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金坛区旅游

金坛区旅游景点介绍

金坛玉皇阁
  玉皇阁位于金坛区金城镇城南村委城南风景区顾龙山西北侧圆通庵内。1985年,金坛县文物普查时发现并登记。1986年1月1日,金坛县人民政府公布玉皇阁及附属建筑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8月12日,金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玉皇阁主体建筑重新修缮工作完成。顾龙山(又名乌龙山),在金坛城南的金溧漕河之滨,距城二公里左右,山形如拳隆起,海拔21.2米,周长近1公里,面积约10公顷。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苍苍。解放前,山上有寺、观、庙、庵等多处,其山之东有宝塔寺及龙山塔,山之南有吕祖庙,山之西有圆通庵,山之高坡更有季子殿(祭季札的专祠)。玉皇阁系清代建筑,砖木结构,现存房屋两进及附属建筑,坐东朝西。……[详细]
王维克故居
  王维克故居位于江苏省金坛区金城镇西轿巷32号,临近金坛市中医院,东临丹金漕河。王维克(1900一1952),金坛冯庄村人。早年就读于河海工程学校、大同大学及震旦大学,原名王兆祥,1925年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在此期间改名王维克,是世界著名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曾任上海中国大学数理教授、金坛县初级中学校长,是华罗庚的启蒙数学老师。王维克先生学识渊博,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编著有《热力学原理》、《日食和月食》、《自然界印象记》等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还参加过编纂、审订《辞海》的工作。更出色的在于他精通多种语言,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一生译著数百万字,翻译作品有意大利但丁的《神曲》等。他是发现华罗庚数学天才的第一人,正因为他慧眼识人才,华罗庚后来才能不断努力成为举……[详细]
  石狮发现于金坛区薛埠镇倪巷村委倪巷村倪巷庙遗址,倪巷庙不见于金坛史书记载,现已不存。目前,明代石狮被放置于倪巷村委会围墙内,另一对清代石狮则位于倪巷村委会门前。在中国,石狮艺术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的帝王、贵族官僚陵墓前建有神道,作为引导逝者灵魂通向天国的道路。神道两旁立有石刻群,以趋吉避凶、守护墓主。汉代的神道石刻中已有石狮出现,经过魏晋南北朝、唐,石狮的用途逐渐增多。唐代,京城的居民住宅区大多筑有围墙和坊门。为了固定牌坊,工匠会在坊柱的柱脚夹放上一对大石块,并在这些大石块上雕刻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形象进行装饰,此后便逐渐形成用石狮子等瑞兽来守卫大门的习俗,以求祛除外来的威胁,带来吉祥。到宋代及以后的朝代,石狮越来越流行于民间。这里的一对明代石狮,连基座通高200厘米,其中石狮高约160厘……[详细]
金坛城墙遗址
  金坛城墙遗址位于金坛区金城镇华罗庚公园内。在中国古代,城墙往往承担着一种守家卫国的责任,金坛建县始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筑城池始于唐长寿元年(692年),当时的县城位于县域的中部偏东,最初只是在县城周围建了一道土墙,周长七百步(约1050米),高一丈五尺(约4.5米)。至宋太祖建隆年间,城墙年久失修,已毁坏殆尽。金坛的古城墙始建于公元692年,初建时为土墙,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为了抵御倭寇入侵,改建为砖石城墙,大大加强了金坛城的军事防御能力。像城墙上布有很多个这样的瞭望口,是守城军队作瞭望射击之用。而城砖则是出自常州府官窑烧就的青砖砌墙,用米汁嵌镶缝隙,牢固坚实。过去,这里城道宽阔,还可供战马奔驰。建国后,为拓宽城区面积,南、北水关和城墙被全部拆除,护城河也被部分填平。现存的金坛……[详细]
