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旅游景点介绍
 | 寺山上遗址位于崆峒区白水镇白水村西南100米处。面积3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有灰层、灰坑、白灰面遗迹。出土遗物有较完整的陶器尖底瓶、缸、席纹印模,还有石丸、石锤及蚌饰品等。属仰韶文化,兼含齐家文化。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
 | 香山景区以丹霞地貌地质景观和地质构造地质遗迹为主,可以参观到白垩纪砂砾岩形成的峰林、石柱、苍松翠柏,如入崆峒仙境。同时可以看到断层、节理和泥裂(龟裂纹)地质构造遗迹,陡壁悬崖,孤峰石柱奇异百态的自然景观。其次有人文庙宇景观,主要有香山路线和麦垛山路线供游人观赏旅游。地址:平凉市崆峒区崆峒风景区内门票:75.00元开放时…… [详细] |
 | 崆峒山后峡景区以丹霞地貌地质景观为主,海拔高达1700~2000米,分布有诸多的峰林、石柱,如群峰争艳石柱群,形态各异的石柱如双石塔、姊妹峰、玉帝柱等。同时还展示众多的造型山如大象山、龟蛇对峙等,以及沿节理风化形成的洞穴,如三珠洞、通天洞等。其次为外动力地质作用崩塌岩块形成的景观,如人字洞、巨石阵等。地址:甘肃省平凉市…… [详细] |
 | 该景区以人文景观和丹霞地貌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以中台为游览中心,可依次游东台卧观平凉、云鹤归宋、南台蜡烛峰、北台一线天、药王洞等。沿途自然风景优美,人文景点较多,庙宇星罗棋布。其次为森林植被景观,有高大的紫果云杉、油松、园柏、国槐、五角枫等。该景区住宿、购物、餐饮等设施齐全,公路交通、索道缆车四通八达,交通十分方便,可到…… [详细] |
 | 中共平东工委机关旧址位于崆峒区大寨乡关家垭壑和老北山。平东工委纪念馆以平东工委革命历史脉络为主线,以颂扬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为重点,全面反映平东工委的发展历程,展现在党的领导下,平凉人民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英勇斗争史。 1926年秋,受中共北方区委指示,随冯玉祥国民军联军到达平凉的国民军联军政治部副部长…… [详细] |
 | 别家沟墓群位于平凉市崆峒区白水乡别家沟村东南200米疙瘩山上。是一处汉代墓和元代墓共存的墓区。分布在东西长1000、南北宽200米的山坡台地上。现存圆形封土数座,东西排列,夯筑,封土高5--13、底径12--30、夯层厚0.1--0.12米。清理1座小型汉墓,出土有灰陶罐、石刻人顶灯台、铁镜、彩绘镶铜边木器口沿、铜驽机…… [详细] |
 | 东沟遗址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安国乡黑刺洼村西800米。包括黑刺洼和庙坪两部分,是一处齐家与寺洼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0--3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墓葬。采集的齐家文化陶片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饰绳纹、篮纹,器形有侈口深腹罐、高领折肩罐、鬲等。另有石刀、石斧、石凿、骨锥等;寺洼文化安国类型陶…… [详细] |
 | 苏家台遗址位于平凉市崆峒区柳湖乡吊庄村西600米。是一处河南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甘肃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陶片为泥质和夹砂红陶,饰细绳纹,彩陶纹样有弧线三角纹、网格纹,器形有尖底瓶、碗、罐、钵等;齐家文化陶片为泥质、夹砂红、灰陶,…… [详细] |
 | 治平寺天圣铜钟位于平凉市崆峒区治平寺。寺院已毁,不知原址,仅存钟。抗日战争时期,钟移至东门楼,用为报警,解放初期迁至柳湖。1981年移宝塔院(现区博物馆)建亭保护。钟为北宋天圣七年(1029)铸。高1.7米,口径1.14米,沿厚0.85米,为青铜质,重约1500公斤,钟顶有兽首钮,口沿为连弧六角形,钟身有莲瓣纹、团云纹…… [详细] |
 | 平凉隍庙 位于平凉市崆峒区东南隍庙巷。始建于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补修。隍庙其余建筑已毁,寝宫位于隍庙建筑群中轴线的北端,座北向南,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约166.17平方米。保存较好,对研究明清建筑史和技术有重要价值。…… [详细] |
 | 潘原故城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曹湾村西南1.1公里。城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800米,面积120万平方米。城墙全部坍塌,仅存北墙一段,长18米,基宽6.4米,残高1--6米。墙体夯筑,夯层厚0.09--0.13米,夯窝呈圆形,断面有较多陶片。城址内有厚1米左右的瓦砾堆积层,内含汉、唐、宋砖、碗残片及少数子母砖。曾…… [详细] |
