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沭阳县旅游

沭阳县旅游景点介绍

  厚镇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茆圩乡小李庄村,是一处汉、南北朝时期的聚落遗址,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高出四周地表3-5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散布汉代泥质红、灰陶罐、壶、瓦当以及南北朝时期的青瓷盘口壶、罐等瓷片。现该遗址位于人群密集处,遗址上大部为民居,与黑鸦墩墓相距不过1公里,呈典型的苏北乡村风貌。……[详细]
  王圩汉墓,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茆圩乡王圩村(现为杨兴村)四组,遗址面积大约为1000平方米,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封土残高2米,底径20米,四周为农田。采集有花纹砖,泥质灰陶罐、盘等残片。东距庙茅路约400米,徐增力家西约300米,遗址上有现代坟墓多座,现上为农田,种植庄稼和树木。由于村民耕种、雨水冲刷等原因对遗址造成不同程度破坏,现残高约1.3米,地径约40米。……[详细]
43、万北井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北井
  万北井,宋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万匹乡万匹村十二组的村庄中心,村民候红侠和李树华家西侧,同时也在万北遗址范围内。井栏为整石雕琢而成,砂岩质地,唇口,外壁微狐,壁厚0.1米,口径0.53米,底外径0.95米,高0.6米,有一处裂纹。井壁为平砖圈砌,腹内径1.2米,因淤积深度不详,据说很深,可测深度仅2米。为防止小孩子掉入井内,村民用一废弃石磨槽盖住井口加以保护。由于以前村民在井栏上磨刀导致不同程度受损。值得一提的是:距井口1.8米以下的井壁每隔两层砖就有一层砖角向内平铺砌筑,推测主要作用一是为淘井上下方便;二是既装饰美观又便于渗水。该地区目前仅见到唯一一例形制非同的古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详细]
  黄善宅遗址,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茆圩乡黄善宅村五组(村民张英才家屋后),南距西潼路约80米,是一条南北向的高岭地带。原遗址高出地面3-4米,由于村民耕种、取土,现存高约1.5米。西面村庄,北面一片松树林,面积约500平方米,文化堆积不明显,遗物稀少,有夹砂红陶鼎足,泥质红陶平底钵及石斧残片等。属青莲岗文化遗存。……[详细]
  平墩遗址,汉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茆圩乡平墩村西南。该遗址地势平坦,残高1.5,东南为友谊河,现在为农田,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左右,地表采集有云纹瓦当,板瓦残片,泥质红、灰陶器残片,可变器形有罐、壶、瓿、盆等。村民长期农业生产,取土建房,雨水侵蚀等原因使该墩逐渐削平。……[详细]
  茆圩墓地,汉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茆圩乡茆圩村境内。附近村民在茆圩乡茆圩村进行农业生产时发现该墓葬。该墓为石室墓,石棺当时被村民掀掉棺盖,墓葬受到了严重的损坏,文物部门对其墓进行了清理,出土器物有灰陶罐,红陶器等。该地是否为古墓群,未做进一步勘探。……[详细]
  沭阳古城墙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城镇城门南新阳大桥北岸,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一年,道光十八年两次增修加固,整体平面呈“半圆形”,全长500米,现尚存百余米,保留在沭城北岸,石堤均用长条型石板推砌,2000年江苏省文化厅拔款130万修缮。据该县县志记述:明朝万历年间,知县徐可达率民众以砖修筑城墙,周长855丈,高2丈,后经多次加高加固,并修凿了护城河。由于附近地势泥沙堆积抬高,露出地表的城墙部分高度仅剩2米左右,但城池当年颇为壮观的景象仍依稀可辨。为保护好这一文化遗产,该县邀请南京古城墙研究专家进行实地考察指导,并在全县范围内征集散落民间的古城砖以及条石、石柱、石鼓、石碑等旧物,按明城墙旧有风貌进行修复。……[详细]
  沭宿海抗日中学纪念塔,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沭城镇虞姬公园(原城北公园)内,占地1500平方米。1995年7月7日动工,1997年建成,共7层,高27.5米,其中底座平台高1.937米,象征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开始。 底层直径8.69米,层层收缩,顶层直径5.79米。塔顶装56只风铃,含“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之意。塔前碑名“沭宿海抗日中学纪念塔”为张爱萍将军题写。沭宿海抗日中学纪念塔底层分为沭阳、宿豫、东海、新沂四个大门,记者见到东、南、西、北四门上方分别书有“神圣山河”、“历史丰碑”“爱我中华”、“万世师表”等名称,分别代表东海、沭阳等县。进入塔内,底层一周分别是“塔志”、“沭宿海抗日中学史略”以及中央、省市领导题字,沿着盘旋而上的楼梯来到第二层,则是吴印咸、尉天池等书画家赋诗和“沭……[详细]
