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旅游景点介绍
广德桥位于青阳镇新安村西北,又名潘路塘桥。始建于明朝,清雍正六年(1728)重建。广德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18米,净跨为6.7米,桥面宽3.4米,拱顶高程6.7米。广德桥用青石彻筑,间夹花岗岩,桥面有花岗岩石阶48级。有桥名“广德桥”,“大清雍正岁次戊申建造”石刻。新安村原属桐岐镇,后与青阳并镇。桐岐所在地原为芙蓉湖一隅——马家湖,有湖田七千三百亩。北宋以后,历代官府在这里开堰设闸,断流促淤,初步治成农田。明宣德时巡抚周文襄(周忱1381~1453)塞湖为田,筑土为堤,挖沟开河,排水除渍。周忱主持的改革,大大改善了江南的农田水利状况,发展了农业生产,保证了朝廷赋税收入,得到了朝廷嘉奖。《十七圩修堤志略》记述了周忱治潮经过,称周忱“开辟斯土其工德无竞,而衣食斯土其歌功德更无竞也。”周忱死后,江……
[详细] 桐岐万安桥位于青阳镇桐岐王大坎(俗称王大坝),横跨在南顺塘河上。桐岐万安桥又名黄涂坝桥。据明正德《江阴县志》载:“万安桥在垌琦村,里人王伯玑建。”清光绪《江阴县志》载:“黄涂坝桥,园上桥西,蟹姑尖东,又名万安桥。”万安桥为青石建造的单孔石拱桥,全长32米,桥面宽3.3米,桥孔跨径6.8米。万安桥始建于何年无法查考,现桥为青石建造,具有明代桥梁特征,该桥明正德县志已有记载。根据桥上两处石刻:光绪二十七年冬十月和江苏省康济善局重建。可以判断,该桥在光绪二十七年重建过。万安桥有一首桥联:“万倾黄云歌大有,一泓碧水渡康庄。”相传,王大坎或称王大坝在芙蓉湖上,该湖是江阴最大的湖,又名上湖,古时素有“碧波千倾,绿荫丛生,荷叶连片,四季如春的美称。”自宋代开始,人们就致力于治理芙蓉湖,围圩造田,耕种作物。……
[详细] 迎秀桥位于青阳镇北街梢,跨老锡澄运河。原名北新桥,又名凝秀桥。流穿青阳镇的老锡澄运河古时又称运粮河、漕河。1956年锡澄运河拓浚时,青阳镇段向西改道,青阳市镇部份的旧河道当地民众又称为市河。迎秀桥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知县张集建造。该桥与南新桥(又名三元桥)同时代、同年建造,两桥大小相同,型式一致,为姐妹桥。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焦?重建。重建的迎秀桥至今已有三百八十五年。清咸丰元年(1851)镇民捐资重修。近年迎秀桥拱顶有陷落变形现象。2005年市政府拨款30万元,由青阳镇政府负责进行大修。迎秀桥长21.4米,净跨11.0米,顶宽3.5米,底阶宽4.0米,东坡石阶30级,西坡石阶20级,拱顶高程10.0米。桥顶有四只神态各异调皮活泼的小石狮为望柱。远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
[详细] 南新桥位于青阳镇南街梢,原万源布厂旁,跨老锡澄运河,又名三元桥。南新桥、中新桥(青阳桥)、北新桥同在青阳镇,连同原来的天主堂,成为青阳镇一景,也是古青阳镇的标志性建筑。南新桥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江阴知县张集筹资建。同时建造的迎秀桥(北新桥)与南新桥同规格,同桥型。南新桥全长34.5米,净跨11.0米,拱顶高程10.8米,桥顶面宽3.5米,底阶宽4.5米。东坡36级至一平台阶,分向南向北各8阶落坡。西坡石阶39级。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江苏学政(时为南直隶)移驻江阴,辖管八府三州生员考试。同时江阴学政直考常州府下八县秀才,有江南六县生员经青阳赴试,经过青阳南新桥至青阳市镇必定停下来上岸休闲放松,进庙焚香拜佛,祈求保佑能够中榜。因此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改名为三元桥,意思是连中……
[详细] 奚佐尧,原名祖耀,字冠一,生于1897年,江阴市徐霞客镇北渚村人。民国5年(1916年)毕业于江南公立南菁学校,翌年进北京大学学习;民国8年赴法留学。在法国,他结识陈毅等许多青年革命者,后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支部成员。尔后,根据党组织安排,去苏联接受军事训练,成为中共早期军事干部。民国15年,奚佐尧应召回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区委军事委员。五卅运动后,奚佐尧负责组织和训练工人纠察队,10月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决定领导上海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奚佐尧为指挥处成员,负责南市方面的行动指挥,计划暴-动-一开始,就组织起义工人占领高昌庙兵工厂,夺取枪支,武装工人纠察队,袭击军阀李宝章的防守司令部。由于起义行动泄密,10月19日深夜奚佐尧冒险亲自外出分配运送枪支,与警察巡逻队遭遇,奚佐尧被捕,为掩护其他同志……