(湖头村)徽派古民居群
  湖头村委徽派建筑群位于金坛区儒林镇湖头村委水城古民居区,水城临近长荡湖,为金坛区儒林镇的重点旅游观光项目,整体坐西朝东。水城占地约100公顷,包含文博园、湿地公园等多个部分,徽派古民居位于水城的东南面,现为长荡湖湿地公园科普教育基地,一共包含11幢民居。21世纪00年代金坛从安徽、浙江等地移建了17幢徽派古民居,这11幢民居即为移建的17幢徽派古民居中的大部分,这些民居围绕着一个长条形池塘分布,池塘里种有荷花,水景与民居交相辉映形成一座园林。古民居区整体坐东朝西,系清代徽派民居建筑,皆为砖木结构,平面格局呈回字形,其内部为楼房形式,组成单元有:天井、厅堂、厢房、门屋、廊等,它以中轴线对称分布,内部雕琢精致,而外表上看,却有素净质朴美感。一号、八号、九号、十号、十一号民居列于一排,坐向皆为坐西……[详细]
(愚池公园)徽派古民居群
  愚池公园徽派建筑群位于金坛区城南风景区愚池公园內,共6幢民居。21世纪00年代金坛从安徽、浙江等地移建了17幢徽派古民居,这6幢民居即为移建的17幢徽派古民居中的部分,系明清建筑。整个古民居区位于愚池湾河道的西侧,南邻戴叔伦纪念馆,北面临近华罗庚纪念馆和金坛博物馆,西面通往丹金溧漕河东岸的公路。这些民居两两相对,一、三、五号民居坐西朝东,并排而立,二、四、六号民居坐东朝西,皆为砖木结构,平面格局呈回字形,其内部为楼房形式,组成单元有天井、厅堂、厢房、门屋、廊等,它以中轴线对称分布,内部雕琢精致,而外表上看,却有素净质朴美感。国泰民安民居面阔24.37米,进深11.85米。三槐声远民居面阔19米,进深20.3米。愚池清代居民面阔17米,进深25.3米。紫气东来民居面阔11.4米,进深21米。德……[详细]
常州宝塔寺
  宝塔寺位于金坛区金城镇城南风景区顾龙山(又名乌龙山)东麓,原名汉寿亭侯祠。“侯”为关羽封号,后人尊称关帝,故又名关帝殿。1986年1月1日,金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坐西南朝东北,寺房有三进,整体建筑依山取势,错落有致,气势雄伟。走进宝塔禅寺大院,便见石壁雕刻九龙壁画,四柱缚有“二龙绕柱共戏球”,十七只天龙四海翻腾。据寺碑重建关帝殿碑记云:清康熙十九年(1680)夏,淫雨成灾,殿圯,二十年重建,咸丰十年(1860)又毁,光绪年间再建,后以塔为名——宝塔禅寺(原匾额仍悬天王殿正门上方)。日寇侵占金坛后,宝塔寺渐趋衰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恢复宗教活动,增设殿堂,重塑佛像,善缘广种,梵音日盛,又得于应成法师资助,恢复修建。先后修复大雄宝殿、天王殿、玉佛殿、罗汉殿、山门、安养院等……[详细]
  井头村土墩墓群位于薛埠镇连山村委井头村,1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00米,直径16米、高3.2米。2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00米,直径18米、高3米。3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00米,直径15米、高2米。4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00米,直径20米、高4米。5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50米,直径21米、高3.5米。6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80米,直径18米、高1.5米。7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80米,直径13米、高1.5米。8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村西280米,直径20米、高2米。9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53号房屋北侧60米,直径20米、高4米。10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53号房屋北侧100米,直径18米、高4米。11号土墩墓位于井头村53号房屋北侧80米,直径10米、高1.5米。12号土墩墓位于……[详细]
