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镇位于游仙区东南部,原石板镇、观太镇、刘家镇合并设立信义镇,东邻盐泉镇,西抵小枧镇,南接中太镇,北与魏城镇接壤,距市区中心36公里,是全区重点工业乡镇之一,政府驻地为石板社区双兴街49号,镇域内设观太场、刘家场,辖区共有18个行政村及3个社区,总面积136.3平方千米,户籍人口达5.02万人,辖4个党委,16个党总支,3个党支部(其中2个两新组织),188个党小组,264个村(居)民小组,1861名党员,在家党员1471人,属游仙区第二大镇。先后获评绵阳市乡村振兴先进镇、四好农村路市级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
镇域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境内信义文化、观音文化、乡土民俗文化、乡贤文化等文史资源富集。辖区呈浅丘宽谷地貌,山湾静美、物产丰富、水源充沛,黄金河、魏柳河、观太河等纵横交错,G5高速过境14.29公里、高速出口2个,规划S416、S210省道等穿境而过。
【特色产业】
原石板镇、观太镇和刘家镇在产业发展上优势各异。石板镇的工业与农业实力较强;观太镇在发展蚕桑、优质粮油、畜禽养殖等农业上优势明显;刘家镇的农产品加工有一定基础。三镇合并后,信义镇深挖所辖原刘家、观太、石板区域的比较优势资源,正在加速打造“快道经济示范区、优质粮油基地、绿色蔬菜基地、乡村旅游体验地”。
信义镇持续发展经济。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11亿元,社消零4900万元,2023年新增市场主体培育个体486家,企业245户。现有工业企业17家,其中规上企业9家。正在推进游仙武引二水厂、区域化养老服务中心、4.9万亩优质粮油基地、2.4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托镇内千亩荷塘优势,2023年成功举办首届“荷花旅游节暨抓经济双提活动”,吸引2万余人次到场参加。
信义镇现代农业兴旺。以蔬菜制种和商品蔬菜为特色,建有覆盖11个行政村的蔬菜产业园,大小春粮食累计播种面积达38万亩,累计产量达15万吨。现有农业企业19家、合作社49家(其中国家级专合社1家、省级专合社4家、市级专合社2家)、家庭农场113家。仔猪出栏累计20万头,生猪出栏累计26万头。深入推进“三品一标”建设,信义刘皇叔、游信薯、羊肚菌等生态特色农产品取得长足发展。
信义镇道路交通便利。位于绵阳城区半小时通勤圈内,成绵复线扩容(G5)高速过境14余公里,镇内有柳垭、群丰2个高速出口,已顺利通车。修建撤并建制村道路12余公里,通组路20余公里,规划S416、S210省道等交通路线穿境而过。正在推进刘黑路(刘家-盐泉)、美丽乡村道路(刘家-东宣)建设,“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格局加快构建。
信义镇文化氛围浓厚。孕育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马鞍寺,国家级传统村落、市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曾家垭村,走出了明代进士汪东洋和清朝绵州第一进士叶上林;传承了杨氏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有“三信三义”信义文化馆,吸引省内外5万余人次现场参观。积极探索文、农、旅融合途径,现有结庐仙山、桑梓禅缘、乡村振兴人才馆等特色融合产业。
【“信义”来源】
经走访、调研和召开地名专家论证会,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及群众代表一致认为,撤并石板镇、观太镇和刘家镇后,将新镇命名为信义镇,既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突出特色,也反映了辖区内干部群众的美好愿望和追求。具体理由如下:
一是有利于传承信义文化。石板镇、观太镇、刘家镇曾同属一个区域,地缘相连,文缘相通,人缘相亲,信义之风传承至今。清朝康熙年间,因大量移民入此定居,后兴集市,故名文兴场。历史上民风淳朴,重信守诺,重义崇文,曾出过官拜山东按察史的明朝进士汪东洋和清朝绵州第一进士叶上林,至今仍传颂着二进士讲信学义的故事。境内的马鞍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曾开办义学馆,寺内现存“义学碑”,详细记载了乡民开办义学的故事,乐楼建筑上保存了当时建筑工匠的信义承诺的碑文和墨迹,故此地风俗教化的传承保留至今,也反映了当地重视信义古已有之。
二是有利于打造“信义文化”特色小镇。信义文化已成为当地的全国“名片”。2016年,当地在全区、全市乃至全国率先开展“信义”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信义文化小镇,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经验。中宣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中央电视台CCTV-7“为你点赞”节目组曾调研或报道当地的信义文化建设经验。中央文明办《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交流”栏目以《绵阳游仙区诚信文化建设出实招》为题介绍了游仙诚信文化建设经验。
三是有利于践行“信义游仙”的发展战略。当地已成为游仙区弘扬信义文化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刘家片区面对新时代社会建设新形势,重拾信义,大力推进信义文化建设,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有信仰、重信誉、守信用、讲信义、讲道义、讲忠义的教育活动,在绵阳市引起极大反响,信义文化已成为刘家片区的一张名片。基于此,在游仙区第六届党代会上,游仙区将“信义游仙”作为全区未来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