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旅游

上海市旅游景点介绍

  修道院公寓位于复兴西路62号,建于1930年,这幢建筑原名修道院公寓。这只是取了个的名而已(名--道院),其实与修道院毫不相干。该公寓原本是英商密丰绒线厂厂主的住宅。现产权归于上海徐房(集团)有限公司,由湖南路街道办事处等单位使用。整幢楼房采用砖木结构,是一幢典型西班牙风格的建筑,由南北两楼组成,即由一幢二层和一幢三层的建筑组成。二幢建筑之间以连廊连接,这种连廊就是风格的体现,因为西班牙面对地中海,受季风影响多雨,且夏日炎热。该每幢每层均由两个居住单元组成,单元分有3室、4室、5室等多种户型。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富有层次变化,内外细部构件均带有西班牙式烙印。如它的门窗多用铁花格栅,室内部分分隔亦用铁花栅,这在一般低层公寓不多见。1989.9.25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江南弹药厂旧址位于龙华路2577号,建于清光绪二年,现存厂房是中国最早制造近代-和-弹使用的翻砂车间,屋架全部铁制,内有二十四根铁柱支撑。清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上海江南制造局,江南黑药厂是江南机器制造局下属一个分厂,在龙华路2577号创意大院内,现在以经看不出这里曾经是当年全亚地区最大的兵工厂痕迹,只留了一些断垣残壁砖瓦,墙上贴的照片,述说着这里曾经是兵工厂,要看兵工厂还是要去淞沪警备司令部,还保留了清朝时期龙华弹药厂铁柱厂房,是最早建造并使用的车间之一,钢柱支撑的屋面,外墙为青砖砌成,屋架全部用钢制建,房屋结构已有一百四,五十年的历史,至今完好无损。1867年仿制出德国毛瑟11mm前膛-,这是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种-,该-使用-和弹头,都出自江南弹药厂。龙华兵工厂生产-,……[详细]
  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位于徐汇区枫林桥地区,旧址分别为3号楼和7号楼,两座建筑通过二层连廊连接。清水红砖墙面带少量仿古装饰带和简化的古典式窗套。建于1919年,最初为江苏对外交涉使公署,1927年改为上海特别市政府办公楼。1933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新大厦在江湾落成,遂将市政府由平江路迁往江湾新大楼办公。平江路48号楼房后又由外交部上海办事处使用。1936年11月楼房转让给上海军医事业委员会。抗战期间,此处曾为汪伪政府办公机构的一部分。1949年后,房屋收为国有,主楼曾一度作为医科大学幼儿园,辅楼为医科大学教工职工宿舍所在。1975年,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原邮电部第一研究所)与上海第一医学院经房屋置换后将楼房作为办公所在地。这是一栋漂亮的两层小红楼,整栋建筑用我们所熟悉的红色墙砖砌成,就是这朴……[详细]
  启明女校旧址位于天钥桥路100号,现上海市第四中学(原启明女校)校园内,建于1917年。徐家汇圣母院创办于20世纪初,与当时崇德女校同属天主教拯亡会,两校办校宗旨、教学内容、学制课程基本相同,只是崇德女校只招收校内女士,而启明女校则招收教外女士。当时启明女校和崇德女校的校务均由圣母院院长监理,一般事务由中国嬷嬷担任。学校历任校长均为外籍修女,直至1937年才由中国嬷嬷周璀出任启明女校校长。1951年,启明女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与徐汇女中合并,改名为汇明女子中学,1952年12月改为现为上海市第四女子中学。文革开始和所有女中一样招收男生。现在是全日制完全中学。-----上海市第四中学。现存大楼为1917年落成的新校舍,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三层砖混结构学校建筑。大楼有明显的中心轴线,……[详细]
  天主教大修院位于漕溪北路徐汇区政府大院内,具有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特征的宗教建筑。这幢当年为天主教培训神职人员的修道院建筑规模可观,布局对称,气势不凡。有趣的是,建筑在整体上并没有采用西方教会常用的哥特建筑风格,而是更接近世俗建筑。建筑的立面构图是横向三段式的,底层明显作为基座段,屋檐下三层虽无柱式,但窗间直达屋檐的竖线条分明有立柱的影子;立面纵向五段式,在两侧及中部有凸出构图,虽然并非完全对称,因为西段及中部为三开间,东部只有两开间,但设计上是对称处理的,三个凸出部分上的山花设计更强化了这种建筑秩序,显现出欧洲古典主义形式传统的影响。……[详细]
