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盐城市 > 建湖县旅游

建湖县旅游景点介绍

  墩存高0.8米左右,面积约150平方米。1975年清理竖穴土坑木棺墓1座,棺长约2.3米,宽0.85米,高0.82米。清理隶书“别部司马”瓦钮铜印1颗,印高1.7米,长2.3米,厚0.8米,以及釉陶壶、灰陶罐等。……[详细]
  1977年发现竖穴土坑木椁墓1座,遭破坏,形制具体情况不明。出土泥质灰陶绳纹罐、带盖三兽足陶鼎等。……[详细]
  村民在墩东部挖毁竖穴楠木棺一具,墩呈台形,高0.7米,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1958年,村民挖毁土坑木棺一具,随葬品有釉陶壶、罐、铁剑、“五铢”钱等。……[详细]
  董家墩在上冈镇西北1.2公里,墩存高约0.8米,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呈台形,其中心部位曾发掘石椁墓1座,长3米,宽0.82米,高1.3米。用长0.8米,宽0.75米,厚0.15米的成型块石砌成。椁顶铺2块长1.5米,宽0.8米,厚0.15米的巨石,椁前石门两扇,有门窠凹槽,内西北角有“四铢”“半两”铜钱10000……[详细]
  上冈镇草堰口镇的汉墓分布在古东沙岗、中沙岗上(俗称头道岗、二条岗)南北走向,皆为古海岸沙丘贝壳堆集而成,相距3公里。这里地势高爽,故先民选为殡葬的地方,上述三村先后出土6座汉墓。……[详细]
  上冈镇冈北村旧有三里庵小庙,后庙毁,墩存,残高0.7米,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1996年冬,村民卖土,挖毁两座竖穴楠木棺墓,其中一座墓下面铺三根圆形楠木,长4米,直径30厘米,上铺棺板,棺内出土100多件陶制人马俑,陶人高13厘米,马俑高约15厘米,长约20厘米,均随泥土运入窑厂轧碎。另一墓出土釉陶壶、罐、铜镜、五……[详细]
  墩高0.8米左右,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1991年村民挖毁三具竖穴土坑椁墓,具体情况不详,出土釉陶壶、罐、剑、铜镜等。……[详细]
  位于清嘉庆九年(1804)新兴场盐课司署,由新兴场镇北迁至上冈镇。建署房九十九间半,有壁、门、楼、堂、廊、舍规模较大。清光绪《盐城县志》载,道光年间(1821-1850)所辖南十灶北七灶。鼎盛时,岁供盐22万桶,每桶200斤。该署建筑后被拆毁,改为镇南中学操场,仅存“两淮盐运使司告示牌”,现存县博物馆。……[详细]
  清初在草堰口设小关营,建都司署,常驻官兵300人,坐马70余匹,北与庙湾营,南与盐城营对哨,备海防,受狼山总兵节制,今镇政府大院即其营盘遗址。……[详细]
  墩为四方形,宽阔均3.3丈,高1.8丈,墩四周遍植笆篱、柳草、防风卷墩土倒塌。近年村民卖沙,墩已毁。……[详细]
  明代中期境内西塘河淤塞,上游高宝兴泰诸县积水受涝,万历二十年兴化县令欧阳东风,督率数万民工疏浚西塘河,竣工时于该河东岩堆土筑高台,上建水神庙。今高台已被夷平,上建神台公路大桥。……[详细]
  嘉靖三十八年(1559)朝廷派通政使唐顺之巡视盐城,在今范公堤一线增兵设烽堠(烽火墩)用于防倭寇登陆时报警,墩残高0.7米,底径9米。距此墩北约1000米,也有一烽火墩,残高0.6米,底径约8米。……[详细]
  大团口为古盐阜区域三大海口之一,入海口已淤塞。残存河宽约50米,深3米,长10余公里。《郡国利弊书》卷三十载:“沙沟港迤东海岸有洋麻港”,大团口古名沙沟港。……[详细]
  此处为一高约1.3米的土墩,望湖台原建于其上,有亭、阁等,四面环水,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现已毁,仅存瓦砾和台基遗迹。该台为明正统宗年间(1436-1449)驸马都尉游泰(建阳镇交睦庄人)为隆庆公主观赏射阳湖风光而建。……[详细]
  占地面积约6000余亩。明代规定民间五丁合养一马,有一丁专养,其余贴补草饲料,并分配一定份额的草场地,供其樵采。这些草场地被称之为养马厂。每二年,向管理两淮马政的滁州太仆寺缴纳“解送京马”若干匹。后废,草地均垦为良田。此处即为原养马厂之一,另三处为:长兴厂在颜单镇单镇虹桥南。新兴马厂在上冈镇石桥头北。地表偶发现有残马镫……[详细]
  该墩位于戛粮河与建港河交汇处东岸,面积约13320平方米。明万历《盐城县志》载,南宋义军领袖李全(山东潍坊人),占据楚州(淮安)后,曾率军驻此扎营造舰,在射阳湖里训练水师。该墩时有陶罐、盆等出土。……[详细]
  20世纪70年代,发现10多口宋井,排列在一条直线上,井为弧形卯砖砌成,每截高0.75米,径约1米。地下用大砖铺成,砖上刻铸“槽沟司”三字,附近散见影青和白瓷碗等碎片。村前有东西向河,古名“漕河”,为明代盐城县运漕粮至淮安府的航道。……[详细]
  范公堤自亭湖区的新兴镇前营村入境,至大团村,途径上冈镇榆西村、南沙居委会、冈西居委会、冈北村,进入草堰口镇的永丰村、草堰居委会出境,进入阜宁县境内。在本县长20公里,底宽10.15米,上宽4.15米,存高1.2米,黄土夯筑。……[详细]
  据明万历《盐城县志》载,罗汉院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后代累经修缮。原为三进二殿,东西厢房计27间,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门前影壁一座。1943年被日、伪军焚毁。院内仅存一株唐代植的槐树。……[详细]
  1998年修朦胧塔时,在距塔东北80米挖土,距地表约1米发现筒瓦及莲花纹瓦当残片,为唐代风格,后又在寺前小河里挖出柱础石6块,其中正方形两块,长宽各80厘米,厚14厘米。鼓形石长宽各64厘米,厚30厘米,中皆方形洞,为该寺殿遗物。……[详细]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2鍙�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