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十大祠堂

闽王庙
  闽王庙在今福州市区中心的庆城路,历史上曾经甲第连云,规模很大,但在岁月流逝中庙产渐被侵蚀,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只剩下两路四进建筑。祠前东西有牌楼式跨街宫墙(俗称东西辕门),红墙青瓦;墙檐下有彩绘花边纹饰,均毁于“文革-”期间。祠占地面积1621多平方米,今祠坐北向南,依次有碑院、祠厅、后院。门墙为牌楼式,墙檐有宽幅彩画博古花边,红墙青瓦。辟三门。中门前有1对抱鼓石,是以前的门面装饰,象征房子的主人有较高的身份和地位。旁有石狮,门上嵌竖碑“奉旨祀典”,黄碑“忠懿闽王祠”。左右边门石额分别为“崇德”、“报国”。大殿木构,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构架,歇山顶尾脊,祠厅额挂一块木匾“功垂闽峤”,“峤”指的是山大而高,以此赞誉王审知治闽的功劳。中供闽王塑像。陈列王审知墓志一合及其妻任内明墓志1通。殿前石铺庭院,左右设廊。祠西侧庭院,有拜剑台一座和董太后享堂。享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五柱)。拜剑台毁于“文革-”期间。闽王庙东路为主庙,共四进,大门为福州传统祠庙常用的屏风式门楼墙,共三个拱门,中门上……[详细]
螺江陈氏宗祠
  螺江陈氏宗祠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为清代刑部尚书陈若霖出资倡建。该祠坐北朝南,依中轴线渐次排列有照璧、牌楼、天井、大殿、花园及大戏台等建筑,大殿前有回廊,两侧有厢房。其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1992年11月被列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螺江陈氏最早是陈广在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从新宁(今长乐玉溪)迁来,“吾螺之分支于陈店而上溯玉溪”(陈宝深语)。至于其远祖世系,则无从稽考,便独树一帜,取居住地名而称“螺江陈氏”。以陈广为开基祖。广号巨源,明赠征仕郎。传孙五人:曙、暄、映、晔、暎,是为恭、从、明、聪、睿五房之祖。再传而长房又衍为三派,合之为七房。后代子孙以此七房为祖,繁衍生息。“江山代有才人出”,仅从明朝至清末,就出了二十一个进士,一百零八个举人,可谓人才济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后期陈承裘父子四进士,陈宝深兄弟六科甲,真是占尽风流。陈氏子孙中,最为著名的人物,清代的有陈若霖,清刑部尚书,精于律学,善于办案;陈宝深,清末著名教育学家,官至太子……[详细]
福清叶氏宗祠
  福清叶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叶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福清市港头镇后叶村,系明内阁首辅叶向高的祖祠。其坐北朝南,由戏台、天井、殿堂等组成。有资料记载,该祠为叶向高亲自卜地兴建的,但缺乏史料依据。该祠坐北朝南,二重门刻有明天启皇帝钦赐的写有“元辅乡”三字的牌匾。祠堂始建时为三进八扇一后院,规模较大,宽23米,深43.8米,占地1008平方米;外墙为砖石结构,内为木质结构的宫式斗拱建筑。该祠清顺治年间被毁,康熙年间曾修后进和后院,乾隆年间又修戏台亭和回廊,1947年再建中间一进二层楼房和八角大戏台等。1985年,叶氏后裔、旅外华侨出资进行大规模修缮,并恢复原貌。现祠内大厅之彩绘、浮雕、镂雕等十分精致;殿堂面阔三间,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栋梁、斗拱、门窗雕刻精美。祠堂内的五只仙鹤和三副对联均为万历皇帝御赐的;大厅正中上方高悬着“天恩存问”竖匾——这是保存下来惟一的原始文物,犹为珍贵;竖匾两边是万历皇帝钦赐的“黄阁师臣”和“世乡贤”……[详细]
下杭路曾氏祠堂