  上阮村土墩墓群位于薛埠镇上阮村,共16座。1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西北侧350米,直径25米、高3.5米。2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西北侧300米,直径22米、高3.2米。3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上阮村村南约200米,直径16米,高2.5米。4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上阮村村南约200米,直径17米、高2.5米。5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村南约200米,直径18米,高2.5米。6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村南约200米,直径15米、高2.5米。7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西北侧1000米(原上阮茶场)向阳水库东北侧300米,直径15米、高2米。8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涧西沟村8号房屋东侧200米,直径10米、高2米。9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涧西沟村8号房屋东侧200米,直径10米、高2米。10号土墩墓位于上阮村委涧西沟村8号房……[详细]
戴叔伦纪念馆及墓
  戴叔伦纪念馆及墓位于金坛区城南风景区文化主题公园內,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馆舍由戴氏后裔戴炳元先生捐建,2008年9月28日建成并对外开放,馆名由戴氏后裔著名美术家戴敦邦先生题写。纪念馆坐落于愚池公园徽派古建筑群的南面,与华罗庚纪念馆及金坛博物馆向邻近,正门开向愚池湾西侧的长廊,可与邻近馆舍相通。后门可通往愚池公园及徽派古民居群。纪念馆采用仿古建筑设计,主体建筑坐西朝东,呈现出江南庭院的风格布局,分为左、中、右个院落,院落内分布有厅堂,院落与厅堂间以长廊相连接。左侧院落原为一个狭长的院子,西侧开有后门,现在为工作用房。中部院落分为二进厅堂,为别“明经堂”及“望戴轩”。右边院落为“诗伯祠”及戴叔伦墓墓园——栖贤园,戴叔伦纪念馆收藏有部分当代书画名家的作品以及研究资料……[详细]
倪巷村人民大会堂
  倪巷村人民大会堂位于金坛区薛埠镇倪巷村委倪巷村127号西侧。该会堂建于20世纪50年代,坐南朝北,面阔10间,宽28米,进深10米,建筑面积总计280平方米。与兆岐村人民大会堂结构相似而略有差异,亦为砖木结构,屋顶为人字形架梁,铺有灰瓦,墙壁以青砖砌成。屋体前端正面为风火山墙,中间大门呈拱形,两扇门对开,大门两侧墙体上各开窗户一扇,窗户原为木制方框式玻璃扇窗,现已毁失,内部用砖堆砌封挡。会堂每间两侧墙体中部均开有玻璃扇窗,东西相互对应。第5间两边对称各开有侧门一扇,上有门檐外挑。会堂南端为观礼台,可供开会讲话及文艺表演使用。人民会堂最初用于召开一些规模较大的会议,举办一些文艺活动等。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文化革命”被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基本点之一,人民会堂便成为政治生活的重要场……[详细]
兆岐村人民大会堂
