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 > 丰县旅游

丰县旅游景点介绍

  七里铺土地庙遗址为明、清两代所建,位于徐州市丰县凤城镇齐庄村七里铺村西北角纬一路南。七里铺村位于丰县中部,复新河西侧,境内地势平坦,稍显南高北低,起伏不大。城南渠楼至东北杨庙一线为沙质土壤,其余均为粘性土壤,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镇交通比较发达,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水陆交通亦很方便,内河航道主要有复新河,与微山湖相通。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能资源丰富,热量资源充裕,年际交变幅度大,降雨较集中,但时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陆性、南北气候之长,四季分明,气候资源较为优越,适宜种植农作物。七里铺土地庙遗址,原有大成殿3间,东西厢房、院落等建筑。占地面积184平方米,建筑面积96平方米。七里铺土地庙始建时间不详,明、清时重修,1939年毁掉,遗址上留下成堆的碎砖瓦砾,石碑年深日久,风雨侵蚀,……[详细]
  李顺、李安墓为清代所立,位于徐州市丰县凤城镇闫庄村海子崖东南角,是丰县发现唯一的的明代将军墓。墓南有一村级路,北为民房。境内地势平坦,稍显南高北低,起伏不大,周边是大田,半沙半淤土壤。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适宜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种植。据家谱记载:李顺,字彦达,自幼喜武,性格刚烈。元末苛政,天下大乱,李顺投军到徐达麾下,吴元年(1367年)被编籍到徐州卫左所,随军北征屡立战功,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以身衰请退,让长子李得春替代他继续在燕山前卫服役。李得春阵亡后,燕王朱棣登基,在元年正月十四日(1403年)钦准李得春的二弟李安袭职,三月十二日,晋升李安为怀远将军燕山前卫指挥世袭同知(从三品)……[详细]
凤城天主堂
  凤城天主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位于徐州市丰县凤城镇书院南街24号天主堂。凤城天主堂南邻鱼塘,西邻城河,北邻凤城镇居民,坐西朝东,门前书院北街,交通方便,位置僻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能资源丰富,热量资源充裕,四季分明。天主教于清光绪六年(1880)传入县境。三十二年(1906),天主教在县城建天主教堂,新建房屋82间。民国19年(1930)县天主教属上海区管辖,神甫换成加拿大人;并且,丰县天主教堂由分堂提升为总堂。23年(1934)县城天主教堂新建大圣堂,可容纳教友800多人。27年(1938),日本侵略军攻占县城,县城天主教堂成了县人的避难所,教友大增。32年(1943),县天主教堂的屠神甫等三位加拿大神甫被日本宪兵队枪杀。1949年,县城天主教堂有教友2000多人。是……[详细]
  丰县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76年,位于徐州市丰县凤城镇杨庄村老丰沙公路西沿。境内地势平坦,稍显南高北低,起伏不大。镇交通比较发达,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水陆交通亦很方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能资源丰富,热量资源充裕,年际交变幅度大,降雨较集中,四季分明,气候资源较为优越。烈士陵园西邻复新河,东靠老丰沙公路,北邻环城路,南靠丰沛运河,交通方便,自然环境优美,陵园内松柏挺拔,道路平坦,四周围墙完整,十分幽雅。丰县革命烈士陵园曾进行过二次搬迁。1946年10月,中共丰县县委及人民政府战略北撤后,国民党县党部及县政府进驻丰城,对留在丰县境内的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及其家属进行大屠杀,仅丰县城内被杀数千人,全部埋在城东南隅的凤鸣塔附近(今县体育场),县人俗称“万人坑”。1948年11月丰县城解放,中共丰……[详细]
周勃、周亚夫墓
  周勃、周亚夫墓为明、清所建,实为周勃、周亚夫的衣冠冢,位于徐州市丰县凤城镇黄楼村东南。境内地势平坦,稍显南高北低,起伏不大,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镇交通比较发达,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水陆交通亦很方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周勃(?—前169年),祖籍卷县人,即今河南原阳县(旧原武县)人,后迁居于丰邑城东落户,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明、清《丰县志》均将周勃列入丰县人物志。周勃出身贫苦,定居丰县后,因距邑城较近,故青年时期以村西大泽中(丰城北关大泽门外)的芦苇编织苇箔、蚕具营生,间或为人婚丧嫁娶之时充当吹鼓手维持生计。但他自幼习武,弓马娴熟,孔武有力。明.隆庆《丰县志?宦业志?周勃传》载:“周勃,以材官(训练步兵的低级武宫)从高祖,战……[详细]
