉村变成了人间天堂。但杜家的日盛,却引起了成家人的忌妒和不服,于是凭借亲朋官势,上告杜家想谋位,为此成家还编了四句顺口溜写在状纸上:“龙顶山雾气腾腾,金玉村胜过北京,杜霞英真龙天子,冯氏女朝阳正宫。”皇上闻听龙颜大怒,传旨令官府派兵抄了杜家,还烧毁了多处院落和建筑。并于此后,又将金玉村更名为黄石村,取“金”为黄,“玉”为石之意。后来又因村中的昌沟河经常夏季发洪水,河床变宽,将黄石村逐渐分成两个村落,故河东侧叫东黄石,河西侧叫西黄石。
4、遗产资源
西黄石村内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保存完好。现存古院落达250余幢,占地面积达4公顷,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
主要居住院落有:
(1) 有九字院;
(2) 后人宅;
(3) 秀远凝;
(4) 过车楼;
(5) 成家侍郎院;
(6) 成家大院;
(7) 杜家大院等;
宗教建筑有:
(1) 玉皇庙
(2) 三官庙;
(3) 祖师殿;
(4) 普觉寺。
西黄石是清代民居保存十分完好的古村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集中反映了明、清两代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层楼迭阁、错落有致、工艺精湛、功能齐全的建筑风格与工艺水平。西黄石村落建筑群雄伟中见质朴,质朴中求精工,对称中有变化,变化中求实用。既具北方民居高大雄浑之气势,又有南国园林玲珑秀雅之风韵,堪称北方汉民族城堡式建筑群中的一枝绚丽的奇葩。
西黄石村现存的清代民居,规模最大的是杜家大院。这些建筑基本集中在村中的东、西两条胡同中,其中西胡同保存下来的民居院落最多。其次是成家大院群。成家在村内是第一主要人口,遗留下来的建筑宅院也最多,但大多分散,规模较大的是村东南部成发荣、成发茂兄弟两人的宅院。
西黄石民居建筑群,其全局的统一规范,结构讲究,选材精良,石刻砖雕彩,彩绘金装,历经数个世纪的洗礼,表现了一种传统文化的巨大的超时空性,穿透性,凝聚性,并体现了传统建筑工艺技术以及雕刻艺术的精细性。以成家大院、杜家大院为杰出代表,院内建筑布局合理,形制规整,院落宽敞,楼房高大。斗拱和楼面木构件做工细腻,雕刻精美,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