  兆岐村人民大会堂位于金坛区金城镇联丰村委兆岐村108号住宅东侧。该会堂建于20世纪50年代,源于对“人民自主”理念的实践,在建国初期及“文革-”时期,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坐东北朝西南,面阔8间,宽30米,进深12米,建筑面积总计360平方米。砖木结构,屋顶为人字形架梁,铺有灰瓦,墙壁以青砖砌成。屋体前端正面为风火山墙,中间为两扇对开的大门,门前有两层青石铺成的台阶,门檐沿水泥柱向外挑出,大门两侧墙体上各开窗户一扇,窗为木制方框式玻璃扇窗。大门左侧窗户外侧设有布告栏。风火山墙上部正中有五角星水泥雕塑,顶部树有旗杆,以供悬挂红旗。会堂每间两侧墙体中部均有玻璃扇窗,东西相互对应,扇窗下各有通气口一个。第5间两边对称各开有侧门一扇,上有门檐外挑,右墙第8间开有侧门一扇。会堂的讲台设于东北……[详细]
  潘家墩兵工厂旧址位于江苏省金坛区直溪镇蔡甲大队潘家墩村6号南侧。房屋为砖木间架式结构,原有6间,西面4间因火灾被毁,现仅存东面2间。屋后搭建有两间小屋,与主房相连接,西隔墙采用现代黄砖重新修建。1938年4月28日,新四军部分支队在粟裕的率领下挺进苏南。在新四军的扶持与帮助下,原有的地方抗日武装进行了重组与扩大。由于抗日游击战的持续,武器装备有极大的需求。1941年5月,为扩大战略物资的提供,新四军六师组建了军实科,以便筹建兵工厂,正副科长分别由王新民、李中担任,政治指导员由费介人担任。1941年底至1942年初,在新四军第六师师长谭震林及苏南行政公署的指示下,王新民、程铿率20余人来到建昌圩开办兵工厂。1942年夏,军工厂已达到一百二三十人的生产规模。1942年底,抗战形式急剧恶化,建昌圩……[详细]
  湖滨抗日中学旧址位于金坛区直溪镇吕坵村委真武院东侧。湖滨中学是抗战时期由抗日民主政府创办的一所培养抗战人才的学校。学校创办于1942年。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建昌圩成为抗战时期新四军苏南抗日斗争的重要基地(详见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介绍)。学校初定名为“茅东中学”,后顾及“茅东”一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遂命名为“湖滨中学”。1942年2月,学校正式创办,选址于北天荒湖畔的吕坵真武院前,直属茅东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全校共有教职员24名,校长为吴均之。1942年秋,日伪军突然包围湖滨中学,搜出了《新民主主义论》等革命书籍。此后,吕坵成为日伪扫荡的重点目标,湖滨中学办学环境日益恶化。为确保学校能正常开展教学活动,茅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决定将湖滨中学迁往建昌圩附近的董溪村,校名也正式改为茅东中学。19……[详细]
  柚山储氏祠堂记碑位于金坛区儒林镇柚山村委储氏碑亭內。原立于柚山储氏祠堂,后祠堂毁废,重建储氏碑亭,列于亭中。碑高2.7米,宽1.02米,厚0.29米。该碑追叙了储氏一脉的历史渊源,并阐述了储氏祠堂修建的相关情况。碑文由储光羲二十七世孙、明万历乙丑进士储昌祚撰写,金沙廪生王尚廉篆刻。碑额以篆体书写“柚山储氏祠堂碑记”,碑文如下(未加标点):柚山储氏由臧林支分与我丰义同派也系出唐之光羲公后公润州丹阳人世居庄城里举开元进士天宝末拜监察御史素与右丞王摩诘善以诗名重一时生子锷封丹阳候子姓云乃而门族益昌大数传至宋之高宗朝为驾前□军授宣德郎者千七公也因金人猖獗势莫能支由庄城徙居臧林逐占籍宜兴焉宜兴之有储自公始继世以文行显者曰彦章公五松其别号也元之至正十年任无夕州学录所著有五松清乡集□于世生子可求□邑之柚山……[详细]
  真武院万万岁御碑立于金坛区直溪镇吕坵村委真武院碑亭内,系明代御碑。真武院,始建年代有二种观点,一种认为出现于东汉末年,一种认为建于宋元,盛于明代,历代屡次重修。文革时被毁坏,2004年重建,有真武大殿,王灵官殿,御碑亭,慈航阁,土地庙等建筑,真武大殿坐东北朝西南,与茅山道院遥相呼应,因此民间有“先朝真武,后上茅山”的说法。碑亭在真武院正殿大门外西南方约30米处,系石料砌成,平面为六边形,每边长约3米,底座高约0.5米,四周为石制栏杆,六角各立有圆形石柱一根,柱上雕有龙纹。亭高4米,亭顶为框架式。万万岁御碑即立于该亭中,该碑为竖立长方形,碑高155厘米,宽60厘米,厚21厘米。底部为长方形石底座,高55厘米,长80厘米,宽38厘米。碑的正面自上而下以楷书阳刻 “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9个字,碑面……[详细]
