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旅游景点介绍
圣井寺遗址:位于武安市城区康二城镇九龙山脚下。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宋元佑三年重修。明、清均有重修。存有大殿、天王殿、配殿遗址及根基,圣井遗址、明代石造像3尊,石质须弥座3个,明代石桥1座,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石刻、碑刻10余通(件)。据碑文记载:圣井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是盛唐时期保存下来的佛教建筑遗址及石刻,根据遗存可判断,该建筑是原武安县出东大门第一座佛教建筑,其规模较大,保留了早期的建筑工艺和雕刻艺术,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汉传佛教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上世纪80年代,康二城文化站牵头,自筹资金对该建筑进行了重修。保护范围:以遗址外缘为基线,向东、南、西、北各扩5米。……
[详细] 七十二皇窑遗址:位于馆陶县南徐村乡东厂村内,始建于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生产的城砖和墙砖,由朝廷设立在临清的“工部营缮分司”统一管理,用于修建皇宫和寝陵。保护范围:以七十二皇窑遗址标志碑为基点,向四周外扩40米为保护范围。……
[详细] 沿庄古墓:位于馆陶县寿山寺乡沿庄村,为汉代古墓。古墓现封土堆占地约10亩,高约18米。保护范围:M1以封土外缘为基线,向四周外扩50米为保护范围。M2以封土外缘为基线,向四周外扩40米为保护范围。……
[详细] 驸马坟:位于馆陶县南马固村西南,占地为1亩,为汉代古墓。保护范围:以封土中心为基点,向东外扩18米、向西外扩30米、向南外扩30米、向北外扩北30米为保护范围。……
[详细] 西营清真寺:位于大名县西营镇西营村,始建于明代,系典型的伊斯兰建筑。该寺附属文物大殿门口2个狮子栩栩如生,砖雕精美绝伦,另存清、民国时期的2通碑刻。保护范围:以清真寺围墙外墙基为基线,向东、西、南、北各外扩2米。……
[详细] 中山怀王刘修墓位于定州市区西南,封土残高约16米,周围有城垣,呈长方形。墓道为斜坡状,墓室南向,平面为“凸”字形,分墓道、前室、后室三部分,通长约61米。墓葬形制是西汉时期最高规格“黄肠题凑”,前室墓顶、墓壁用三层方木垒成,后室室壁为六层方木一横一顺叠垒而成,室顶横铺五层方木,动用柏木2000立方米。墓0-土大批珍贵文物,其中有金饼40块,掐丝贴花镶琉璃面马蹄金、麟趾金3块,大量炭化竹简古籍。我国发现的马蹄金很少,而掐丝贴花镶琉璃面马蹄金实属罕见。麟趾金的发现为研究我国的货币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详细] 中山穆王刘畅墓位于定州市区南,封土高12米,直径约40米,为夫妻合葬砖室墓,墓顶封土,墓室结构复杂,规模宏大,由墓道、东耳室、西耳室、前室、中室、东后室、西后室等部分组成。清理出金器80件,银器25件,玉器32件,其中玉座屏、乳钉纹青玉璧、扇形玉饰片等,都是国内罕见的珍品。铜器、铁器、陶器、骨器等共计1100余件,银缕玉衣散片1000余片,石衣散片400余片,五铢钱235枚。出土的这些器物生动再现了当时东汉社会贵族阶层的奢侈生活和虽死犹生的厚葬习俗。……
[详细] 中山简王刘焉墓位于定州市区北,墓室庞大,封土堆积高阔,高约20米,长宽各约40米,面积1600平方米,平夯筑起,为石椁砖室墓结构,由墓道、东耳室、甬道、前室、主室和回廊等部分组成。出土随葬器物比较丰富,共计401件。其0-土的石块中带有刻铭和墨书文字的共计800块,铭刻内容多为采石场地名及参与修筑陵墓开采石料的郡国、县邑、工匠名,如“北平石工卫山作”、“望都石章于通作”、“新市石扬文”、“梁国卢孙石”、“毋极石”等等。这些铭刻大都是筑墓工徒的作品,它代表了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其中多为隶书,说明东汉时期我国的字体已由篆书向隶书演变。这批石刻的发现,对研究我国书法的演变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特别是石刻出于工徒之手,尤其珍贵……
[详细] 药都公园位于安国市区东南部药都南大街东侧,南临沙河灌渠。1996年5月建成。公园总占地12.4公顷,根据公园所处位置及服务半径设三个进出口,一、西门为主门,宽20米,大门外设停车场,大门内广场设声控彩色喷泉,立意为“珠泉合辉”,入口背景为绿色树丛和红色花丛,两侧北以“藤蔓春暖”,南以“海棠香溢”为花木主题。二、北门宽9米,以照壁花坛园林小品为障景,后面为开阔湖面,入口两侧以植物景相衬映,东为“金银果红”西为“紫珠滴翠”。三、东门宽15米,以圆形草坪、花丛、密林为入口对景,题为“绿荫托艳”,两侧以紫薇,美人蕉为主题的“夏日映红”,展现植物夏景。园内分设儿童乐园区、青少年活动区、老年活动区、药圃温室区和山水主景区,主景区建有两个形状不同的岛屿和三座拱桥,将水面分隔成大小不同的三个湖,西北两湖湖面……