  徐汇中学崇思楼旧址位于虹桥路50号,现为徐汇中学(原徐汇公学)创办于1850年,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是天主教在上海开办最早的洋学堂,是中国最早按西洋办学模式设立的学校之一,几乎与上海开埠同步,可以说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1850年由耶稣会传教士南格禄创办,初名圣依纳爵公学,吸收中国贫家子弟入学。民国以后,按中国新学制分为中学和小学,1930年增设高中部。1932年改名徐汇公学。崇思楼是1915年始酝酿新建的校舍。当时由比利时神父、建筑师第斯尼(中文姓为叶氏)设计草图并任督工,1917年1月8日安置第一块基石,清朝上海县知事沈宝昌出席奠基礼。1918年6月20日落成,沪上名流云集落成仪式,淞沪护军使卢永祥将军出席典礼,时称“新校舍”。1992年原任校长汪劲松将其重新命……[详细]
  上钢十厂冷轧带钢车间旧址位于淮海西路570号,建于1956年,原上钢十厂冷轧带钢厂厂房群。红坊艺术社区内的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是借鉴国际上利用废弃工业建筑在市政建设中改建公共艺术中心的成功案例。园区是上海最具规模的国际艺术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和集聚区,已逐步成为长宁颇具特色的新地标。上钢十厂冷轧带钢车间旧址列入第八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
  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位于江苏路389弄21号(原永乐村21号),1946年底,国共和谈破裂,全面内战开始。次年,中共中央上海局成立,刘晓为书记,管辖上海、长江流域、西南各省以及平津地区党的组织和工作,必要时还领导香港分局。1947年5月中共中央上海局组织开展了反饥饿、反内战。的--,并逐步发展至全国60多个城市,形成反对国民党-派的第二条战线,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正面战场。由王辛南以私人的名义租下江苏路永乐村21号整幢楼房,作为中共上海党的秘密机关,并由张执一、方行两家老幼迁入居住,作为掩护。民国36年1月后,此处先后成为中共中央上海分局、中共中央上海局的秘密机关,直到上海解放。除了中共中央上海局领导成员的一些重要会议和活动在此进行外,上海局文化工商--委员会书记张执一、中共上海市委书……[详细]
兴国路住宅
  兴国路住宅位于兴国路72号,建于1934年,建筑面积为1647年平方米,2层,南向,砖混结构,建筑风格为英国帕拉第奥式,由苏格兰建筑师CloughWilliamsEeuis在英国遥控设计。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帕拉第奥详细回故了古罗马的建筑遗迹,为柱式制定严格的尺寸,并在为一座13世纪的歌特建筑进行全面重建时成功地创造了“帕拉第奥母题”,即柱式组合方式。1750年他出版了《建筑四书》,成为古典主义建筑的基础。17世界英国设计白厅,采用了帕拉第奥的古典建筑风格,形成了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摆脱了死板的效仿古罗马式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束缚,崇尚功能、自然与真实,明确的构思,通过有条不紊、对称、准确的比例达到结构简洁。20世纪30年代中,上海雷上达路,今兴国路72号兴国宾馆内1号楼住着一位……[详细]
  沙逊别墅位于虹桥路2409号,这是一幢英国古典式乡村别墅,建于1932年的沙逊别墅,与虹桥路2310号(罗别根花园,又名沙逊别墅),是姐妹花园别墅,原龙柏饭店1号楼,当年又称“伊甸园”或“伊扶司”。是沙逊和他的部下周末度假和夏日避暑之处。屋子里的楼梯、家具、壁炉和所做的装饰都是英国的古老式样。据说当年沙逊建造这座别墅时,曾不惜工本地从英国进口了橡木和其他建筑材料。上海解放前夕,陈毅率军进入上海市区前,曾将这里作为临时指挥部。解放后,西邻的高尔夫总会改建为西郊公园。上世纪80年代原沙逊别墅扩充改建为一所园林别墅式现代宾馆,因院内遍栽龙柏,故名龙柏饭店。基地环境建筑与庭院结合布局,其主人口设在主楼西侧,留出南面和东南的大片绿地延伸融合原有绿地。除沙逊别墅外,这座花园式饭店里面还包容了英国古典乡村……[详细]
虹桥路2310号住宅
  虹桥路2310号住宅为“罗别根花园”是一幢经典的英国乡村别墅,二层砖木混合结构。1930年沙逊洋行以大中实业公司的名义购置,于1932年建成。建造者沙逊是英籍犹太人,是到上海最早的外国冒险家,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上海地产大王.罗别根花园曾经是沙逊的私人别墅,墅建筑面积930平方米,属于英国乡村风格的尖顶花园别墅。虹桥路2409号住宅与建造在同一条路上的“伊扶司花园”(又名沙逊别墅),是姐妹花园别墅,均为维克多·沙逊故居。据说沙逊在虹桥路2409号的“伊甸园”沙逊别墅(龙柏饭店一号楼)与高尔夫球场相邻,主要用于招待客人,而罗别根花园才是沙逊自用的花园别墅,是真正的沙逊花园。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中国军队曾在罗别根花园驻军。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租界,沙逊全部财产为日伪所有……[详细]
淮阴路姚氏住宅