  始迁祖肇穴之碑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儒林镇儒林村委小鲁墅村西南300米,分碑额和碑文,是诸葛维贤墓的墓碑,碑文由赵孟頫于元延祐三年岁在丙辰冬十一日撰文,清乾隆二十八年岁次癸未乙丑年重新刻碑,将原墓葬迁移至儒林小鲁墅村。1988年夏,当地“平坟还田”的时候被发现,后移置现在的地点。该碑高1.86米,宽0.94米,厚0.3米。当地村民为保护该碑,就地建有六角亭一座,碑刻立于亭子正中,以玻璃罩罩合。此碑碑额为:始迁祖肇穴之碑;碑文如下:宋进士授五经博士诸葛维贤公墓表 诸葛公维贤字孟举行万一其先祖恒公字世远宋绍熙庚戌进士授承德郎擢浙江省御史生二子长宥之次释之释之字廷舒三十五岁而早卒娶赵氏生一子即维贤公也释之公艰于上进而淹贯群书四方有志于学者咸景仰之顾岁不之与屯其天膏临疾顾谓维贤公曰吾生已矣尔曹……[详细]
  灵建寺毗庐阁记碑位于金坛市岸头乡万金村镇南约500米处。此处原为“金坛县灵建寺院”旧址,尚存二间金刚殿古屋。石碑为当地百姓重新修建金刚殿时从后墙底挖出,碑高188厘米,宽83厘米,厚32厘米。该碑碑文楷书阴刻,刻工精细,分布自如,结体严谨,苍劲有力,碑文由明代进士王肯堂撰文,孙云乃书写。现碑刻仍在原处保存。碑文如下:金坛县灵建寺毗庐阁记赐进士第征仕郎翰林院检讨国史篡修官念西居士邑人王肯堂撰文华藏居士云阳孙云仍书丹补庵居士邑人王尧钦梵语毗庐遮那此云种光明偏照乃如来法身号也如来法身一切众生同共有之特为尘劳烦恼种障蔽故令不现 然而尘劳烦恼即光尘劳实体可得即光有不至何成偏照乎众生昧此普光明智令成烦恼如来会此烦恼自性还成本智如人梦中见诸境界生种想及既觉得就梦所见种可辨而自觉观之悉泛意想生耳三世业果生□……[详细]
(夏王村)石狮(一对)
  石狮(一对)位于金坛区直溪镇吕坵村委夏王村东首河东30米,原来为王家祠堂的守门狮。门是进出房屋的必经之处,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人们认为门饰是有灵性的,对大门的装饰极为重视。守门石狮的诞生和古人对大门的重视有着不可割舍的内在联系。石狮不仅用于装饰建筑物的门面,也蕴涵着镇守大门,已达到辟邪纳吉的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明清时期,民间石狮艺术得到空前发展,守门石狮大量出现在建筑的大门前面,极大丰富了明清建筑中门的艺术效果。石狮一般雌雄成对,雄狮位于左边,雌狮位于右边。最初为行走的造型,后来受到佛教石狮风格的影响,从北朝开始出现蹲坐式石狮,并于唐代广泛地出现。唐朝以后,这种蹲坐式石狮对后世石狮的造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明清时期,蹲坐式石狮逐渐盛行起来,造型趋于稳定,形成……[详细]
(涑渎村)石马
  石马(一对)原为于敏中墓前神道两旁的石像生,现位于金坛区金城镇涑渎村委公墓门前。于敏中(1714年—1779年),字叔子,一字重棠,号耐圃,江苏金坛人。于氏为金坛颇有声望的书香门第,祖上在明清两代曾出过多名进士。于敏中天资聪慧,幼承家学, 15岁中举人,乾隆二年(1737年)丁已科状元。其堂兄于振为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科状元,兄弟二人并称 “兄弟状元”。于敏中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于敏中在朝42年,任职颇多,乾隆二十五年至四十四年时,任军机大臣近二十年,是乾隆时的重臣之一,是乾隆朝位极人臣最久的汉族官员。他在军机处任职近二十年,结交内侍,大量收受地方官员贿赂,去世后因家产纠纷导致贪腐事情败露,受到乾隆的诘责,于死后数年,被撤出贤良祠,剥夺子孙世袭的爵位。(涑渎村)石马(一对)长2……[详细]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2鍙�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