[详细] 马镇大桥位于霞客镇马镇村街东梢,江阴与无锡惠山区的界河上,全长32.5米,高5.5米,桥顶宽3.1米,桥堍宽5.3米,桥北坡有23阶石级,南坡19级石阶。界河河面开阔,水面有五、六十米宽。马镇大桥凌空跨河,使被界河隔断的大路变通途。马镇自古以来就是江阴与邻邑间的重要水陆通道。宋、元、明、清官府在马镇设邮铺。清道光《江阴县志》记载:“马镇市傍桥濒河,明时毁于倭,今西桥及湖塘有小集二处。”马镇因驿站而兴市,可惜遭倭寇烧毁抢掠,后来复建,规模亦不大。据道光《江阴县志》记载,马镇大桥为“景泰间(1450~1456年)徐泰建。”徐泰是明朝江阴解元。但在桥北驿站墙壁下坎有石碑一块,上面记载着此桥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系冠带义民徐景南(徐霞客第十世祖)和同室孔氏出资建造。马镇大桥建在淤质……
[详细] 胜水桥位于霞客镇湖庄村南阳岐徐霞客故居东首,跨沈塘河上,三面环水,河道曲折绕流,浜湾沟汊相通。这儿地势低洼,土地平整肥沃。这儿水多,鱼多,稻米更香,是典型的江南鱼之乡。南阳岐古时是水陆交通要道,老马镇是官府重要交通驿站,从无锡经长安从陆路去悟空、青阳的人必经马镇、南阳岐胜水桥和前马桥。中国有名的探险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故居就在胜水桥西侧,数十次出游都是从胜水桥旁乘船。穿过胜水桥洞走向远方,每次归来仍然是乘船穿过桥洞傍岸回家。胜水桥始建于明朝,清朝重修,后因年代久远倾圮,于民国13年(1924)重建,1985年马镇乡人民政府重修。胜水桥为方孔石板桥,承唐宋年代建桥风格。桥长19.4米,桥面宽1.9米,高3.2米,桥孔净宽为5.0米,桥面为花岗岩长条石,共三块,桥拦为四根花岗岩石柱,内侧有契口……
[详细] 承先桥又名崇村桥、哑子桥,位于祝塘镇西村自然村崇村白荡西侧(原文林三房村前章家自然村南),澄锡交界的崇村白荡河上。正桥长25米,圆弧拱净跨6.5米,桥面宽3.6米,全桥由青石条石建造,具有明朝桥梁风格。桥南桥北原有各28个石阶。相传很久以前,崇村白荡原为陆地,即崇村所在地,由于地表下沉一夜之间覆为湖荡。过去当地农民在罱河泥时,曾发现水下有建筑物遗迹。由于该桥建在崇村白荡,故名崇村桥。又据查考,该桥曾有桥碑铭文:“崇村古渡,一方尾闾行人利涉,先大人六息公曾夜卧舟中,呼元命昌;必建石梁,时万历已卯三月也,迄今四十二载,始践先言,桥名承先,志不忘也。”根据桥碑铭文记载,承先桥是里人徐调元为继承先父徐茂松(号:六息公)遗志,建造此桥。碑文注明,承先桥落成时间为清顺治丙申十三年(1656)冬天。“承先……
[详细] 周水平烈士被称为江苏农运先驱。周水平号刚直,又名树平。1894年6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顾山镇周东庄。1915年,考入无锡省立第三师范讲习班。1918年秋,得到亲友资助,23岁留学日本东京高等体育学校。1921年上半年回国,开办平民夜校,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又加入国民党。五卅惨案发生后,主持川沙国民外交后援大会,-帝国主义的暴行,募捐救济死难工人家属。以星社名义,创办《星光报》,在第一期上发表《敬祝世界无产阶级万岁》的文章。发起组织佃户合作自救会,号召佃户参加,团结一致,抗拒业主压迫,得到广大农民的强烈拥护。澄锡虞3县地方豪绅33人联名控告周水平。周遭军阀政府非法逮捕。1926年1月被军阀秘密杀害后,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做出党葬决议,1932年春建造烈士墓,墓碑由于右任题写,1976年江阴……
[详细] 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祖籍江苏丹阳)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531年去世,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昭明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江阴顾山红豆树位于顾山镇红豆村红豆树坞,以古老、奇异、珍惜著称,相传是昭明太子萧统在顾山编纂《昭明文选》时亲手所植。相传时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在国内兴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顾山兴建的是香山观音禅寺,寺内还建造了一楼阁,名为“文选楼”。太子来香山寺,一则为回避宫廷斗争,二则精心修编文选。红豆树是常绿乔木,但顾山红……