  淮阴路姚氏住宅坐落于原淮阴路200号,解放后纳入虹桥路1921号的西郊宾馆内,又名紫竹楼。该住宅于1936年设计,1946年建成,从设计到建成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原先是中国最大的水泥厂老板姚锡舟的儿子姚乃炽的旧居,当时名为姚氏花园住宅。其占地约7公顷,建筑面积仅930余平方米,可见花园之庞大。总体设计按地形起伏组织布局,全部场地均有园艺布置并铺植草坪。这座别墅是近代上海很超前的现代式建筑,深受美国现代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影响,它采用了西方现代建筑“流动空间”的原理,强调平面的自由和空间的灵活。主楼建在高低起伏的地形上,半地下室为大厅、餐厅,大厅挑空二层,由门厅进人大厅后,可沿着开敞式楼梯上楼,也可连通旁边的大餐厅。大厅内设小型电影银幕,还设有专用厕所。厨房、保姆房设在东西向辅楼内,由走……[详细]
153、息焉堂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息焉堂位于可乐路1号西人公墓礼拜堂,位于上海动物园的北侧,哈密路剑河路的交界处西侧。建于1925年,造型现代,穹顶为拜占庭风格,门窗则是哥特式的,反映出邬达克的个人设计偏好及地域情结。平面为等十字形,底层和二层的地面均铺彩色花岗岩。四角有四根束柱,上承帆拱与穹隆,显示出拜占庭建筑特征。穹隆底部密排一圈尖券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钢筋混凝土穹顶外表饰以铜板,年久氧化后呈独特的铜绿色。由教友马相伯、朱孔嘉、王宝崙、潘世义、何理中等发起创建了息焉公墓,潘世义教友设计,占地约75亩,墓区建有教堂、钟楼、会葬所、追思台、苦路通功及松楸等。由哈密路过公墓桥越新泾港可入墓区,桥头入口碑坊上有马相伯手书“上天之门”、“息焉公墓”字样。1968年约4000平方米用作新泾中学校舍,197……[详细]
  中西女塾旧址江苏路155号市三女中是所闻名遐迩的百年名校,建校已有130多年了。其积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老上海名媛的天堂,而今才女的摇篮。宋氏三姐妹都曾在此就读。学校前身是1881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圣玛利亚女中和1892年基督教南方监理公会创办的中西女中,1952年两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合并命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曾就读于圣玛利亚女中、旧上海市长吴国桢的表妹俞秀莲回忆,当年班上三十几名同学全是上海滩显赫家族的女子,其中有位郑姓同窗是杜月笙的儿媳,每逢学生一月一次的回家日,校门口便排起汽车长队;至于班上张爱玲那样家世的学生,还是比较卑微的,她很瘦,也不好看,人很文气,穿着很朴素,学习极用功,老师很喜欢张爱玲。现在江苏路上的市三女中前身,是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创建于1892年的……[详细]
泰安路115弄住宅
  泰安路115弄住宅泰安路115弄1-8号花园住宅,隔泰安路与卫乐园相望,原为陈家巷乡村,系德国外侨于1912-1936年间建的英国古典式和西班牙式假三层住宅,由黄迈士设计,共三排九幢。该弄原为德士古洋行高级职员住宅,1949年解放前夕外侨均撤离回国。上海解放后多为部队、地方干部居住。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授,毛泽东的挚友周谷城,曾较长时间居住在此弄6号。该弄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彭湃烈士在沪革命活动地点旧址
  彭湃烈士在沪革命活动地点旧址位于新闸路613弄12号(原新闸路经远里1015号),是一幢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的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彭湃(1896~1929),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农-动领袖。民国17年(1928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11月,彭湃经汕头赴港转沪,担任中央农-动委员会书记,兼中央军委委员。民国18年2月,中央决定改组江苏省委,调彭湃兼任省委常委、省委军委书记。省委军委即租用公共租界西区新闸路经远里内一幢石库门房屋的二楼作为机关,经常在这里召开省委军委会议,由当时省委军委秘书白鑫夫妇住在这里。8月24日下午,彭湃在经远里召开省委军委会议,由于白鑫叛变告密,租界武装巡捕和公安局的中国包探,包围了经远里,彭湃不幸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中共中央……[详细]
茂名路毛泽东旧居