  下杭路曾氏祠堂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下杭路196号,该地原为王莲莲丈夫郑诚家族所有,后售予清末民国福州第一大纸行老板曾文乾。曾购房后由其堂弟曾文敏督工建造曾氏祠堂,为福州较有代表性的家祠建筑之一,后被攀附为曾巩后裔祠堂。该曾氏家族,原是从长乐感恩村迁来。祠堂建于民国14年(1925年)。坐北向南,原有两进,首进临街为商行形式,以供出租。二进为祠堂正座,依次有门厅、回廊、祠厅,祠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周围用封火山墙。大木架横梁跨度大,石柱题刻楹联多处。门墙上有“南丰衍派”、“出孝”、“入娣”等横额石匾。保存较好。沿街建筑东侧另有一侧落,首进为一专祠。曾文乾乐善好施,办了“纸帮救火会”附设在专祠的前部。约在1947年,曾文乾长子曾希骥(又名曾万宜)将祠堂办了“四端中学”,同三座祠堂房产(上杭路、潭尾街、宫左社)归作校产;其同父异母的胞弟曾万颐任教务主任,其他教职员多是有亲缘关系。解放后,党和政府对“私立学校”进行调整,“四端中学”与三座校产房屋并入福州四中,其胞弟曾万颐安排任福州四中……[详细]
上街新洲金氏宗祠
  上街新洲金氏宗祠闽侯县上街镇新洲村的金氏家族,是彭城金氏的一个支系,于唐朝末年入闽。入闽始祖传至十一世,因人丁稀薄,迁居各地。金履丰,字希成,号亮功。宋端平二年(1235年)生于浙江兰溪县金府。金履丰智勇双全,征伐有功,官至驾前大将军、御史大夫。旋值元兵入侵,金履丰抗御屡胜,得军功赐券,并允世袭。后宋亡于元,金履丰愤时事不可复为,遂偕子金标归隐福建侯官县璧团洲,从此在璧团洲结庐而居,恳沙造园,将一片渺无人烟的荒芜之地发展成良田遍地的人间乐土。元大德五年(公元1302年),金履丰卒于家中,享寿六十有七。金履丰逝世后,金氏一族在璧团洲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至明清时,已传承30余世、500户。后因璧团洲为沙洲,且屡遇洪患,田舍耕地崩决,地域逐年缩小,金氏族人遂于清乾隆年间,分批迁移他乡居住。其中一支为始祖金衡的第二十九世孙金崇照的四世孙,即“诚”字辈的18位族兄举家迁移至璧团洲西面的洲地,为有别于祖居之地的璧团洲,新定居之处便名之为“新洲”。清乾隆丁未(1787)年,金履丰的后裔把原将军府第“中……[详细]
梁厝永盛梁氏宗祠
  梁厝永盛梁氏宗祠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始建于宋隆兴元年(1163),系理学家朱熹与挚友梁汝嘉择地所建,朱熹为祠堂题写堂号“贻燕堂”,内设讲学堂;元至志二年(1322)重修;梁氏十四世始祖翰林学士梁恩观回乡祭祖修家谱时筹建;民国十一年(1922),族人又募捐重修;民国期间,宗祠曾作为校舍;解放后尤其是文革期间,宗祠作为仓库使用。改革开放后,于1987年由族人梁敬錞捐款再次重修。建筑坐西朝东,占地693平方米。由祠埕、门厅、戏台、天井、醮楼、祭厅组成。祠门前有158平方米祠埕,门墙上部为近代式,上有女儿墙;大门两侧有一对陶瓷酒盏拼镶的白象。进祠门有一戏台,四坡顶,戏台后部雕刻拼花十分精美。戏台上有凤凰池。戏台前有天井。祠堂厅封火山墙二坡顶,面阔三间,进深六间,屋架结构为穿斗减柱造式。正中设神主龛,厅上悬挂清帝赐梁章矩的“三福”方匾、孙中山提予梁瑞庭的“急公好义”、萨镇冰题的“燕翼贻谋”。游廊上有卷棚。祠厅右侧设“独身祠”,两旁有一对联,“纪念问题是共本源合配享,嗣绩主义保存血脉附宗传”,连……[详细]
高湖南湖郑氏宗祠
  高湖南湖郑氏宗祠位于仓山区盖山镇高湖村高湖市场旁,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吏部验封司郑善夫捐资倡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占地854平方米,南偏东85度,由门楼、前厅、厅堂、厢房、天井等组成。门楼为牌楼形式,檐下如意斗拱出跳,重檐悬山顶,大门处有一对石抱鼓。进门处有龙凤藻井,两边游廊,第一进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均穿斗式构架,双坡顶。原先戏台已倒塌,照壁已被更改。原有林则徐书的《南湖郑氏祭田记》碑一通,现立于福州于山碑廊。1992年11月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明代祠庙建筑的重要实例之南湖郑氏以郑露、郑庄、郑淑为宗。露、庄、淑,世称“南湖三先生”,郑昭于晋时为泉建刺史,过莆口,爱其风土,乃迁祖坟于南山,当时并未安家于此。唐天宝二年(743),三先生为避李承昭之难自侯官徙永泰,又由永泰至莆田,结庐于其祖坟旁,南山下有湖,是为南湖,三先生遂于南湖设讲堂以修儒业,实为开莆倡学之首,“南湖”遂以得名。开莆郑氏传至十二世郑源深,迁徙至福州市郊高湖村,为高湖郑氏开基……[详细]
