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合江县 > 大桥镇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大桥镇概况

[移动版]

大桥镇古称盐井支,因盐井坝溪边出盐泉,古时曾开井熬盐。镇政府驻地大桥场,得名于北宋太宗赵光义至道中年所建之大寿桥。境内黄氏坝,宋称济民市,从元代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明代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6月)98年间,曾为合江县治所。

位置境域与建置沿革

大桥镇处合江与江阳区结合部,位于合江县城以西15公里,北至长江主航道与神臂城、白沙镇隔江相望,西同江阳区弥陀镇相邻,东与合江镇接壤,南与佛荫镇交界,距泸州市中心24公里,被誉为合江西大门,行政区域面积69.1平方公里。2015年,辖大桥、长江、飞龙、土地坝、堰坎、黄包山、双桥、旭照、长安、龙泉坝、望名山、水井湾、望龙山、双漩子、高鼓山等15个行政村和大桥街道1个社区。

环境、资源与人口

自然环境和资源 大桥传统农业优势明显。拥有合江生猪适度规模养殖示范区和全省优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基地。盛产荔枝等名优水果,是紽隄荔枝的原产地。2015年,全镇有耕地面积45000亩,水田25600亩,森林12000亩。大桥是交通区位优越。泸合路(S308线)泸合产城大道过境2.5公里,距宜泸渝高速路李村出口400米,长江流经镇境22.5公里,其中400米深水港岸线可常年停靠4000吨以上船舶。通过明年动工白沙长江大桥,可直达泸县云龙机场。

人口 2015年,全镇有14535户,44714人。非农业人口3992人,农村人口40722人,实有劳动力27280人。建筑劳务输出规模位列全县之首,有近万人外出从事工程建筑,享有“建筑人才之乡” 美誉。

经济发展

2015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9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44亿元。有长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个,农民人均纯收入12698元,连续五年排名全县前3位。有泸州市食品工业园区1个,入驻工业企业27家。招商引资连续5年获全县一等奖,工业跨入规模工业企业大镇。

第一产业 大桥是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传统农业优势明显,适合种植水稻、高粱、玉米、花生和养殖生猪、黑山羊、鹅、鸭等,原系合江双季稻的主产地和治种之乡,拥有合江生猪适度规模养殖示范区和全省优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基地。盛产荔枝、真龙柚、甜橙等名优水果,是紽隄荔枝的原产地,至今仍有清嘉庆年间,从广州引种荔枝古树6株。近年来,不断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仅2015年,整合项目资金4500万元,打造长江现代农业园。建成大羊路、烟斑路6.5米宽、 7.5公里长“白+黑”油路,长3.7公里沿江公路,园区 “两横一纵”交通骨架初步成形。引入公司2家,业主3家,吸引社会投资2000万元,集中流转土地4500亩,建成标准化柚园100亩、稻菜轮作2000亩,连片发展蔬菜和葡萄,种植面积达5000亩。完成农房风貌塑造93户、庭院打造17户、新建环卫设施13个、绿化道路4000米,新建760平方米村办公楼、80平方米公厕,新建占地25亩中心文化广场。顺利通过全市项目流动现场会检查。

第二产业 坚持把服务园区发展作为推动工业强镇的重要引擎,不断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协助园区管委会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美诺家居、峻龙包装、国代酒业、仇氏酒业等企业完成用地报批、消防、建设等相关手续。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重点实施“飞地”招商,2015年新引进企业5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8亿元,同比增长20.5%。工业企业发展到27家,规上工业发展到5家,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11亿元、增长12%,完成工业技改投入2.36亿元。

第三产业 大桥镇“长江河鱼”蜚声川黔渝餐馆;“火烧黄鳝”外酥内嫩,麻辣鲜香,百吃不厌。近年来,走以农兴旅、以旅促农之路,成功引进成都开元创展,首期投入1.5亿元启动长江旅游开发,着力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大桥旅游开发“零”的突破。

社会状况

大桥镇完成四川省观光农业型特色小城镇申报,现已送省发改委审批。

集镇建设 截至2015年,集镇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5个亿元,新开发商住楼小区9个,新建街道2条,完成住宅、商业建设面积4.5万平方米,改造老街道路300余米,新增城镇面积、建成区面积0.32 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3500人,城镇化率达22.2%。水电气配套设施齐全,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道路硬化1.7千米,黑化1.5千米,安装照明灯120余盏。移动、联通、电信网络覆盖全镇,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电话;自来水普及率达35%以上;天然气用户达2200余户;农商行、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组建专门的环卫清洁机构,配备了2辆清洁专用车和200名保洁员。建成垃圾中转站4个、垃圾收集点90个、排污管道500米,实现了垃圾户清扫村收集镇清运。投资200余万元,修建大桥场镇污水处理厂,拟建食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从根本上改变了小流域的环境。

文化体育 建成土地坝、长江和龙泉坝村三个文化活动广场和16个村(社区)图书室,新建篮球场、室外化育健身等服务居民的配套设施。

教育事业 投入1000余万元,对现有学校进行扩建,新建校舍7150平方米,新增校园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中学容量达到2000人,小学容量达到4000人。2014年被泸州市政府授予“实施均衡教育乡镇”。

医疗卫生 启动医院迁建工程。新农合参保率达97.5%,镇中心卫生院拥有83张床位,达到了甲级综合性卫生院标准。

民风习俗 大桥地处上州下县水陆交通要冲,当地居民多系湖广移民后裔,民俗风情浓厚。民间有正月新年吃汤圆、舞狮、贴对联、送财神、打镰-;元宵节打铁水、耍龙灯;清明祭祖扫墓;端午节包粽子、门首插艾菖、划龙舟祭屈原;中秋节打糍粑、吃月饼赏月;薅秧子唱山歌;船工喊号子等习俗。其中由薅秧歌演变的“大河闹”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胜古迹

拥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处。

黄氏坝大佛 又称长江立佛,系泸州元代摩崖石刻代表,位于大桥镇长江村1社孔坡。黄氏坝摩崖石刻分布在长约70米,高20米的崖壁上,共8龛11尊,1到5龛均有造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黄氏坝大佛像,龛深1米,宽4米,高10米,龛内佛像站姿,通高7.3米,头高1.05米,肩宽1.4米。头上梳髻,螺发,双耳垂肩,眉目微睁,上着披巾,下着羊赐大裙。赤足,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作与愿印。两边各站立一侍候人。旁边另有一龛刻有造像4尊,龛高1.7米,宽2.4米,造像逼真。黄氏坝大佛所在的地方即元代前的济民市,是当年宋将吕文德-神臂城时隔江砌石为垒的处所。附近有飞龙寺、大头山寺、朝元寺、王爷庙、官防寺、城隍庙等庙宇遗址。

大寿桥 在瓮滩溪上,始建于宋至道(995——997)中,建桥时至今已逾千年。明弘治十二年重修。清乾隆三十年董瀛等募众补修,嘉庆六年(1801)知县王泰云率绅卢奇秀、郭显宗等募众改建,是此桥的最后一次改建,距今已二百多年。该桥长八长三尺,宽八尺,高九尺,更名大寿桥。但民间仍习惯称之为“大桥”。 瓮滩溪大桥,是合江尚存最古老的桥。至今除桥礅上的龙头雕刻部分毁坏外,整体保存完好,是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撤销佛荫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大桥镇管辖,大桥镇人民政府驻佛新路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