龙雾桥遗址
  龙雾桥遗址为大致为宋辽金至明遗址,位于地处丰县凤城镇史套楼东南,北环路南,复新河东岸。龙雾桥位于河滩上,此邻北环路,西邻复新河,交通方便。境内地势平坦,稍显南高北低,起伏不大,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镇交通比较发达,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水陆交通亦很方便,内河航道主要有复新河,与微山湖相通。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能资源丰富,热量资源充裕,年际交变幅度大,降雨较集中,但时空分布不均,四季分明,气候资源较为优越。遗址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60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龙雾桥在城北2.5公里处,据《丰县志》记载:秦时沧河从县城的西面流来,在县城的东北角拐弯,流向东南。前256年,沧河上有一座较大的石桥,桥似龙环,桥的北面是大泽,水天一色,茫茫苍苍,雾气腾腾,索绕桥面,因此向有“龙环雾绕”之称。……[详细]
丰县城护城河
  丰县城护城河为清代所建,位于徐州市丰县凤城镇北关村村南,位于丰县中部,复新河西侧,境内地势平坦,稍显南高北低,起伏不大。城南渠楼至东北杨庙一线为沙质土壤,其余均为粘性土壤,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镇交通比较发达,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水陆交通亦很方便,内河航道主要有复新河,与微山湖相通。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丰县城池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城河景观,开挖于城战国时期,是比较完整的方形城河之一,清光绪《丰县志》载:“丰县城池,旧城莫究其始,秦筑厌气台于此,后凿城内四隅为池,周长九里。”历代多次疏浚,至今从无干涸,水清如碧。河宽20米,深2.8米。1949年至今丰县对护城河……[详细]
  华山墓群为汉代墓葬,位于徐州市丰县华山镇华山村北。位于丰县东南部,土地结构为黄泛冲击平原,西南高,东北低,地势平坦。土质大多为盐碱地,粘土仅占耕地面积的10%,零星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土壤疏松深厚。依山傍水,区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公路发达。华山、岚山和驼山(又称龟山)三山一脉,大沙河南北贯通,大沙河水库卧于镇区腹地,是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以果品、蔬菜、畜牧、林业为四大特色产业。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能资源丰富,热量资源充裕,年际交变幅度大,降雨较集中,但时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陆性、南北气候之长,四季分明,气候资源较为优越。华山又名东华山,位于丰县城东南十五公里处,华山西边有大沙河,依山傍水,山青水秀,“华山远眺”为古丰八景之一,清卢世昌有诗:“百里平原一障横,郁葱佳气此间生;日华……[详细]
  套楼定安寺为明代所建,位于徐州市丰县华山镇中胡楼村谢集东北角,已被洪水淹没。胡楼村位于丰县东南部,土地结构为黄泛冲击平原,西南高,东北低,地势平坦。土质大多为盐碱地,粘土仅占耕地面积的10%,零星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土壤疏松深厚。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能资源丰富,热量资源充裕,年际交变幅度大,降雨较集中,但时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陆性、南北气候之长,四季分明,气候资源较为优越。安定寺遗址南临大沙河,北依大平原,南北两面为平原开阔地,东临中胡楼村和前胡楼村,西靠谢集,周边村庄繁多,现已成为苹果园,环境优美。安定寺遗址上栽种有苹果树,南端原冲积的沟壑已基本填平,栽种上杨树。据当地群众世代相传及出土文物考证,安定寺分前后两院,后院建有玉皇阁,规模宏大。前些年曾在遗址处挖出条石、大钟、门楣等……[详细]
“三槐堂”王氏家祠
  “三槐堂”王氏家祠始建年代不详,从清乾隆七年开始重修,位于徐州市丰县王沟镇王仙桥村三组西头位于丰县西部,属黄河冲击平原,系平原坡地,西高东低,南沙北淤,中间是两合土。地势高亢,地面高程一般在42—44米之间,西部略高于东部。境内有东西走向苗城河、白依河、太行堤河三条河流,南北走向的三联干河,二支河、苗城河经过开挖已形成苗城河水库,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三槐堂王氏家祠三边靠大田,西、南两边临路,交通方便,位置偏僻,四周杨树环绕,十分幽静。因自然因素三槐堂王氏家祠多次被洪水冲击,多次修缮,“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族人收藏神龛、石碑等实物,2003年族人重建于王沟镇王仙桥村三组庄西头,坐北面南,院墙南北长25米,宽……[详细]