长柄朱子祠
  长柄朱子祠位于福州市郊亭江乡长柄村,明万历年间,闽县郭心山、郭克卿父倡建董应举捐助十金始建。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占地506平方米,依山而建,前后递升,周围封火墙。由门楼、大殿、文昌阁三部分组成。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二层,单檐悬山顶;前廊、后堂穿斗式构架。大殿正中祀朱熹塑像,墙上嵌立《龙津书院祀典记》等五块碑刻,记载该祠的历史沿革。春秋二祭,合北一带士子均聚会玉山杨氏宗祠〔明代),位于闽侯县青口镇杨詹村内。杨厝以姓氏为村名,其祖先为宋代理学家杨时。祠堂坐东朝西,始建年代不详,经考古认定为明代建筑。祠堂为木结构,前后两进。前为门厅,后为厅堂,周围风火高墙。大门厅与堂厅间两侧有廊连结。门厅前,堂前均有庭院。门厅阔三间,三柱两进深,穿斗式木构架,明间顶盖高于次间屋面。次间屋脊伸入正间山面,檐下插拱出挑,牌楼式顶。厅堂面阔三间,双坡顶,七柱出游廊,穿斗式构架,步架间均用方斗承托,檐柱用插拱连续出挑。祠堂主构架保存完整,特别是屋面瓦作部分的泥塑为原建筑物保存完……[详细]
盘谷张氏祠堂
  盘谷张氏宗祠位于永泰县盘谷乡方壶山脚下,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506),清代重修,2003--2005年再次重修,2005年入选《八闽名祠》。张氏宗祠平面呈长方形,坐东朝西,面阔24米,进深32米,占地面积768平方米,土木结构。中轴线由前至后依次为:正门、门厅、天井、主座。门厅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抬梁混合式木构架,硬山顶,两侧封火山墙。正座带前廊,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两侧封火山墙。前廊卷棚顶。祠堂内保存有不少珍贵文物:明代神主牌、清代进士张世球象牙笏、诰封箱,还有供案几桌、旧族谱等。象牙笏原由张仁敏收藏,金黄色,长0.507米,大端宽0.063米,小端宽0.049米,厚0.4米。祠堂内悬“百忍堂”“进士”“文魁”“武魁”“齿德兼优”等七面古匾额。张氏宗祠内收藏不少珍贵文物,是研究清代建筑史、移民和民俗史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07年4月28日,永泰县人民政府(樟政〔2007〕139号)公布其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范围:东至……[详细]
天水赵氏宗祠
  天水赵氏宗祠位于仓山区盖山镇天水村,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民国十九年(1930)重建,建筑占地面积894平方米,南偏西15度,为二进木结构建筑。牌坊式门楼,顶上有双龙抢珠及人物浮雕,门面已改为现代玻化砖,宗祠前为池塘,池塘南侧有夹杆石。门内有插屏门。第一进为戏台,上有五层椭圆形藻井,两边分别为鸳鸯池、化龙池,大厅封火山墙,双坡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石柱,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祠存有清同治年间直匾“钦命诰封琉球正使”和“钦命翰林院检讨”等匾额,现存为仿制,还有郑孝胥手书的楹联一对。两边有游廊通往二进,游廊前有美人靠,拾阶而上,过葫芦形栅门为二进大厅。二进大厅封火山墙,双坡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前有青石盘龙丹墀,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神主龛设宋太祖及父母兄弟塑像,两侧有宋代十八位皇帝画像。该宗祠为布局完整的祠庙建筑实例,反映了中琉关系,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001年12月被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全部福州市景点>>>

全部福州市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