[详细] 刘秀封将台遗址位于安国市区东南10公里的堼头村,台高10米,周长30多米。西汉末年,刘秀为恢复汉室,与邯郸王王郎在安国一带交战获胜,刘秀令士卒筑台,在此台大封将士。此台今已毁废,遗址尚存。……
[详细] 汉代安国城遗址位于安国市区东南7公里处的西安国城村北。现存南北向长190米,东西向长180米,高1.8米的旧城基一段,近年陆续有陶缸、陶罐、陶井圈出土,多为泥质灰陶。清光绪《祁州乡土志》载:“高帝既平项羽,六年(前201)八月甲子日,始封王陵为安国侯,置县,冬十月……筑城,城在州治东南安国城村,遗址犹存。”……
[详细] 马家庄商周遗址位于安国市区北偏西8公里处的马家庄村西,占地9万余平方米。地表暴露大量陶片多为粗绳纹夹砂红陶和灰陶,系鬲、鼎、豆等生活用具碎片。为商周村落遗址,因未大规模发掘,布局不详。……
[详细] 梨园古墓群位于安国市区西10公里的梨园村西北300米处。占地约7000平方米。地表部分为5个大土丘,南北向排列成两行,东三西二。土丘大者直径约50米,高8米,小者直径5米,高1米。197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大土丘正顶有盗墓孔,地面暴露墓室砖墙一段。因未发掘,年代无考。……
[详细] 固城汉墓群位于安国市区西南15公里处的固城村。占地约7000平方米。地表为3个5米高的土丘。1974~1976年村民取土,墓室暴露,内部结构为主墓室及左右两耳室,主墓室分前、中、后三室,中室两侧有墓道。棺椁置后室,棺下有井。主墓长4.5米,宽2.3米,高5米,墓0-土汉代铜镜1个及部分陶罐。现地表已成平地。……
[详细] 马村古墓位于安国市区东南15公里处的马村西偏北。地表部分为一高埠,1971年平整土地时夷平,出土镞矢、铜币等,为汉代遗物。清乾隆《祁州志》载:“汉丞相陈平墓在马村西北,高埠尚存。”墓中无墓志铭,是否陈平墓不能确考。……
[详细] 伍仁村古墓位于安国市区南15公里的伍仁村。1988年村民取土,挖出古墓葬4座,均为拱券墓。其中一墓平面呈乒乓球拍形,墓室长1.74米,高1.6米,北宽0.8米,南宽1.44米,腹宽1.64米,靠东侧有一砖炕,宽0.6米,炕上有男女骨骼各一具,一头南,一头北,相向侧身卧。出土有泥质灰陶两个(均碎),从标本和墓砖确定为战国墓,此类墓葬在西伯章、北七公、宋固、沙头、奉伯、东叩等村多有发现。与战国时实行“六十还甲子”、“空堂坟”的传说相吻合。……
[详细] 北七公碑楼坟位于安国市区东北北七公村北1公里处。占地约1500平方米。为元朝镇国上将军贾辅墓。地表原为一古建筑群。南至北顺序为大门、东西厢房、碑楼、坟丘,以砖墙围绕。地面建筑毁于1956年,坟丘也于1978年农田基本建设时被毁。1988年征集到一件墓室陶瓷枕,银锭形,长0.4米,高0.15米,琉璃面,绿底黄牡丹花饰,前竖面无釉处墨书“承安二年头顕”字样。……
[详细] 东伏落古墓位于安国市区北15公里的东伏落村东北1公里处。主墓为一高大土丘,占地4000余平方米。主墓东北及西南各一小墓,均占地600多平方米。1958年平整土地时两小墓被毁,出土汉代铁剑、头盔、陶猪圈等,现存河北省博物馆。两小墓均有砖砌墓道与主墓相通,小墓被毁后及时封死墓道保护了主墓,经鉴定为东汉墓群,墓主身份不详。……
[详细] 西北马古墓群位于安国市区西南15公里的西北马村。面积3万平方米。1986年群众取土时发现。经发掘,地表以下10米可分为4个文化层,10米处为古人类生活遗址,从出土石斧、陶鬲等分析,属龙山文化类型遗址;距地表8米处为战国时代墓葬,出土有战国铜剑等;4~5米处为西汉墓葬;2~3米处为东汉墓葬。出土陪葬品有陶鼎、豆、罐等多种陶器及大量陶器碎片。现有地表暴露东汉墓8处。……
[详细] 金龙大王庙于安国市区西北3.5公里的杨翟村。建于明代,原为一建筑群落,由南至北为戏台、广场、牌楼、钟鼓楼、东西配楼、正殿、饮马坑等,占地7530平方米。庙中神主为金龙四大王,姓谢名绪,是南宋末年谢太后的侄儿。宋末,元军南侵,谢绪万分沉痛,隐居于钱塘江附近的金龙山。元军攻占临安后,俘虏了小皇帝宋恭帝与谢太后,谢绪发誓“我生不能图报朝廷,死当奋勇灭敌。”然后跳入钱塘江自尽。人们将他葬在金龙山。元朝末年,朱元璋制造了金龙四大王助他败元军的神话,诏封谢绪为“金龙四大王”。因为谢绪能号令黄河之水,因此被封为黄河之神,兼管运河。清顺治二年(1645)又追封为“显祐通济金龙四大王”,建庙无数。关于这座金龙大王庙供奉的是谁,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明朝末年,杨翟村有一英俊后生,取名挡儿。他自幼在章凝外祖家住,常……
[详细]
闂傚倸鍊搁崐鐑芥嚄閼哥數浠氱紓鍌欐祰椤曆囨偋閹惧磭鏆︽繝闈涚墔濞岊亪鏌i褍浜為柟铏崄閻忓啴姊洪崨濠佺繁闁告ǹ妫勯悾闈涱吋婢跺鎷洪梺鍛婄箓鐎氬嘲危瑜版帗鍊电紒妤佺☉濞层倗澹曡ぐ鎺撶厵闁诡垱婢樿闂佺粯鎸婚悷鈺呭蓟濞戞粎鐤€婵﹩鍏涘Ч妤呮⒑濞茶骞栭柣顓炲€垮璇测槈濡吋娈曢柣搴秵閸嬪嫰顢旈敓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