  万山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官墩乡戴山村一组北面,山北为二组。该遗址具体年代不详,坐落于村庄前,一个典型的红岩山,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部分已被村民开采,尚有有一小部分残留,后地方政府禁止开采。一承保该山的村民建一简易两间红瓦房位于山顶部北侧,作为守护山体的住所。山的南麓有一座明代官人墓葬,近年来已被盗掘,据说后人于2017年上半年将其墓主人迁走择地另葬,为夫妻合葬墓,有铜钱和墓志铭。2017年十月份调查现场发现该墓为砖室墓,青砖砌筑,墓门朝南,墓内还发现部分腐朽残存棺木以及迁移过的遗留痕迹。……[详细]
  小山头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韩山镇西南约300米处,韩山的阳面,据说此山因淮阴侯韩信曾在此驻兵而得名,为一处西周至汉代的遗址,性质不明。小山头高约35米,遗址自山顶向南侧山坡分布,形状不规则,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30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分为2层,下层属商周文化层,有夹砂红陶鬲足,绳纹泥质红陶甗、罐残片,骨镖、石锛等;上层属汉代文化层,出土板瓦、砖块、泥质灰陶罐、瓦当残片等。该遗址地理位置特殊、文化层较厚,颇具研究价值。2017年10月现场调查时,由于地方政府正在其山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山体遭到挖机等严重性破坏,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变得面目全非,该遗址点也未找到。……[详细]
  沈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韩山镇东北范圩村十二组(原为朱沈村五组或沈墩组),是一处宋代村落遗址。遗址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0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仅厚约0.5米,遗物稀少。第二次文物普查采集的器物有酱釉瓷瓶,小陶壶及“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天禧通宝”钱币等。此次调查地表只有少量瓷片、瓦片,缺乏典型宋代遗物。2017年10月调查发现该墩高约1.5米,墩上为村庄,绝大多数为红瓦房。据居住在遗址中心的沈为国介绍,十几年前,在他家门口挖到一排青砖,具体情况不明。……[详细]
  后马墩遗址是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韩山镇东北吕庄村七组的一处宋代村落遗址,东为吕范路,路东为八组。遗址东西长约180米,南北宽约11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高出地表约3米左右。灰黑色的文化层中仅有少量遗物,保存情况较差。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曾采集到砖瓦、四系硬陶罐、长柄残铜镜、“太平通宝”、“淳化通宝”铜钱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采集到白瓷、影青、酱釉瓷片以及硬陶残片等。近年来,复垦耕地时将该遗址上的住户迁移后,推平土地、填平沟渠,变为旱田地。……[详细]
  石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韩山镇石平村四组,北为小徐庄,西南距五组约300米,东距温道春家约50米,为一处宋代村落遗址。遗址分布在土墩上,墩上面为约1米厚土层,土层下为山石,故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石墩”,因此得名。墩中心呈龟背状隆起,直径约150米,面积约1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地面可采集到影青瓷、白瓷和硬陶残片,可辨器形有瓜棱壶、碗、罐、粉盒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左右,生产队大集体时候,村里在墩子顶部开始采石经营,土地分地到户后停止开采,现墩上留有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40米,深约6米的水塘就是当时所为,现为鱼塘。该遗址对研究宋代乡村社会有一定意义。……[详细]
