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王镇地处嘉陵江畔,东以嘉陵江为界,南与江口镇相连,西与剑门关镇接壤,北与元坝区红岩镇相邻。全镇幅员面积68.4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8个行政村,33个村民小组,2572户,10178人,总耕地13348亩。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涉及我镇1个社区,3个行政村9个组488户, 1615人。受淹没面积3756.84亩(耕地1792.3亩),房屋118863.8平方米。
张王镇人民政府始建于1950年8月。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嘉陵江,在张王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张王镇公所,划归剑阁县管辖。1950年8月建立张王镇人民政府,治地张王庙,1951年7月划归第七区公署(江口)管辖。1958年更名为张王人民公社,1968年4月成立张王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又更名为张王公社管委。
1984年1月恢复为张王镇人民政府,1995年划归剑门区管辖。 张王镇气候温和,适宜农作。全镇属深丘陵地带,最高峰威灵观,海拔949米,二龙三山穿大柏,五马四沟号嘉陵就是对张王地势的真实写照。全镇平均海拔660余米,年平均气温16.4℃,年降雨量1100毫米。全镇耕地多属梯田梯地,较为平整,阳光充足,土质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和果树栽培,盛产大米、烤烟、魔芋、花生、甘蔗、梨、李、桃等,所产大米质优味香,享誉川北,外地客商竟相购之。
而魔芋精粉则供不应求,远销成都、西安。 张王镇资源丰富,物质富饶。全镇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6.8%,有广袤的林木资源,有极具研究价值的柏树树种,有国家保护的珍惜野生动植物大鲵、红腹锦鸡、獐子、银杏树、皂荚树、红豆树、香樟树等。广阔的嘉陵江水域,鱼类繁多,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另有大量的沙石,沙金等矿产资源,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张王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张王镇文化站1995年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站”殊荣。全镇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农民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有众多的民间艺人和悠久的 民间文化。更有张王唢呐响彻嘉陵江两岸,张王金牛踏遍剑门山水,使张王民间文化生生不息,远播他方。而传承文化的教育事业更是长足发展,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张王镇生态环境优美,旅游开发前景广阔。全镇随着退耕还林和天然保护工程的实施,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步入张王,可见莽莽林海,随风涌浪,绵延不绝,犹如徜徉在绿色的海洋享受天然氧吧的惬意。漫步嘉陵江边,你能依稀听到水码头往日船来客往的喧嚣。泛舟嘉陵江上,欣赏两岸旖旎风光,远眺水天一色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张王镇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历经改革开放的洗礼,张王的经济发展已初步具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烤烟产业比较效益尤显突出,通镇油路青张公路成为张王经济发展的命脉,程控电话的开通成为连接张王内外发展的纽带,移动通信基站的建成、宽带网络的开通成为张王对内外开放和信息传递的时空连线。亭子口水利工程建设更为张王镇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整体搬迁的张王镇新集镇将重现昔日水码头的繁荣;剑门旅游大环线的形成促进张王镇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魔芋加工产业的兴起,将成为张王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
张王镇新集镇共征占用地214.22亩,铺设管网7000米,道路硬化2400米。集镇共有260户,781人建房。农村移民搬迁安置涉及9个组228户,835人。其中分散安置127户,467人;集中安置101户,368人,大梁山居民点74户,264人;井水湾居民点27户,104人。新集镇建设以“打造山水旅游文化集镇”为目标,不仅有错落有致的民居,还将在山南山北之间复建张王庙,作为游客观光旅游的一道景点。
居住用地大体分为山南和山北,居民建筑高度以2-3层为主,高度适中,同时严格按川北民居风格风貌建修,外墙刷白色乳胶漆,四面出檐,墙角勾勒青砖线条,屋顶座脊,灰色小青瓦。不仅可以很好与山体融合,而且有力于营造宜人的空间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