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头村概况
岭头村亦称西岭头村,位于晋城市区西北25华里处。地理坐标:东经112°44〞,北纬35°43〞。东与东岭头村毗邻,南与马村,北村,岭南接壤,西与贺波村邻近,北与庾能村相连。南北宽约2公里,东西长约2.2公里,总面积大约4.4平方公里。村中地形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村东一条小河常年流淌。全境内沟多,坡多,岭多。村南最高点孤松岭海拔950米,最低处后河沟内海拔约800米。陵沁公路沿村南而过,村子与外界交通十分便捷。
岭头村地处太行山腹地南端, 大陆性气候。温带,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季干旱,夏秋多雨。雨水主要分布在每年的7、8、9三个月。夏季极端气温最高达40度,冬季最低气温达-18度,年平均气温在10度左右。
岭头村共有500余户,分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42人,0党员31人,两委成员8人,其中党支部3人,分别是支部书记宋小平,副书记潘良俊,支部委员(兼村会计)宋四红,村委会5人,分别是村委主任宋究善,副主任徐祥瑞,村委委员宋付河、宋七娥(女)、宋青霞(女)。总耕地1800余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等。
岭头是一个古老的村子,早在金元时代,宋姓家族的一支因分迁版图而由高梁移居这里。先民们在这里搭窝棚,垦荒野,夜以继日,辛勤劳作,在建设自己家园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与人居遗迹,至今已有800年左右的历史。
岭头是一个神奇的村子。伊侯山脉先向南延伸,然后折而西,折而北,最后又折东,宛若一条巨龙回首顾祖。俗称新龙湾,村子就建在这新龙湾的最西头,故村名西岭头。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山峦起伏,沟壑跌宕,灌木丛生,绿树成阴,这里水源丰富,而且极富天然矿泉水的品味。四条小溪常年奔流不息,犹如四条小龙,勾画出了一幅四龙献瑞的美丽画卷。这里有许许多多动听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如新龙头起传奇,一锭元宝的传说,狗今的传说,以及历史名人周盘的故事与传说。
岭头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村子。这里的无数人文景观,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时每刻都向外界昭示着她的文化魅力。这里土地肥沃,五谷充裕。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与深沉的文化,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属于自己的文人学士。早在明代中期,一个叫宋甫的文人考中进士,在忠州任职。明万历年间,皇明赐进士第,文林郎山东道监察御史周盘为村东庙撰写了碑文。此碑历经四百余年沧桑至今完好无缺,极具文物与史料价值,它为研究岭头村的发展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目前岭头村有奶牛场、肉牛场、养鸡场、养猪场、谷丰杂粮加工厂等。宋迷失于2007年投资100多万元办起了股份制肉牛场。该场以自繁自养,适当购进牛犊的养殖方式,既节省成本,又避免了疫病的流行与发生,初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该场存栏肉牛60余头,能繁母牛20余头,年出栏在20头牛上下,成为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养殖项目。2006年,宋红绪一家人办起了养鸡场,年平均存栏鸡2500只。方便的购物条件也使村民的生活结构悄悄地发生着改变,鸡蛋的消耗量变的越来越大。村民宋三抡搞了自己的羊群,目前存栏120只。2004年,村上建起股份制性质的神敏母猪繁殖场,年存栏保持在240头,其中能繁母猪50头,是本村内最具规模的现代化猪场。宋建普的谷丰杂粮加工厂依托本地生产杂粮的优势,加工出的杂粮销路良好。
岭头村目前还存有佛堂、前庙、东庙、西堂、阁等文物古迹。佛堂位于村北,地处村子的中轴线上,约建于元至正15年,占地700平方米,是村中最古老的庙宇,它“扼村北之要冲,补村后之空缺”。是一座在古人看来对村子非常有好处的建筑。出村子北阁,映入眼帘的是佛堂山门之上的“三圣一源”木雕匾额。匾额四周木刻精细,两根下垂的木柱上花鸟虫兽栩栩如生。山门下方,一对高脚门导用细腻线条镌刻的花纹给人美的享受。进山门便是戏楼。戏楼深6米,阔三间。下为石柱,上为木柱,与山门浑为一体,看上去巍伟壮观。戏台前的楹梁长3米余,高30厘米,全部雕刻成花鸟人物故事,玲珑剔透,为雕家之精品。戏楼东西各为两间楼房。下层为演员住处,上层是戏班放置道具,演员化妆,和演员演出间隙的休息室。前庙古碑云:“村中古庙也。”原创建为玉皇庙。因初创碑碣遗失,故具体年代无法考证。不过,从后来维修碑与其他庙宇碑文推测,该庙应为明洪武年间所建。当时,村子还仅仅限于后街一隅,南面是一大而深的山沟,村子为了挡深谷之口,佑村民岁岁平安,所以在村前劈塄填沟,依山就势建起了这座玉皇庙。因地处村子前面,故俗称前庙。其实,前庙早在清乾隆之初就被发展了的村子围在了中央。可人们却一直沿用老0的叫法,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东庙因位于村子东边而得名。创建于明代成化年间,至今有530年的历史。由上下庙院和戏楼院三部分组成,整个庙院占地4580平方米。
岭头村目前正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进行新农村规划改造,相信不久她会变得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