套楼天主堂遗址
  天主教堂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位于徐州市丰县华山镇套楼村广场。土地结构为黄泛冲击平原,西南高,东北低,地势平坦。依山傍水,区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资源较为优越。天主教于清光绪六年(1880)传入县境。是年,天主教在套楼建天主教堂,有房屋79间,归上海教区管辖;第一位神甫是法国人孙神甫。1912~1948年,天主教进一步发展。1924年,套楼天主教堂新建大圣堂,可容纳教友500多人;并建神甫办公楼1所,上下计12间。1930年丰县天主教堂由分堂提升为总堂,设总本堂1人,兼管套楼,三官庙、赵庄集3处分堂。1949年,套楼天主教堂有教友1500多人,属徐州教区领导。1950年神甫被驱逐,华山县设在教学堂。1953年1月,华山县撤销后,南堂改成粮管所,北堂改为乡……[详细]
  重修殿阁碑为清代所立,位于徐州市丰县宋楼镇王花楼村东北角水坑里。王花楼村位于丰县南部,丰城南郊,地处平原,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洼,但起伏不大,西部为粘土地,东部为砂碱地。东北与套楼乡接壤,东南与岳庄镇交界,西北面和刘王楼乡相邻,西南与安徽砀山县接壤。丰黄公路从境内通过。以农为主,兼搞工副业。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能资源丰富,热量资源充裕,年际交变幅度大,降雨较集中,但时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陆性、南北气候之长,四季分明,气候资源较为优越,适宜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种植。重修殿阁碑西边和南边是王花楼村居民,东面和北面是大田,原在庙坑坑北,“文革-”中被推到坑底,旱季显露,雨季水漫,愈淤愈深,亟待保护。碑青石质,圆首,额题“重整殿阁修理神像报功小记碑”,高1.95米,宽0.65米……[详细]
  便集三拱桥为1957年所立,位于徐州市丰县首羡镇便集村东南角西支河上。便集村位于丰县最西北部,苏鲁两省四县交界,平原坡地,西高东低,周围河沟渠密布,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方便,主要种植麦、棉、玉米、大蒜、洋葱、大豆等农作物。镇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农用桥的建设逐步受到重视,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1949~1959年,县内干、支河存在着面广量大的交通配套问题。由于当时经费和建筑材料较为紧张,技术力量缺乏,所以在桥梁建设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一般桥梁没有什么孔径计算,只是根据当时河床的宽窄确定孔径和孔数。在桥梁结构上,一部分是简易……[详细]
  于坑于氏宅为清代建筑,位于丰县欢口镇周堂村于坑庄中间,位于丰县东北部,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北部属淤土类,地类强;中、南部属沙质土壤,透气、透水性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由于地处微山湖畔,湖水可利用率较高,有着良好的水利灌溉条件,主要种植麦、稻、玉米、棉花、菜五大类作物。徐济高速、丰鱼公路、欢沛公路过境。据《古丰于氏家谱》记载:江苏省丰县于氏家族,是明朝洪武二年,当时战乱饥饿,奉迁民之诏,由洪洞-县设局,办理移民集中,集中在广恩寺,大槐树下,树上构垒巢窝下,古称大槐树老雚窝人,有叔伯三兄弟良,臣,烟,经当时官兵押送,一路磨难来到丰县,后三兄弟分居,老大名良住……[详细]
55、裴公墓
  裴公墓为清代所建,裴氏墓碑地处徐州市丰县常店镇裴庙村前组中心路北,距常店镇六公里,在古城丰县西北方向二十里。位于丰县北部,黄河决口冲积平原,西南高,东北低,高差较大,南、中部属沙性土壤,透气、透水性强,北部属淤土类,地力强。水陆交通便利,电力设施齐全,信息传播快捷。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能资源丰富,热量资源充裕,年际交变幅度大,降雨较集中,但时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陆性、南北气候之长,四季分明,气候资源较为优越。坐北面南,西有四联支河与汉皇陵相望,南靠环乡公路与太行堤河相望,水资源丰富,水利灌溉条件优良,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四周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村南有环镇公路东西贯通,交通便利,当地居民多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种植麦、稻、玉米、棉花、果、菜六大类作物。在墓地较前位置,东西……[详细]