  桔园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韩山镇西北1.5公里桔园村2组,该遗址北临通往韩山镇的韩桔路,西近工官河,其余两面为农田、村庄。是一处宋代村落遗址。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保存情况较好。第二次文物普查曾采集到的遗物有带柄铜镜残片,青、白瓷片等。距地表1米左右,发现宋代砖井,并出土大量的砖瓦。由于村民建房取土、农业耕作、雨水冲刷等都对遗址造成了损害。2017年10约对其进行调查采集到少量高足杯柄足等宋代瓷器标本。宋代砖井已被掩埋覆盖无法拍照取证。遗址四周均有水泥路,交通便利。……[详细]
  七英雄烈士墓,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沭城镇七雄社区七雄村南500米处。绿色的柴米河畔,耸立着一座飞檐翘角的六角亭。亭右芳草萋萋,花开花落,散溢着沁人心脾的幽香;亭左松柏森森,苍翠欲滴,掩映着七座烈士坟墓。这就是坐落在沭阳县七雄乡七雄村的七英雄纪念碑亭。亭中高竖一块长方形巨碑,正面上 书--写七英雄纪念碑六个大字,字迹工整而遒劲,庄重而俊秀;背面为原沭阳县委书记于康撰写《七英雄纪念碑碑文》。吟诵碑文,你会知道,就在这片血染的神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1946年底,我军主力在苏中七战七捷后向山东作战略转移。国民党反动派向我苏北根据地猖狂进攻,于1947年1月10日占领沭城。时仲湾乡(在今七雄乡境内)归章集区管辖,处于对敌斗争的前哨阵地,为敌我双方必争之地。1947年6月15……[详细]
56、新沂河
  新沂河,沂河下游新辟排洪河道,为泗、沂、沭河洪水东调南下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江苏省北部,中运河以东与废黄河以北。沿河主要建筑物有骆马湖出口处的嶂山节制闸;盐河通航的南、北套闸;海口挡潮御卤坝;沭阳城关跨河公路桥等。多年来,新沂河在消减水患、促进商品粮基地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 沂河原为古泗水的支流。新沂河的入海口名叫“黄河口”,这是因为历史上新沂河曾经是废黄河的入海处的一条支流。十二世纪黄河侵泗夺淮河、泗河入淮、尾闾遭淤废后,新沂河两岸近60余万公顷耕地成为泗、沂、沭河下游洪水走廊,洪涝灾害严重。1949年着手开辟新沂河:北起邳州市吴楼村沂河东支,南经新沂市华沂,穿陇海铁路,于埝头镇南入骆马湖,东过嶂山经宿迁、新沂两县至口头,北纳沭河,于沭阳县城西,南纳淮沭河,再流经灌南、灌云两县至张店……[详细]
  项宅墩墓群,汉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颜集镇北约2.5公里的周项村,第二次文物普查发现,有人工修筑的封土墩4座,存高2.5、底径45米左右,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左右。保存情况较好,采集标本有“半两”、“五铢”、“大泉五十”铜钱、陶罐残片、花纹砖等。现为农田,地势略高于四周。……[详细]
58、惜红亭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惜红亭
  惜红亭,现代建筑,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沭城镇虞姬公园(原城北公园)内,北临城后路、南临无锡路,东临上海路,西距北京北路。是为纪念新四军的三位女战士而建造。该亭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高约9米,亭为六角,亭墙宽为3.56米。亭下有水泥底座,底座亦为六角,宽为4.5米。保存情况较好,是该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详细]
59、曙红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曙红桥
  曙红桥,现代桥梁建筑,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沭城镇虞姬公园(原城北公园)内。汤曙红,男,汉族,江苏灌南人,中共党员。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任命为团长。7月5日,他率领3团战士,在盐河、涵养河的交汇处五里槐,伏击日本侵略军,歼敌多人,击沉击翻日军汽艇、木船多艘,打响了东灌沭地区民众抗日第一枪。1939年7月17日,他为谋求团结抗日,只身前往汤沟乡公所谈判时,被国民党沭阳县长谋杀,时年24岁。沭阳人民为了纪念汤曙红烈士,特把虞姬公园内一座拱桥命名为“曙红桥”,以作纪念。……[详细]
  前套河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贤官镇西北前套河村(现改为兴庄村)一组,是一处汉代聚落遗址。存高3米左右,面积约2万平方米,保存情况较好,文化层厚约0.8米。第二次文物普查采集有泥质灰陶罐、盆等残片、“大泉五十”铜钱等。此次普查未发现汉代典型遗物。2017年6月地方老百姓将该遗址推平改为水稻田,保存较差。……[详细]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2鍙�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