[详细] 太平军丰功碑亭位于华士镇砂山南麓,华西公园东北隅,于1985年由江阴人民政府所建,以纪念太平军于华士镇境内全歼800洋枪队“常胜军”之役。常胜军指中国清朝对抗太平天国后期,清官、商出资与英法等外国军官,中国、南洋等地区佣兵组成的武装。1862年,清政府将美国人腓特烈?华尔统领的洋枪队扩编为“常胜军”。1864年3月13日(农历二月初六),安定军东线将领陈承琦派忠王二殿下李容发率部夜袭江阴华士,然后占杨舍,陷福山,直逼常熟城。戈登接到江苏巡抚李鸿章的紧急求援书,亲身带领“常胜军”从金坛动身,经无锡、长泾、陆桥,向华士进发。陈承琦当即应用华士的有利地形,设下伏兵,3月31日(农历二月二十四日)清晨,当“常胜军”抵达华士后,安定军派出小部队诱敌深化,“常胜军”堕入包围圈。短兵相接,安定军骁勇追击,……
[详细] 吴焜烈士埋葬处为新四军第六团副团长吴焜于1939年牺牲后的安葬地。位于周庄镇倪家巷村定山东麓。吴焜(1909—1939) 曾用名吴克刚。四川万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第6军团14师46团参谋长,52团团长。参加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7?7”事变之后,根据抗战需要,吴焜被调到新四军工作,任第三支队第六团副团长。1938年10月,江阴地方游击武装梅光迪部在中共上海情报组织的争取下,成立了“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次年5月,吴焜所在的第六团与“江抗”会合,成立了江抗总指挥部,第六团改名为江抗第2路军,吴焜任第2路军副司令员(后任司令员)。参加黄土塘战斗和袭击上海虹桥机场战斗。同年9月,奉命率部西撤,途经江苏江阴马镇时,遭国民党忠义救国军袭击……
[详细] 陶城遗址位于陶城村城头上村西北,以前误认为是为南唐时期屯戍之所,遗址东西宽231米,南北长280米,1968年出土成堆古陶器,1978年烧窑取土,陆续发现60余口排列有序的泥井,其中个别为石井,井0-土数百件陶器,素面黑陶居多。另有陶纺锤、磨削石凿、石斧、骨针、青铜钺、鹿角镐等原始工具,时代有新石器时代也有春秋时代产物。2012年7月至9月,为了配合周庄镇陶城村公园的建设,江阴博物馆考古部对陶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并在东部和西部各布2×10米的探沟TG1、TG2进行试掘。TG1、TG2均未发现任何遗迹现象,从出土物和地层分析,该遗址是个人工堆积的土墩,地层有流行于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泽文化早期红陶釜等器物残件,可能是堆积时混入的早期陶片,主体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出土大量泥质、夹砂陶片……
[详细] 曹氏宗祠,位于江阴市周庄镇宗言村繖墩上。建于清道光年间,为五开间三进建筑,斗栱飞檐,木雕精致,陈设古朴。依墩势建,坐北朝南。头门高闸门槛,左右院梁上雕琢双龙图案,中间通道,木栅分列两旁,飞檐斗拱,上悬红底金字“曹氏宗祠”匾额。祠前竖有“扣马石”柱,银杏桐柏分植两边, 高耸挺拔。第二进为“宗厅”,正中屏门两扇,上有笔走龙飞的巨大“福”字,传为明崇祯首辅周延儒之父“周二痴子”所书,屏门后建地台,飞檐饯角,描龙雕凤,宛如半座戏台,台屏上刻有屏联:“松风吹解带,明日照琴台”,宗厅上悬有三块巨大而精致的匾额,中匾蔚蓝底金字,为清慈禧亲笔赐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曹毓瑛“砥砺廉隅”4字,上镌慈禧玉玺印章和五爪双龙抢珠,珠为真金铸成。左匾为“博学宏词”4字, 系内阁中书陈绍荣手迹。右匾为“乐善好施”4字,乃段……
[详细] 吴王八子墓,位于江阴市周庄镇宗言村繖湖村,西距张家港道300米。周庄历史悠久,文物胜迹众多,相传砂山以北筑有72个墩,曾传为“烽火墩或藏兵洞”。繖墩是诸多墩中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它占地47亩,墩高20.25米,墩围330米。历代《江阴县志》均载:“吴王八子葬于此”。是否为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第八子墓葬地已难以考证,但从其形制推断,这个是春秋时期的平地石室土墩墓。该墓由四周挖出的泥土人工堆成,墓墩四周被挖低洼地积水成湖。因相传吴王八子名繖,故墓墩称为繖墩,湖名为繖湖。墓的开口处位于土墩西部,该墓为石构建筑,两壁用大黄石垒砌,顶部盖大石条。墓室不迟于明代早已打开,现为空穴,洞深32.2米、宽1.9米、高2.2米。洞口门额上刻有“珊瑚洞”三字,为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九月吴郡都穆书。砂山以北……