  茂名路毛泽东旧居位于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威海路583弄7号)一幢两楼两底的石库门房子,是1924年毛泽东来沪时的寓所。1999年,中共静安区委、区人民政府对旧居进行了修缮,于同年12月旧居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并展出《毛泽东在上海》的图片史料。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毛泽东参加了大会,并被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2月,毛泽东到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工作,任文书科代理主任兼组织部秘书。抵沪后,毛泽东先住在闸北三曾里,不久便搬到慕尔鸣路甲秀里居住。同年6月,杨开慧偕母亲向振熙、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来沪,也住在这里。毛泽东一家住在楼下厢房里,蔡和森、向警予夫妇住在楼上。期间,杨开慧除帮助毛泽东整理文稿、料理家务外,还去小沙渡路工人夜校讲课,深受……[详细]
1920年毛泽东寓所旧址
  1920年毛泽东寓所旧址位于安义路63号,这是一幢沿街的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楼下是会客室兼吃饭间,楼上是卧室,毛泽东就住在楼上。他与同住的李思安、李凤池、陈书农(一说是张文亮)轮流做饭,每人每月仅有3元零用钱,生活十分俭朴。毛泽东从5月5日抵沪至7月初离沪,其间,一直居住在这里。毛泽东在安义路住所发起成立了湖南改造促成会,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湖南改造促成会发起宣言》、《湖南建设问题的商榷》、《湖南人民的自决》等文章,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参加半淞园会议,讨论新民学会的会务问题。5月8日,毛泽东等12名新民学会会员在半淞园路480号半淞园内召开会议,讨论新民学会的任务、活动原则、入会手续等问题,对新民学会后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欢送湖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5月9日,毛泽东到洋泾浜法国码头,送别了萧子……[详细]
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
  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位于上海市武定路930弄14号(原武定路修德坊6号),为一幢建于1930年的砖木结构假三层里弄房屋。这里也是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旧址。中央特科归中央特委会领导,由周恩来亲自筹建和实际负责,中央特科主要从事地下工作,其中包括情报收集,对中共高层人物实施政治保卫,防止中共高层人物被国民政府和公共租界当局逮捕或者暗杀,并且开展针对国民政府的渗透活动。中央特科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采用暗杀的方式惩处当时背叛并且对中共造成严重危害的前中共党员。中央特科存在时间自1927年至1935年。走进弄堂,红砖砌成的14号楼是一栋三层楼,它占据了弄堂最大的空间,这里就是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所在地。楼前晾晒的衣物以及门前停放的自行车,让这里充满了生活气息,这个曾经上演过惊心动魄故事的地方,已经悄然变身……[详细]
上海大学遗址
  上海大学遗址位于青云路309号—317弄处。上海大学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合作创办的培养革命干部的一所高等院校。1922年10月,原私立上海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发生-,进步学生决议更名为“上海大学”,力邀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出任校长,中共党员邵力子出任副校长,择静安(原闸北)青云里(今青云路309号—317弄处)为最初的校舍。上海大学创办时,正值国共两党酝酿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一大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的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如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陈望道、恽代英、萧楚女、张太雷等先后在此任职任教。他们呕心沥血,锐意改革校务,使之成为一所新颖的革命大学。上海大学校址曾历经多次搬迁,1924年2月,校舍迁西摩路132号和同路时应里522~526号,同年6月被公共租界当局查封。同年秋,学校又迁原闸北青云……[详细]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 缁倕鍙曠純鎴濈暔婢讹拷 44010602000422閸欙拷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