  周公存诚记事碑,立于民国十年(1921年)。碑位于顺河镇顺河村周屯组南400米路西,大沟岸上。顺河村系平原坡地,东北低,西南高。西南部为青沙地,东北部为粘土地,西北部为盐碱地。位于丰县西北,东有复新河,西临四联河,南靠罗河,北有苏北堤河。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能资源丰富,热量资源充裕,年际交变幅度大,降雨较集中,但时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陆性、南北气候之长,四季分明,气候资源较为优越。丰金线纵贯全境,欢顺路横穿全镇,水陆交通发达,河渠纵横,水资源丰富,木秀草青,花红果香,树茂村幽,物产丰富。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红芋、棉花等。碑的北面为周屯村,南面为边庙村,东西皆为大片田地,距顺河镇2公里。碑为青石质,坐北朝南,高2.82米,宽0.765米,厚0.29米,碑额“公颂仪型”,双……[详细]
  泰山行宫碑立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地处周大庄村西头路南,东邻周大庄村,北靠周大庄后路,西连丰砀路,南接村民宅。此地位于丰县南部,丰城南郊,地处平原,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洼,但起伏不大,西部为粘土地,东部为砂碱地。东北与套楼乡接壤,东南与岳庄镇交界,西北面和刘王楼乡相邻,西南与安徽砀山县接壤。丰黄公路从境内通过。以农为主,兼搞工副业。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进兵彭城征战途中路经此地,曾在这里住宿吃饭。刘邦夺取天下之后,曾在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亲率部队平叛淮南王英布,在返回长安之时再经此地,于是便将此地“石城”更名为“食城”,以纪……[详细]
  张伦升墓为清代所建,位于徐州市丰县顺河镇涂庄村南树林内,地处肥沃平原,系平原坡地,东北低,西南高。西南部为青沙地,东北部为粘土地,西北部为盐碱地。涂庄村位于丰县西北,东有复新河,西临四联河,南靠罗河,北有苏北堤河。村东为复新河西岸,墓东西均为一望无际的树林,环境优美。北邻村民聚居区,南邻良田,距罗河400米,距顺河镇4公里。丰金线纵贯全境,欢顺路横穿全镇,水陆交通发达,河渠纵横,水资源丰富,木秀草青,花红果香,树茂村幽,物产丰富。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红芋、棉花等。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能资源丰富,热量资源充裕,年际交变幅度大,降雨较集中,但时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陆性、南北气候之长,四季分明,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两通墓碑,都面南,东面一通为残碑,光绪二十八年(1902)立,……[详细]
  重建三官庙碑为明碑,位于徐州市丰县宋楼镇祝楼村周大庄组村西路北,祝楼村位于丰县南部,丰城南郊,地处平原,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洼,但起伏不大,西部为粘土地,东部为砂碱地。东北与套楼乡接壤,东南与岳庄镇交界,西北面和刘王楼乡相邻,西南与安徽砀山县接壤。丰黄公路从境内通过。以农为主,兼搞工副业。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能资源丰富,热量资源充裕,年际交变幅度大,降雨较集中,但时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陆性、南北气候之长,四季分明,气候资源较为优越,适宜果树及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种植。三官庙后毁于洪水,重建三官庙碑经黄水多次冲击淤于地下一米多深处,1983年,农民挖红芋窖时发现出土,出土时碑上半部和下半部均斜断致残,形成三段。2008年经修复,立于天师府院内,碑青石质,通高1.57米,宽……[详细]
  登仕郎刘学魏墓是民国时期所建,位于徐州市丰县顺河镇黄楼村刘寨庄中树林内,西营子河南岸,距顺河镇3公里。黄楼村位于丰县西北,东有复新河,西临四联河,南靠罗河,北有苏北堤河。系平原坡地,东北低,西南高。西南部为青沙地,东北部为粘土地,西北部为盐碱地。丰金线纵贯全境,欢顺路横穿全镇,水陆交通发达,河渠纵横,水资源丰富,木秀草青,花红果香,树茂村幽,物产丰富。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红芋、棉花等。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墓碑南50米,是东西方向的水泥路,墓碑西100米是南北方向和环镇柏油路,墓碑在“刘寨村”村前,有利于人们的保护。现有青石质碑刻3通,是刘氏第十四祖刘士清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的。刘二公学魏为清“登仕郎”,清封赠之制中“登……[详细]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2鍙�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