[详细] 江阴素来就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称。战国时期江阴属于楚地,楚相黄歇,号春申君黄歇(前314年-前238年),楚国江夏人,原籍楚国属国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战国时期楚国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春申君在前去奔丧,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又据《越绝书》表明春申君是在楚幽王之时为幽王所杀。江阴在其封地内。江阴人民不忘其开拓之功,将江边的两座山命名为黄山和君山。墓为衣冠冢,位于澄江街道君山社区,君山西麓东岳大殿附近。相传始建于战国时期。清乾隆初,知县蔡澍立“楚春申君黄歇之墓”墓碑于黄……
[详细] 杜仲宁即杜康, 杜康(生卒不详),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 《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是夏朝的第五位国王,另说黄帝时期人、东周人、汉代人。相传杜康是酒的发明者,因此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孔颖达疏引汉应劭《世本》:“杜康造酒,”后世因以“杜康”借指酒。杜康称为酒圣,据传是江阴的黑杜酒酿制的祖先,杜仲宁墓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江阴县志》卷二十二载:“杜康墓在境内东南隅。”墓在池内,称为杜康池,池占地面积975平方米。水浅时可见墓冢,有青石质墓碑,曰:“古酒圣杜仲宁墓”,为明代吴郡周球书,长洲刘范刻,邑人长乐令郁文周立。1989年,江阴市政府对澄江街道迎宾路22号杜康池进行了整治,并在原杜康墓墩上建一六角建亭,亭内明代……
[详细] 武庙又称武成庙,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良将。唐高宗上元初,封为姜太公为武成王。开元间比照文庙祭祀体系,始置亚圣十哲配祀,至宋代逐渐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庙。明朝洪武年间,废武庙,以姜太公从祀帝王庙。至满清时称供奉关羽的关公庙为武庙。民国时合祀关羽﹑岳飞的关岳庙也叫武庙。同文庙相对。唐宋文、武庙祭祀体系是以文庙为标准,设立亚圣、十哲、七十二子。武庙也如同文庙祭祀体系,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礼。江阴武庙,位于澄江街道君山社区君山西麓君山巷52号,始建于光绪六年(1880年),为驻澄水师祭奠历代武士名将之地,平常为水师办公之所,冬防时又为水陆会哨之处,坐南朝北,建筑面积298平方米。现存大门、正殿、配殿及东庑,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硬山顶,斗栱飞檐。正殿面阔五间18.25米,进深七檩9.90米,高5.80米。……
[详细] 广济泉俗称“四眼井”。位于江阴澄江街道寿山路社区步行街北侧民运巷内。宋嘉祜六年(1061)乾明院僧宗寿凿。其泉清冷,不竭不溢。占地面积17平方米,井深10米,井筒直径仅4米,上建有井栏4个,内为圆形,外为八角形。现存井圈外刻有“义、勇、关、泉”四个正楷大字。井栏三口为青石质,其中一个井圈为后加,水泥制。口径0.55-0.63米,高为0.3-0.4米。井南壁间嵌有雍正二年八月石刻《广济泉碑》,碑为青石质,高1.35米,宽0.65米,保存较好。据载,明末清初,江阴城破,江阴人民视死如归,在广济古泉排着队投井的人共有400多,其中有一女子在投井前在墙上写道:尸山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清朝太平军败亡后,因东半城人民的饮水靠它,年久失疏古泉将有填塞之患,于是县人出……
[详细] 江苏学政衙署位于澄江街道人民中路18号中山公园南,顾名思义,就是昔日八府三州考秀才的地方。江苏学政衙署历时292年,有124任学政,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园内景点众多,因而被称为“江南官署之冠”、“江南第一衙署”。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为江苏学使驻地,随着1904年科举制度废除,学署也走向没落。衙署规制宏敞,屋宇众多,前后共有十三进。衙署前端与大堂相望共有三道大门:前为头门,中为仪门,后为龙门。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占江阴,江苏学政衙署毁于战火,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头门、龙门、大堂及堂后建筑今均不存。旧的学署十三进格局是按照风水理论中的穿宫九星法营造的布局,坐北朝南。如今的学署遵循原本的布局,在学政衙署古建筑十三进格局中,仪门的雕梁画栋是仅存的古建筑。仪门面阔五……
[详细]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