 | 安塬坪遗址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郿岘村西南150米。是一处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及周代文物并存的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暴露有袋状灰坑、白灰面居址。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片为泥质和夹砂红陶,饰细绳纹,彩陶纹样常见黑彩弧线三角纹,器形有钵、罐、尖底瓶等;齐家文化的陶片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有…… [详细] |
 | 瓦窑山遗址 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下甲积峪村东南600米。是一处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及周代文物共存的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暴露有陶窑、墓葬。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片为泥质和夹砂红陶,主要饰细绳纹,器形有尖底瓶、钵、盆;齐家文化陶片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有少量灰陶,饰绳纹、篮纹、附加…… [详细] |
 | 崆峒山塔群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分布于崆峒山北台、中台之上,由道成和尚塔、怀睿和尚塔、灵峰塔、灵秘塔、普通塔、隐相塔、大彻塔等7处塔组成。其中道成和尚塔建造于民国时期,其余6座均为清代佛塔建筑遗存。崆峒山塔群是清代崆峒山景区佛教盛行、规模庞大、香火旺盛的重要历史见证,是研究陇东地区砖石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2017年11…… [详细] |
 | 崆峒山古建筑群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崆峒山。现存建筑为宋代和明代的建筑物,清代曾不同程度地予以修葺。 崆峒山古建筑群依山就势分布,主次分明,建筑群既自成一局,又相互联系,分为舒华寺、隍城和雷声峰三部分,主要古建筑16座,包括舒花寺内的凌空塔,隍城内的磨针观、十二元帅殿、太白楼、灵官洞、献殿、真武殿、玉皇殿、天师殿、药王殿、老…… [详细] |
 | 崆峒水库水利风景区位于平凉市以西12公里处。景区与崆峒山一衣带水,是依托崆峒水库宽阔的水面及十万亩大峡谷原始森林开发建成的亲水、生态文化、观光旅游景区。景区水库容积2970万立方米,水面面积30平方公里,现建成观光游船航道12公里,有观光快艇5艘,游船码头3座,主要包括大峡谷原始森林,崆峒水库、崆峒山的王母宫、问道宫等…… [详细] |
 | 平凉市博物馆前身是平凉地区博物馆,成立于1983年。几经搬迁,几经变更,到2002年,改名为平凉市博物馆。平凉市博物馆是一座中型的综合性历史文化博物馆,占地66000平方米,馆藏国家珍贵文物1万多件,藏量丰富,种类齐全,品位高是平凉市博物馆的一大特点。就藏品的质地类别而言,有石器、陶器、青铜器、瓷器、玉器、金银器、漆木…… [详细] |
 | 延恩寺塔,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区东宝塔梁上。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正德十年(1515年)、天启七年(1627年)及1985年重修。该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塔,石质塔基,通高33.5米,底座用长36.64米。第一层朝南开券门,门楣上方嵌有楷书“大明”匾额。从第二层起,四面开门龛,有仿木窗棂、围栏、斗拱。琉璃瓦…… [详细] |
 | 明代平凉宝塔位于平凉市城区,建于明弘治年间,为七级八棱锥状体仿木楼阁式砖塔,高27.54米,底部直径12米。其第一层南面有拱形塔门,上嵌“大明”石匾。经上各层四面有门和龛。出檐部分为砖雕斗拱,有云头花卉,上复琉璃瓦件,各角有曾头凤铃。圆形尖顶,上有铁铸宝刹。塔内设木结构楼板、楼梯,可供登临。整个塔体雕工精巧,绿瓦黄墙,…… [详细] |
 | 清福山清福山位于崆峒区四十里铺镇东南塬畔,距城区20公里。山下为西兰、宝平、平镇3条公路交汇处,也是宝中铁路由南向西的转折处,为陇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地。清福山古木葱笼,清静幽雅,古庙错落,钟磬之声,远近可闻,向来为道教崇奉之地。山上有楼台殿阁60余间,道观僧院10余处,统称三宫四台七宝殿,且多石刻、壁画。1980年辟为自…… [详细] |
闂傚倷鑳舵灙缂佽鐗撳畷婵堜沪閻偆鎳撹灃闁告侗鍘藉畵宥夋⒑閸濆嫷妲归悗绗涘洤纾归柟鎯板Г閻撴瑩鏌涜箛姘汗闁活厼鐭傞弻娑樼暆鐎n偄顏