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庐”是庐山别墅群中又一个清晰而宽大的历史脚印。中国人建造的,欧洲特点强烈,风格的整体性完好,没有不易理解的繁褥之笔,在庐山仅此一栋。吴庐位于庐山大林路742号,这里是30年代,40年代吴鼎昌住过的地方。由花径沿大路南下,在路西侧,就可以看到这栋石构的两层古堡式别墅。它屹立于山脊,座西朝东,海拔约1090米。西面岭下就是名传遐迩的锦绣谷。地址:九江市庐山市庐山风景区大林路742号类型:现代建筑游玩时间:建议20-40分钟门票信息:无需门票。……[详细] |
文港是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和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的故里,晏殊身居相位,他“开一代词风”,成为婉约词派的创始人,被推为开创临川文化的领头雁。晏几道将婉约词风推至顶峰。以“二晏父子”为北宋杰出的文化代表,将宋词小令推进一个新的艺术里程碑,加上后来晏殊门生: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一大批临川籍的政坛文豪,形成了江西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佳誉。祠堂建于晚清,二进五间,220平方米,是晏氏家族祭祖拜堂的场所。唐代诗人戴叔伦“黄鸟数声催柳变,春溪一路踏花归”的诗篇,说的就是今天文港晏殊村的景致。……[详细] |
习振翎故居坐落水边镇湖洲村,现地址为湖洲村89号。故居为砖木结构,坐北向南,风火墙高8.6米,建筑面积为118.5平方米。习振翎(1757-1818)水边镇湖洲村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中举人,四十九年甲辰(1784)科进士。钦点工部主事,后升都水司员外郎、制造府郎中、云南开化府、东川府、徐州府、苏州府知府。后升福建汀州、漳州、龙岩三地兵备道、山西按察使、山西布政史。无论在何职上,习振翎均能以忠君爱国为根本,鞠躬尽瘁,一直心力交瘁请辞。著有《公余集》。……[详细] |
朱德旧居位于东湖区公园街道民德路社区花园角2号,坐标为北纬28°4107.6,东经115°5340.4,海拔32米。西面有南湖和北湖,西南面有东湖,西北有赣江,西南面有抚河。西有苏圃路,东有八一大道,北有叠山路,南有民德路。东面有南大二附属医院、西面有佑民寺、基督教志道堂,西北面有东湖幼儿园,西南面有八一公园。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建筑保存完好,占地面积468.76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江南传统民居,座西朝东,两进两层,穿斗式木梁架,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四周为清水青砖围护墙。旧居分左右两部分,中间以砖墙分隔,前天井之间有小门相通。建筑面积776.7平方米。1927年初朱德将这幢房子包租下来,全家……[详细] |
罗隆基故居位于安福县枫田镇车田村。故居建于清末,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具有典型的江南民间庭院风格。院子直面水塘,墙面青砖砌成,垛角前三后四高高耸立,内室全部用木板隔成。在正厅开窗采光处存有“文光射斗”等墨书大字,前檐下还有许多诗词及民俗图画。罗隆基从出生至12岁一直居住在此,留美归国后曾三次回乡省亲。2002年罗隆基故居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将原有居民迁出,得以较好的保护。2004年,县文博部门将故居进行了全面维修,成为罗隆基纪念馆。……[详细] |
港下屋邓小平旧居:位于南村乡南村街。港下屋为清中期硬山二坡顶砖木结构建筑,面阔12米,进深15米,高6.5米,占地约180余平方米。1933年5月中旬,“左”倾错误路线执行者王明在江西开展所谓反“江西罗明路线”斗争,指责邓小平等人是江西罗明路线的主要代表,错误地撤销邓小平省委宣传部长职务,并下放到乐安南村任区委巡视员。邓小平任巡视员期间在此居住不到半个月,即被召回宁都七里坪省委机关。……[详细] |
胡居仁故居位于社庚乡古塘村,这个村绝大部分为胡姓。该房屋占地面积262平方米,从结构与装饰来看,属徽派建筑风格。在气宇轩昂的门楼上刻有“淑心遗润”四个石雕大字。故居有400—500年历史,高墙外观森严,墙线错落有致,廊柱石雕,窗楹木雕,花纹清晰精致,厅前厅中有两处四水归堂的“天井”。原宅面积较大,现存房屋仅为其中一部分,房前原有旗杆石一块,现不存。……[详细] |
樟树毛泽东旧居位于樟树市区新街37号,旧居为老式民房,八字门楼,面积192平方米,住房六间,四面砌风火墙,通高6米。1930年7月24日,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军第一军团进驻樟树,毛泽东曾在此居住并主持召开各军负责人会议,作出“不冒进攻取南昌”“西渡赣江”重要战略决策。现已有文博部门翻修并对外开放,通过图文和实物的形式展示毛泽东同志来樟树的场景。……[详细] |
秋收起义甘家毛泽东旧居地点:坊楼镇甘家村时代:1927年建设控制地带:1.秋收起义甘家毛泽东旧居(南溪甘氏祠):以保护范围为界,东、西、北各向外延伸10米,南向外延伸15米。建设控制高度:30米。面积:1451平方米;2.秋收起义甘家毛泽东旧居(甘信桥私宅):以保护范围为界,各向外延伸10米。建设控制高度:15米。面积:921平方米。……[详细] |
诗人的故里,位于江西九江星子避暑胜地庐山的南麓。一个只有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子。这里住户都姓陶,是诗人的后裔。据史书记载,诗人的故居原住玉京山下,第三年,他在诗中所描写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住宅,便被一场大火烧毁了。后来诗人就移居栗里村。这个村子就是栗里。可能也就是他在《移居》诗中所说的南村。山环水绕,一千五百多年前使诗人流连忘返的风景依然如故。村前一条清泉,从一座小石桥下缓缓流过。这座小石桥,据说便是诗人当年带月荷锄归走过的清风桥,亦名柴桑桥。桥畔大树下,斜倚着一块青石,上刻柴桑桥三字。顺着清清的流泉,依山势南行至一水池。池间巨石上,刻有醉仙濯缨之池字样,人们便叫它濯缨池。相传诗人当年在劳动……[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